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我來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巖洞鎮擺孖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來之前,我做好了應對各種困難的準備,心裡盤算著如何帶領村民脫貧。可到擺孖村後,看到村裡落後的面貌,心裡還是有些犯難。但轉念一想,越是艱苦的地方才越能鍛鍊人,越是貧窮的地方才越需要我們駐村工作隊,我心裡頓時又充滿了力量和希望。 到扶貧一線工作是基層黨員的價值所在,正是這樣的理想信念讓我在擺孖村一駐就是近三年。
吳定良幫擺孖村群眾加工製作天麻菌種
駐村期間,我同村民們從陌生到熟悉,我主動擔當上級分配的任務,積極謀劃發展,帶動群眾脫貧。同時也收穫了村民們的信任,每每回到村裡,大家總是笑臉相迎,親切的問候,他們已把我當成了擺孖村的一員。近三年來,通過實踐,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駐村幹部,首先要學會用腳去丈量村裡的每一寸土地,用心去體察民情、聆聽村民的心聲、體驗村民的酸甜苦辣,然後用盡全力去謀劃發展致富的路子。這也正是我的扶貧方法。 駐村後,我就把家搬到了這裡,和村民同吃住同勞動。為了切實了解村情民意,我走遍了村裡的每一個角落,將村民的家庭情況熟記於心。為了建立、收集和完善各類檔案資料,我經常加班加點工作到深夜。
吳定良入戶看望抗美援朝老兵
在走訪中,村裡有一名「兩牢」釋放人員引起我的關注。他父母已過世,現在與一個殘疾兄弟相依為命,他本人患有嚴重疾病,家庭比較貧困。通過交談,我感覺他有些灰心,擔心社會和村裡的父老鄉親排斥,對未來生活充滿了擔憂。憑著公安工作的經驗,我深知大部分刑嫌釋放人員根本無法適應社會,又找不到可以尋求幫助的人。因此,重新樹立他的生活信心,讓他真正回歸社會,做好後期心理建設是一件長期而且非常重要的事。了解到他的困難後,我及時向指揮部匯報,並給他申請了低保和臨時救助,解決了他生活上的困難。後來我還加了他微信,經常跟他拉家常、做思想工作,積極引導他以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 通過耐心疏導和幫助,他漸漸跟我熟悉起來,有時主動到村委會找我聊天,心裡有什麼想法也會主動跟我講。與先前相比,開朗了許多,回歸社會的信心也足了。他表示,以後要靠自己養活自己,不靠國家的低保和臨時救助過日子。
吳定良正在給受災群眾清理淤泥
同村裡的吳培記家裡有5口人,丈夫勞動裡弱,有個重度殘疾的兄長跟他們一同居住,還有兩個未成年的孩子要照顧,大事小事都由吳培記操勞,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全落在這個30餘歲的女人身上。家裡沒有人外出務工,一年到頭就靠那一畝三分地解決溫飽。為幫扶吳培記擺脫貧困窘境,我們駐村工作隊應幫盡幫。2020年6月2日,一場持續到深夜的暴雨,讓身在村委會辦公室的我感到惴惴不安。擺孖村依山而居,兩面都是陡峭的山坡,塌方、滑坡的風險很大。我腦子裡正在回顧著村裡可能存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一個電話鈴聲打斷了我的思緒。夜裡11點了,是二組貧困戶吳培記打來的。只聽見電話那頭傳來急促的語音:「吳書記,我家房子後面塌方了,我該怎麼辦呀?」我趕緊問她:「有沒有人受傷?」並引導她先帶家人離開到鄰居家避難。掛斷電話,我立即聯繫二組的村幹到現場去處置,安排好相關工作和注意事項後,我冒著大雨驅車前往,一路跌跌撞撞,終於到達二組停車場。來不急細想剛剛經歷的危險,徑直往吳培記家奔去。只見她家一樓被山後的土方衝毀了,泥水衝垮了後牆,灌進了廚房、堂屋和臥室,幸好沒有造成人員受傷。吳培記正和組長在交談著,她不願意搬到領居家住,原因是她家人多,而且他殘疾人兄長行動不便,擔心麻煩鄰居。我一邊做吳培記的工作,一邊聯繫我的幫扶對象鄧敏望,讓吳培記一家搬到他那裡去寄宿一晚,等把她一家轉移安頓好後已近凌晨1點。第二天,我和村幹來到她家,及時採集房屋受損的照片,並為他申報了房屋理賠保險和受災救助,同時還組織一些村民來幫她清理淤泥,加固堡坎,督促她開展自救恢復。我們花了兩天時間把塌方的泥石清理乾淨,堡坎也得到了加固。緊接著是聯繫木工入場施工,幫她修繕倒損的牆面和地板,僅用了5天時間就將住房恢復完成,及時解決了該戶的住房保障問題。看著修好的房屋,吳培記臉上又露出了笑容。 一件件的傾情幫扶,村民也回饋給我很多熱情,他們有什麼問題都喜歡給我打電話,讓我心裡感受到了無限溫暖。我深刻地體會到用心用情做好群眾的服務員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軍整理
編輯 楊羽
編審 王璐瑤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