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裡的教育,我是被推著走的,沒有吸收到知識的美感,有的只是苦海功利模式。快速化地塞入知識,快速化地產出成績。來不及問為什麼,來不及欣賞,來不及感興趣。直到再也不用考試了,告別了校園,我才發現那些年機械化學過的知識是多麼的耐人尋味。語文裡的一首古詩,歷史裡的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政治裡的哲學,物理裡的牛頓定律……
萬法歸宗,不同學科,都在嘗試訴說一個事情。從各個角度,談論世界和人的終極真理。終極真理,道家用語是「道」,佛家是用「佛」,科學是「宇宙第一推動力」等等,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說法。
所以離開了學校,才終於迎來了真正的學習。我可以自由選擇喜歡的方向,在自由的時間自由的空間,沒有壓力,沒有考試,沒有必修課本,自由探索。這是一種極大的樂趣,我對世界還有著興趣。從前,我的理想是:活著,要看遍世界,死了才不虧。可以豪氣地說:來過,看過。後來失落地發現,遠方的落葉和家鄉的落葉原來沒有差別;大城市的麥當勞和小縣城的一樣不好吃。真正的世界,不需要腳步丈量。真正的世界,在內心,如《十三邀》節目裡許倬雲所說:「往裡走,安頓自己。」我還是要看世界,但不用腳了,做一個思考者,用心丈量世界,丈量自己。也不需要看遍了,莊子說:「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涯。」 用自己的節奏,淡然地活成一部哲學,活成一首詩歌,過好二十四小時。
很慶幸生在一個網絡發達的時代,一根網線,就可以在家享受世界豐富優質的書影音資料,而這幾乎是免費的。對於當今的大學教育,許倬雲認為很遺憾,最大的缺陷是零碎。當許知遠問到怎麼重建時,他說:「這個使命,今天的大學不能完成了。但是今天的書刊訊息搜索工具只要肯用心,一個人可以自己從最起碼的閱讀能力,最起碼思考訓練的底子上,他可以自己去摸出來的。可以摸出道路來。」我相信是的,這是思維越過了教育,直接面對事實,最本質直接的學習方式。重要的還有,孜孜不倦的樂趣。
很慶幸在物質充裕的和平年代遭遇精神危機、意義缺失的時候,有人、有傳媒的力量,在不斷做著努力讓反思與智慧點亮更多的人。《十三邀》節目裡許倬雲對許知遠說了這番話:「我願意跟你做討論談話,就是希望藉助你,把這消息告訴別人。一千個人一萬個人裡面只要有兩三個人聽到他耳朵裡邊去,聽到他心裏面去,我也滿足了,你也滿足了。」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不覺眼眶有點熱了。
是啊,我滿足了,我聽見了,我聽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