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精準扶貧重燃生活希望丨黎平縣永從鎮六衝村村民...

2020-12-23 天眼新聞

「交通便利,就醫方便,居住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完善,在家門口就業。」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我叫吳大高,是永從鎮六衝村九組村民,現搬遷到黎平縣德鳳街道六塘衝安置點居住。家裡4口人,我和老婆的文化程度不高,一輩子未外出務工,家裡祖祖輩輩都待在大山裡面生活,因交通不便,信號閉塞,與外界接觸少,大半輩子的生活靠種家裡面的幾畝薄田和山上放鬆油維持生計,加上家裡面還有兩個讀書的孩子,經常入不敷出,家庭困難。我家的情況得到了村裡的重視,2014年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後,我家享受很多國家扶貧政策,種植了扶貧產業鉤藤、油茶、蔬菜等經濟作物,極大的改善了家庭經濟收入,養殖黃牛更是為我家的經濟收入帶來極大的改變,解決了我兩孩子讀書的學費和生活費問題。

天有不測風雲,2018年我兒子吳宗勝查出患有骨肉瘤,對我們這個貧困的家庭來說簡直就是晴天霹靂,瞬間感覺天塌了。這一年,我家的情況得到了鎮政府的高度重視,安排了鎮扶貧工作站的人員幫扶我家,針對我家的情況給我提出了很多可行性意見,幫扶幹部給我家申請了「救急難」,幫我們解決了醫藥費、生活費和路費等難題,在後期的治療康復過程中,又為我家申請支付寶救濟資金,幫助我家度過了難關。醫療保障政策的落實為原本負擔不起高額醫療費用的我對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吳大高在家附近的工地上班

2018年有磨難,同時也伴隨著幸福,我家滿足易地扶貧搬遷條件,可以搬遷到縣城六塘衝安置點居住。易地扶貧搬遷這一政策,以前從來沒有聽說過,為解決我們的顧慮,扶貧辦工作人員帶我們到六塘衝安置點實地參觀,映入我眼前的是寬敞明亮的商品房,供人們休閒娛樂的活動場地,社區裡還有活動中心,旁邊就是縣人民政府,周邊就有學校,這讓我看到了希望,當即決定搬遷。2018年,我家作為第一批搬遷人員入住六塘衝安置點。  居住環境改善了,兒子吳宗勝的病也好轉了,讀書的距離也近了。以前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靠天吃飯,現在進城以後就業條件越來越寬。根據情況,政府把我家納入城鎮低保,家裡面的收入也越來越高,日子越過越好。2020年,我家摘除了「貧困戶」的帽子。   我深深明白,沒有黨的好的政策,沒有幹部的支持,生活就不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沒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未來,我將繼續努力工作,不辜負大家的期盼,用自己的雙手,扛起家庭的重擔,同時,好好培養我的孩子,希望他將來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為國家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軍

編輯 劉詩雅

編審 王璐瑤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三載風雨駐村路 一枝一葉總關情|黎平縣永從鎮高...
    我叫龍啟輝,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高貢村駐村幹部。再次走進高貢村,是寬敞的柏油路,田地裡的鉤藤長勢正好,村民們正忙著收鉤藤。看著村民們幹勁越來越足,臉上的笑容越來越燦爛、生活越來越富足,眺望著全村一棟棟的房子,剛來到高貢村的景象歷歷在目。龍啟輝幫助群眾搶收稻穀2018年2月,根據縣委組織部和鎮黨委、政府工作安排,我到高貢村擔任駐村幹部,歲月荏苒,轉眼間已快3年了,高貢村是我傾注感情最多的地方。
  • 「我的扶貧故事」90後「老金」丨黎平縣肇興鎮皮林村網格員金緒榮
    「老金,你來了」,這是串寨入戶時,我網格裡的26戶貧困戶見到我時說的第一句話,也是寨子裡很多老人和小孩子說得最多的幾句話之一,雖然90後的我算不上老,但是我已深深的愛上了「老金」這個稱呼。我叫金緒榮,是黎平縣肇興鎮扶貧站工作人員。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扶貧讓重殘家庭重燃希望|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
    每當我走村串寨時,時常有個小女孩圍在我的身邊,「叔叔,叔叔……」地叫著我,她叫石錦蓉,是貧困戶的孩子,也是我網格內最困難的家庭之一。    我叫吳宗海,是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同步小康駐村幹部、網格員。    第一次進入石堂文家,我默默地流下了眼淚。不只是看到他家徒四壁,生活艱苦,也因為看到了他們為基本生活而掙扎,在努力地和命運抗爭。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戰「疫」 家是「遠方」丨黎平縣雷洞鄉細儀村...
    我叫吳華康,是貴州省黎平縣雷洞鄉細儀村的駐村幹部,截至現在已駐村兩年。吳華康與群眾一同開展老舊房整治工作細儀村位於雷洞瑤族水族鄉西北部,與廣西接壤,從鄉裡到村,騎車需要1個小時左右。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在組織的引領下,我們首先從住房保障著手,提升村子顏值。為此,我們駐村工作隊走訪排查,和農戶溝通了解,因戶施策,對髒、亂,差的老舊房開展整治工作。在整治過程中,我與鄉親們一起拉水泥、拌沙石、挑水、運磚,風風火火開展房屋整治。  除房屋整治外,低保評議也是我們面對的要事之一,因為低保評議要精準,才能更好開展駐村扶貧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苦幹實幹 發展產業找出路|黎平縣尚重鎮朱冠村第...
    我叫楊光庭,是黎平縣紀委監委一名幹部。2020年3月,接受組織委派到黎平縣尚重鎮朱冠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朱冠村山巒疊嶂,坡陡谷深,溝壑縱橫,人多田少。了解村民情況依託資源優勢找準方向發展旅遊業「找對路子,發展產業,致富就有希望。」我同村支兩委一道,眼睛向內找差距,面向市場找出路。
  • 「我的扶貧故事」以刺繡之名,繡出致富華章丨黎平縣永從鎮上寨村...
    我叫陸婷,原名陸永江,1985年4月出生於貴州省黎平縣永從鎮上寨村的一個侗族家庭。那裡侗族文化底蘊深厚,女孩子從小就開始學習侗族刺繡。我母親就是一名侗族刺繡師,從小在侗族刺繡薰陶中長大。幼年時,因為火災導致我的右手手指不能自然伸直,屬四等殘疾。
  • 「我的扶貧故事」家裡的每個人都在我的心上丨黎平縣孟彥鎮岑湖村...
    我叫歐增橋,是貴州省政協派駐黔東南州黎平縣孟彥鎮岑湖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2016年4月,我一到岑湖村便隻身入戶走訪,把全村330家村民的情況摸排了一遍。了解情況後,我立馬寫報告呈遞省政協機關,協調資金10萬元,與村民一起修建了政協岑湖連心橋,也由此得到了村民們的信任。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生活不再窘迫丨錦屏縣啟蒙鎮便幌村村民林昌錫
    我叫林昌錫,是錦屏縣啟蒙鎮便幌村村民,也是我們村的貧困戶,村裡人之前對我的評價是黑黑瘦瘦、蓬頭垢面、微微駝背的男人,暫未婚。我家之前的房子是一棟破舊而古老的兩間三層樓的侗家木房,一樓有豬圈、牛圈等,可以說是人畜混居。
  • 「脫貧攻堅·村村道」黎平縣下洋村:傳統村落裡的脫貧故事
    全村轄下洋、岑利2個自然寨,7個村民小組,共247戶106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24戶561人,截止2019年底,已脫貧115戶537人,未脫貧戶9戶24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2.26%。  「高洋村屬於省級深度貧困村,是侗族聚居村寨,農民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於種養殖業和外出務工。」
  • 「我的扶貧故事」以實際行動打動大家|黎平縣洋衛村第一書記吳敏
    「吳書記讓我們種植板藍根,脫貧致富更有希望了,明年我要擴大種植規模。」貧困戶吳學鋒笑呵呵的說。外出務工村民回村創業即便這樣,我並沒有滿足,仍去尋求更大的銷售市場。我帶領村組幹部大力開展老舊房整治,動員21戶95人易地扶貧搬遷,讓群眾住上安全房。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龐幫雲:讓村民生活甜起來||李美珍...
    讓村民生活甜起來冊亨縣巖架鎮納碰村村主任 龐幫雲納碰村一直以來都是種傳統農作物,一年下來,村民除去種子、肥料等成本,根本賺不了多少錢,農民收入普遍不高。看著越來越多的貧困戶通過種植甘蔗和糯米蕉脫貧增收,生活甜蜜起來,我心裡舒坦多了。這些脫貧的老鄉裡,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村民黃錦電、岑南玉兩家人。2015年我勸說他們種糯米蕉,當時也是做了很多次思想工作,後來他們都被我說動,各自種了30畝糯米蕉。糯米蕉有收成之後,他們家裡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接下來,我還將帶領納碰村再新增種植糯米蕉1000畝,加快群眾增收步伐。
  • 「我的脫貧故事」勤勞致富 爭當脫貧先鋒丨黎平縣水口鎮河口村村民...
    我叫吳志高,今年47歲,我與妻子吳婢蘭都是黎平縣水口鎮河口村的普通農民。我們夫妻兩人聽力不太好,也不會說普通話,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多年以來,通過黨委政府的各項幫扶措施,我家於2018年順利實現脫貧退出,撕下了貧困的標籤。
  • 「我的脫貧故事」心存感恩,與愛前行丨黎平縣德化鄉下洋村村民吳丙齊
    我叫吳丙齊,是黔東南州黎平縣德化鄉下洋村的村民,十年前的一次交通事故,導致我長期癱瘓在床,家中還有70歲的老母親和3歲的女兒,生活瞬間陷入了絕境,後來村兩委幫我及時申請了低保,從此,民政保障就成了我家生活的全部來源。
  • 「我的扶貧故事」奮戰在希望的土地上|黎平縣雙江鎮覓洞村第一書記...
    我叫王紹旋,是黔東南州生態環境局環境科技中心的一名幹部。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選派到黎平縣雙江鎮覓洞村開展脫貧攻堅和同步小康駐村工作,任村第一書記、工作組組長。入村前,雄心壯志,打算大幹一場。
  • 「我的脫貧故事」我在身份上的「大轉變」|都勻市勻東鎮馬場村村民...
    在我們美麗的都勻市勻東鎮馬場村,全村共有716戶,286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64戶。我的小家就是這164戶貧困戶的其中之一,我的脫貧故事也是從這裡開始。我叫楊冬雪,是都勻市勻東鎮馬場村二組村民,家裡共有3口人,爸爸、哥哥和我。
  • ...平樂縣橋亭鄉六衝村貧困戶周玉鳳的抗癌脫貧「三部曲」
    脫貧攻堅|昔日貧困戶,今日勵志姐 ——平樂縣橋亭鄉六衝村貧困戶周玉鳳的抗癌脫貧「三部曲」 2020-07-14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之「手」 託起生活的希望
    從辦公大樓到鄉間田野,我把百姓的幸福扛在肩上、把群眾的冷暖記在心中,開始了「白加黑」「5+2」的忘我工作。在馬屯村,傳統農業仍是村民的主要謀生方式。村民們栽種的白蘿蔔長勢喜人,但在豐收季節卻出現了滯銷。隨著天氣變暖,蘿蔔隨時可能開花起苔變質,村民們心急如焚。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故事丨畢節市金沙縣後山鎮教管中心駱...
    圖為潘文鏡老師為楊進家送化肥為幫助楊進一家脫貧,幫扶責任人潘文鏡緊緊圍繞「精準」二字,並根據其致貧原因、家庭情況制定了相應的幫扶計劃,確保扶貧政策落到實處。生活上還有困難嗎?他們表示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日子也越來越好,現在,楊進一家人人均純收入可達9000多元。  作為第一次參與扶貧走訪的我,真切感受到了村民們的純樸善良,他們那種渴望得到幫助的眼神,深深印在我的心間。作為非幫扶責任人,感到身上確實背負著沉甸甸的責任。。
  • 「我的脫貧故事」女子當家也能富丨劍河縣南加鎮雷打塘村村民楊勝花
    我叫楊勝花,今年40歲,是劍河縣南加鎮雷打塘村的村民,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我丈夫楊通福是一名樸實勤勞的農民,通過我兩夫妻的努力,生活過得比較充實,日子也在一天一天的變好。在此後的幾年,我家都享受了農村低保政策,保障了家裡最基本的開銷,生活逐漸有了希望,小孩上學也有了教育資助,讀書也不再那麼困難,我也在政府就業政策的支持下外出務工。時間來到了2019年,這一年是我家變化最大的一年,在前幾年政策的支持下,我家的生活條件從量的變化升華到了質的改變。
  • 「我的扶貧故事」衝鋒在扶貧路上的脫貧「戰士」丨貓洞鄉龍都村駐...
    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我深入一線,嚴守工作崗位、忠誠履職、埋頭苦幹、傾情奉獻,深入走訪群眾,用心用情做好精準扶貧工作。朱仲友是貓洞鄉龍都村黑巖組的村民,也是村裡的一名老黨員,家庭經濟條件十分糟糕,住房也不安全。其長子朱啟貴還是個肢體殘疾人,朱仲友對未來的生活也失去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