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用心扶貧讓重殘家庭重燃希望|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

2020-12-23 天眼新聞

每當我走村串寨時,時常有個小女孩圍在我的身邊,「叔叔,叔叔……」地叫著我,她叫石錦蓉,是貧困戶的孩子,也是我網格內最困難的家庭之一。    我叫吳宗海,是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同步小康駐村幹部、網格員。自2016年到豆洞村駐村幫扶以來,我用心幫扶,用情感化每一戶貧困戶。    豆洞村是三類貧困村,基礎條件落後,貧困程度較深。雖然2018年實現了脫貧出列,但是仍然有幾戶重病重殘家庭的脫貧重任讓我寢食難安。石堂文戶就是其中之一。    石堂文,豆洞村八組,家庭人口4人。戶主石堂文2015年因腦溢血導致半身不遂,經鑑定為重度二級殘疾;其兒子石錦嶽天生智力缺陷並伴有全身肌肉萎縮,為重度一級殘疾;女兒石錦蓉剛上幼兒園;全家所有重擔都落在妻子龍光必身上,既要為家庭開支操勞,又要照顧二殘一小,十分辛苦。    第一次進入石堂文家,我默默地流下了眼淚。不只是看到他家徒四壁,生活艱苦,也因為看到了他們為基本生活而掙扎,在努力地和命運抗爭。

晚上入戶宣傳脫貧攻堅政策

為了讓石堂文家生活有基本保障,我向鎮村反映他家的困難,積極爭取到了檔次最高的低保,同時加上重殘補貼,每月各種補助達1000多元,保障了他家基本生活。    為了改善他家的居住條件,我動員駐村工作隊對他家進行一次「環境提升大整治」:拆除廢舊廁所、豬牛圈,硬化地面,新建灶臺,封裝牆板……他家條件逐漸好轉。    2019年,石堂文又被確診風溼性心臟病,急需手術。為了讓他能安心去做手術,我為他在社會扶貧網上籌集資金,同時又動員其親屬、愛心人士獻愛心,為他籌到15000多元的善款,解決一些住院開銷。

給石堂文家送衣服

石堂文的手術很成功,因為是貧困戶、低保戶、重殘家庭等多重身份,他的住院費用報銷很高,自身負擔小了很多。現在,他正處在術後恢復期,只要天氣好,他都會在寨子上鍛鍊走路,積極進行康復訓練。    「真的很感謝你,沒有你的幫助,沒有國家照顧,我們真的不知道怎麼辦了。」龍光必流淚道謝,在石堂文住院期間,我幫她申請了就業援助崗位,在村裡當保潔員,每月補助有400元。    村裡另一戶貧困戶石振光,也是肢體二級殘疾,還是一戶多殘,勞動力少。當我得知他的房屋還是危房時,就幫其申報老舊房透風漏雨整治項目,並主動前來幫忙,幫助完成15米長的堡坎建設,讓其住房被重新鑑定為安全住房。    石振光的妻子吳瓊香以前在外務工時,一邊要打工掙錢,一邊要回家種田,常常兩邊跑,很是辛苦。為此,我幫其爭取到護林員的公益性崗位,每月有補助800元,還能在附近打零工、做農活,照顧家庭。    「小吳,你來了,來看我們了!」石振光的母親快80歲了,蒼老的雙手總是拉著我不放,而且嘮叨個沒完:「你真是好人,幫了我們好多,上次送的被子我用上了。感謝你,你就像我的兒子一樣!」    對此,我心裡很暖,我知道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其實在幫助石堂文、石振光等殘疾家庭的同時,我自己也飽受病痛的折磨。    2013年9月我來到永從工作,先是在黨政辦、黨建辦、水利站等部門,後又被安排在經濟發展辦公室,負責扶貧業務工作至今。    扶貧工作是鄉鎮工作的中心工作,絲毫不能半點馬虎。我白天進村入戶,了解貧困群眾的致貧原因,掌握其所思所盼,制定幫扶措施;晚上把紙質材料收集整理,建立檔案,並將貧困戶信息錄入系統,還要撰寫工作總結、信息文章……

吳宗海在幫石振光戶砌堡坎

從2014年起,我時常感覺到頭痛,周期性反覆發作,而且越演越烈。到醫院檢查,被確診為「三叉神經痛」。醫生說這病是「天下第一痛」,平常吃藥治療只能暫時緩解,但無法根治。這猶如晴天霹靂,給我的扶貧工作雪上加了霜。    「不行就別堅持了,要不就向領導申請不搞扶貧了?」同事們為我的身體著想勸我。可是扶貧工作任務重,實在放不下。一邊是身體的病痛,一邊是工作的需要。從不跟組織訴苦、不向困難低頭的我用堅強的意志撐了一年又一年。    可病痛總是那麼頑固,它折磨我無法再吃飯、說話時,我只好屈服。2017年8月,我在貴州省人民醫院接受了三叉神經手術。好在手術很成功,我恢復的也很快。戰勝病痛後,我更加堅定地投入到扶貧工作中,去幫助更需要幫助的人。     「病魔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戰勝病魔的決心。」這是我的切身體會,我常拿它來鼓勵村裡面的貧困戶,增強他們戰勝困難、擺脫貧困的決心,讓他們重燃生活的希望。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麗 整理

編輯餘光燕

編審 周燦璧

相關焦點

  • [脫貧故事]殘疾家庭重燃生活希望
    [脫貧故事]殘疾家庭重燃生活希望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戰「疫」 家是「遠方」丨黎平縣雷洞鄉細儀村...
    我叫吳華康,是貴州省黎平縣雷洞鄉細儀村的駐村幹部,截至現在已駐村兩年。吳華康與群眾一同開展老舊房整治工作細儀村位於雷洞瑤族水族鄉西北部,與廣西接壤,從鄉裡到村,騎車需要1個小時左右。在整治過程中,我與鄉親們一起拉水泥、拌沙石、挑水、運磚,風風火火開展房屋整治。  除房屋整治外,低保評議也是我們面對的要事之一,因為低保評議要精準,才能更好開展駐村扶貧工作。入戶調查、民主評議、交叉檢查。白天在村入戶開展調查核實工作,晚上又趕緊回鄉對內業材料進行整理歸檔。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做好群眾的服務員|黎平縣巖洞鎮擺孖村駐...
    2018年初,我來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巖洞鎮擺孖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來之前,我做好了應對各種困難的準備,心裡盤算著如何帶領村民脫貧。可到擺孖村後,看到村裡落後的面貌,心裡還是有些犯難。但轉念一想,越是艱苦的地方才越能鍛鍊人,越是貧窮的地方才越需要我們駐村工作隊,我心裡頓時又充滿了力量和希望。 到扶貧一線工作是基層黨員的價值所在,正是這樣的理想信念讓我在擺孖村一駐就是近三年。
  • 「我的脫貧故事」精準扶貧重燃生活希望丨黎平縣永從鎮六衝村村民...
    我叫吳大高,是永從鎮六衝村九組村民,現搬遷到黎平縣德鳳街道六塘衝安置點居住。家裡4口人,我和老婆的文化程度不高,一輩子未外出務工,家裡祖祖輩輩都待在大山裡面生活,因交通不便,信號閉塞,與外界接觸少,大半輩子的生活靠種家裡面的幾畝薄田和山上放鬆油維持生計,加上家裡面還有兩個讀書的孩子,經常入不敷出,家庭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苦幹實幹 發展產業找出路|黎平縣尚重鎮朱冠村第...
    我叫楊光庭,是黎平縣紀委監委一名幹部。2020年3月,接受組織委派到黎平縣尚重鎮朱冠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朱冠村山巒疊嶂,坡陡谷深,溝壑縱橫,人多田少。了解村民情況依託資源優勢找準方向發展旅遊業「找對路子,發展產業,致富就有希望。」我同村支兩委一道,眼睛向內找差距,面向市場找出路。
  • 「我的扶貧故事」三載風雨駐村路 一枝一葉總關情|黎平縣永從鎮高...
    我叫龍啟輝,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高貢村駐村幹部。再次走進高貢村,是寬敞的柏油路,田地裡的鉤藤長勢正好,村民們正忙著收鉤藤。剛接到組織工作安排時,我正在本鎮管團村擔任駐村幹部,各項工作推進在全鎮屬前列,工作開展如火如荼,但聽到要從「先進村」調整到「落後村」,我猶豫了,高貢村是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但脫貧攻堅的戰役不能等,更不能辜負組織的信任,我毅然決然奔赴到了脫貧攻堅一線。
  • 「我的扶貧故事」一家三口駐村扶貧丨黎平縣九潮鎮民羅村結對幫扶...
    我叫龍家雙,在九潮鎮人民政府扶貧工作站工作員,負責易地扶貧搬遷業務。2019年6月,我產假結束後,被派到民羅村任網格助理員,自此,我開始承擔照看5個月大的女兒,抓易地扶貧搬遷業務和網格工作「三重壓力」。因為負責易地扶貧搬遷業務的另一位同事請產假,所有工作落在了我一個人的肩上。
  • 我的扶貧故事丨王宗培:扶貧貴在用心
    我叫王宗培,2017年11月,我從區直機關來到三渡鎮任黨委副書記、鎮長,感覺肩上的擔子一下子重了不少。為了迅速了解貧困狀況,我在扶貧走訪中,每走訪一戶群眾,就在地圖上進行定位標註,紅色的標註為貧困戶,綠色的標註為非貧困戶,再把農戶的基本情況予以備註。
  • 「我的扶貧故事」90後「老金」丨黎平縣肇興鎮皮林村網格員金緒榮
    「老金,你來了」,這是串寨入戶時,我網格裡的26戶貧困戶見到我時說的第一句話,也是寨子裡很多老人和小孩子說得最多的幾句話之一,雖然90後的我算不上老,但是我已深深的愛上了「老金」這個稱呼。我叫金緒榮,是黎平縣肇興鎮扶貧站工作人員。
  • 「扶貧故事」王慶多:用心用力用情,紮實開展扶貧工作
    2013年,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定點扶貧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八年來,礦大人情系都安,助力瑤山,幫助都安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2020年6月9日,是第13個國際檔案日,我校以「檔案見證小康路、聚焦扶貧決勝期」為主題,開展雲端扶貧故事展,凝聚礦大力量,助力都安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家裡的每個人都在我的心上丨黎平縣孟彥鎮岑湖村...
    我叫歐增橋,是貴州省政協派駐黔東南州黎平縣孟彥鎮岑湖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2016年4月,我一到岑湖村便隻身入戶走訪,把全村330家村民的情況摸排了一遍。這些年來,我走到哪兒,就把黨的扶貧政策宣傳到哪兒,加強與村「兩委」班子談心,帶領村幹部外出調研考察,幫助他們放寬眼界、開拓思路,修訂完善「三會一課」、民主評議等制度和合作社崗位職責,讓黨務、村務、社務實現制度化、規範化、長效化。
  • 「講扶貧故事」郭海燕:身殘志堅 撐起一家人的希望
    他在21歲那年一次勞動中意外造成左上肢肌肉萎縮,喪失重體力勞動能力。他是不幸的,然而他還有一個更加不幸的家庭,父親患有腦梗後遺症,妻子是智力障礙三級殘疾。但他是一個倔強、頑強、不甘命運擺布的人。當他的身體難以支撐苦活累活時,他悄悄地抹掉傷心的眼淚;為了生存,他身殘志更堅,不等不靠,不伸手向國家要;他努力奮鬥,想辦法把兒女撫養成人;他自強自立,挺直不屈的脊梁,撐起一家人的希望。2014年初春他開始養兔,他精心管理、認真鑽研,經過不斷的學習實踐掌握了養兔技術,養殖規模也發展到了1000多隻,經濟效益明顯。
  • 「我的扶貧故事」以實際行動打動大家|黎平縣洋衛村第一書記吳敏
    我叫吳敏,是黎平縣紀委監委一名幹部,2018年8月,被派到黎平縣尚重鎮洋衛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洋衛村地處黎平縣尚重鎮南部,總面積13.19平方公裡,轄區內山巒疊嶂,坡陡谷深,溝壑縱橫,人多田少。全村轄6個自然寨,有523戶2265人,其中貧困人口467人,90%以上青壯年都外出廣東、浙江一帶務工謀生。
  • 「我的扶貧故事」從「輸血」到「造血」 扶貧決心勇直前丨劍河縣...
    我叫石小鈴,是劍河縣南哨鎮高定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初到高定村時,為了儘快熟悉情況,我首先聽取了之前來到攻堅隊的幹部一些簡單的情況介紹,儘可能全面地了解村裡近幾年來的發展情況。我給自己定下要求,在完成黨委、政府的工作後,只要有時間就到村裡去,走訪群眾,收集民情民意。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 點燃幫扶路上的熱情「火」|都勻市沙包...
    我是唐顯江,都勻市沙包堡辦事處茶園村的一名幫扶責任人。自2015年接到沙包堡扶貧站通知的那天,我輕裝簡行正式踏上脫貧攻堅之路,承擔茶園村四戶建檔立卡戶的幫扶責任。幫扶伊始,身邊沒有現成的經驗提供學習,我只好抱著熱情,投石問路,一步一腳印狠下功夫、積累經驗,用心用情擔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責任。
  • 「我的扶貧故事」奮戰在希望的土地上|黎平縣雙江鎮覓洞村第一書記...
    我叫王紹旋,是黔東南州生態環境局環境科技中心的一名幹部。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選派到黎平縣雙江鎮覓洞村開展脫貧攻堅和同步小康駐村工作,任村第一書記、工作組組長。入村前,雄心壯志,打算大幹一場。
  • 「我的扶貧故事」瑤鄉「山鳳凰」立志反哺家鄉|黎平縣順化瑤族鄉己...
    「姐姐,你看我這畫畫得怎麼樣?這是我們老師布置的作業,我修改了好幾次都覺得不滿意,你給我提一點建議吧。」劉婢年是黎平縣順化瑤族鄉己貢村二組建檔立卡戶劉啟光之女,當時正值盛夏,烈日高照。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這個額上滴汗、眼神有光、嘴角上揚,熱情得像這六月驕陽的瑤族姑娘劉婢年。
  • 「我的扶貧故事」盡微薄之力做扶貧小事丨劍河縣南寨鎮柳社村網格...
    2019年7月,我有幸成為脫貧攻堅幹部的一員,我網格內涉及35戶(貧困戶16戶),135人(貧困人口62人)。  網格內貧困戶人口主要以病、殘、老、弱為主,自身發展基礎條件差,穩定增收路徑窄,脫貧難度大。
  • 「講述:我們的奮鬥故事」用心用情——我的扶貧故事和感悟
    張家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系統正在開展的「講述:我們的奮鬥故事」徵稿活動,就是為了提振全系統幹部職工的信心,培育自然資源文化,更好的服務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從6月15日起,張家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聯合紅網張家界站開設【講述:我們的奮鬥故事】專欄,以促進這項活動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 「我的扶貧故事」責任槓肩上 扶貧放心上|三穗縣桐林鎮捧相村駐村...
    我叫楊啟治,是三穗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派駐縣桐林鎮捧相村的一名駐村幹部。駐村兩年多的時間裡,我從對基層工作一無所知,到現在的得心應手,從來時的「愣頭青」,變成群眾的「知心人」。2018年,我有幸參加這場脫貧攻堅戰,這對於我來說一場挑戰,也是磨練好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