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黛爾·法伯說過這樣一句話:
「永遠都不要低估父母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的確,父母是孩子最親近和最信任的人,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作用不容小覷,語言作為溝通和交流最直接的方式,父母的話語更是時刻影響著孩子。
常言道:「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在與孩子交流過程中,父母鼓勵、肯定的話語會激勵孩子,而對孩子講一些否定、難聽的話語,很可能給孩子帶來傷害。
正如心理學專家蘇珊·福沃德曾說:
當父母在用難聽的語言刺痛孩子時,是把親情做賭注,希望孩子能夠乖乖聽話,但卻會讓孩子認為「爸爸媽媽不要我了。
相信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避免對孩子說這兩種話。
一、你對得起我嗎?
心理學家武志紅表示:
「每一個付出者都會有一種偉大的感覺,他們覺得自己有權利向他人索取一點什麼。心理不平衡的付出者,為了要『公平』,會漸漸的變成索取者」。
在孩子的教育中,有的父母對孩子說這句「你對得起我嗎」也是出於這樣的心理。
生活中,如果孩子學習不好、不聽話或沒達到父母的期望,父母就會在孩子面前,強調自己為孩子付出那麼多,孩子的做法對不起我的付出,讓孩子心理產生內疚感,達到讓孩子聽從自己,從而控制孩子的目的。
在電影《茉莉的最後一天》中,茉莉的母親經常在茉莉面前說:我好歹也是留美的碩士,要是沒有生你們,我現在也是個教授,言外之意,為了你們,我才沒有成為一個教授,我做出了這麼大的犧牲,你如果再不聽我的話,你對得起我嗎?
而母親經常說的這番話,讓茉莉有著深深的內疚感,為了達到母親的要求,放棄自己的夢想,最後導致了茉莉不堪重負,得了抑鬱症,跳樓自殺。
心理學上有一種概念叫做「內疚感控制」,是指子女感到父母有恩於他們,因此無法反對他們,拒絕他們,最終順從他們的意願。
被內疚感控制的孩子,為了減輕自己的內疚感,會強迫自己聽從父母,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事,完全沒有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失去了自我。
心理學家說:
「無意識的內疚感能量級幾近死亡,對人的生命力有著毀滅性的打擊,無數人因羞愧和內疚而自殘、自殺」。
而孩子被內疚感控制的討好行為,並不是真正內心需求,孩子會堅持得很累,最終被壓垮。
在這個世界上,作為父母,能夠給予孩子最有價值的禮物就是「無條件的愛"。我們應儘可能讓孩子感受到我們愛他。而不是拿愛和付出,來綁架孩子,讓孩子的心靈禁錮在內疚中,從而失去自己的人生。
二、我是你(爸)媽,你就必須聽我的。
在生活中,有的父母習慣說「我是你(爸)媽,你就必須聽我的」這樣的話、來命令孩子,來幹涉孩子的事情。他們認為自己是父母,對孩子具有絕對的控制權,完全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曾經看到這樣一則新聞:一個男孩報警說父親在他房間按攝像頭,監視他,等警察到了後,這位父親面對孩子「裝攝像頭是侵犯了隱私權」的控訴,卻理直氣壯地責問孩子:「我監控監視你什麼了?你有多少隱私?我是你什麼人?我不可以監控你?」
他表達的一個很明顯的意思是:「我是你爸,你就得必須聽我的!」。
這位父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帶出了明顯的強勢,那種很強烈的表達方式流露出了對孩子的不尊重,久而久之,會帶來兩種結果。
一種就是絕對服從型,孩子會表現得膽小怕事,喪失了獨立生活的能力,沒有一絲主見,甚至連穿什麼衣服都沒有主意。
另一種就是直面對抗型的,這樣的孩子會有強烈的逆反和對立行為,甚至會離家出走。
曾經看見了這樣一個問題,「父母對你傷害最大的一件事是什麼?」
其中有個高贊的回答是:
父親這輩子對她傷害最大的事是他總是用命令的語氣對我說話,特別是每當他要我做事的時候,總是理所當然地認為,他是父親,我就該聽他的,他可以命令我做任何事。
很多父母喜歡把自己當作權威,認為孩子要聽命於父母,沒有在情感上給他們公平的待遇。殊不知,每個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自尊,渴望父母把他們當作平等的個體來看待。
當父母總是對孩子說「我是你父母,你就要必須聽我的」這種話時,只會把孩子推得更遠,給孩子造成孩子傷害。
在《因為愛,所以節制》提出了:愛與尊重可以讓父母和孩子保持終身的親密關係。
所以,父母不要對孩子提出高高在上的命令,而給予孩子應有的尊重。
渡邊淳一在《鈍感力》中寫道:
「語言極為重要,一句話可以殺死一個人,也可以救活一個人。」
語言是有能量的,要麼是賦能和祝福,要麼是詛咒和摧毀。每個孩子內心深處都渴望被看見、被認可、被尊重,要滿足孩子的這種精神需求並不難。
對於父母來說,家庭語言是一門藝術,父母和孩子溝通時,要體現出是父母對孩子的愛與尊重。
父母與孩子有效溝通的語言有三種語言。教育專家仇善文建議父母要善於以下三種溝通方式:
1、善用委婉的建議性詞語。
父母用這種語言時,會使家庭氣氛融洽,還會讓孩子意識自己的錯誤,從而改正。
比如:當孩子做錯事後,父母不是用指責的話來對待孩子,而是這樣說"媽媽(爸爸)愛你,但是我不喜歡你的做法。你是不是應該這樣做....」
孩子聽了父母這樣的話,就會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需要改正,而且懂得了怎樣改。
2、善用選擇性語言,
父母說得這種語言,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決斷力都有好處。
比如一句:「你自己作決定吧。」如果想讓孩子做某事或是停止做某事時,這句話是最適合不過的了。這樣說既把決定權交給孩子,以示對他的尊重,又讓孩子知道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任。
3、善於鼓勵性語言。
父母的鼓勵的言語,會使孩子更自信。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屬於他的優點,父母要學會發現並用語言加以讚賞,這樣會讓孩子更加自信。
說話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不要小看語言的力量。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有時看似不經心的一句話就可能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在與孩子交流過程中,也要講究語言的技巧,這樣,才能把孩子教育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