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這個檢查輻射大嗎?」在北京協和醫院PET中心,患者王大媽問核醫學科副主任霍力。
69歲的王大媽咳嗽了一個多月,感覺胸部不適來到北京協和醫院呼吸科就診,醫生在複查時發現她的胸部CT片有磨玻璃影,建議她到胸外科就診,胸外科的專家又建議王大媽到核醫學科查PET/CT。這個「核」字讓王大媽犯了難,總覺得檢查對身體有害。
「放心吧,您的確會接受一點射線,但問題不大。」霍力安慰她。
從4月8日起正式實施的北京《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實施方案》,降低了CT、核磁等大型設備檢查項目的價格,PET/CT也從10000元降低到7000元。新政施行後,每天來北京協和醫院PET中心檢查的患者人數比之前翻番。
「早期發現是提高癌症生存率的最佳方法,PET/CT正是這樣一種早期診斷的手段。」北京協和醫院核醫學科主任李方說。
現實:直面兩難
今年2月份,國家癌症中心發布了2017中國城市癌症最新數據報告:每天約有1萬人確診癌症。
「癌症5年生存率在美國是66%,我國僅31%,因為美國有包括早期診斷等更好的手段,能夠實現早確診、早治療。」李方說,假如能及時捕捉到身體的信號、早做檢查,能大大提高癌症生存率,一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80%至90%,一期乳腺癌患者甚至能達到100%。
在國內臨床應用的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儀(PET/CT),通過顯示正電子放射性藥物在人體內的分布,可以從分子水平反映組織和病變生理生化信息,因此PET影像又叫作分子影像,它所反映的人體器官、組織和病灶的變化要早於其在結構形態上的變化。做PET/CT時,為患者靜脈注射的放射性藥物又叫作分子探針。
中國醫師協會核醫學分會會長田嘉禾曾表示,疾病的診治已不僅停留在組織形態和病理學基礎上,而開始更多地深入到分子水平,PET/CT可以全面反映病變基因、分子、代謝及功能狀態,是實現分子醫療的最大籌碼,也是精準醫學時代不可或缺的工具。
「雖然單筆檢查費用很高,但提升了治療的時效性和準確性,患者不用在各個科室間轉個遍,節約了醫療資源,更在與病魔的鬥爭中搶到了時間。」李方說,「PET/CT最大的優勢在診斷、分期和療效判斷上,可以說切中要害、一錘定音。」
與PET/CT的作用相比,這項檢查可能帶來的輻射與危害也一直是懸在患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談癌色變,談核色變。」賽諾聯合醫療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王濤用這兩個詞來形容人們所處的兩難境地:既需要PET/CT來做病症的篩查確認,又質疑輻射的安全性。
這種輻射到底有多大?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核醫學科主任趙軍提供了一組數據:患者接受一次PET/CT檢查接受的輻射劑量為8至10毫西弗左右,臨床上常規應用的增強CT一次檢查輻射劑量為10至14毫西弗,人們受天然本地照射的年平均有效劑量為2.4毫西弗。
所以說,對於真正需要這項檢查的高危人群來說,過分考慮輻射無異於因噎廢食。但專家並不鼓勵健康人以查體的名義去做PET/CT。
「我們不建議健康人做PET/CT。」李方說,這是一種醫療資源的濫用。
政策:誰的利好
國內大型醫用設備市場一度被GE、西門子、飛利浦等國際廠商壟斷。近幾年,聯影、賽諾聯合、明峰醫療等國產廠商,紛紛推出了自主研發的PET/CT產品。2016年底,國家衛計委對河南、湖南、徐州的三家醫院實行PET/CT集中招標採購,國產廠商賽諾聯合成為唯一中標企業。
「事實上,我們2013年就研製出了第一代產品,但沒有立刻申報產品註冊證,而是多花幾千萬元又做了一代優化產品,看似耽誤時間,其實磨刀不誤砍柴工。」王濤說,「打鐵先要自身硬,這是我們民族企業與國際廠商競爭的前提」。
此前,我國的大型醫用設備長期實行配置許可制。PET/CT、伽馬刀、質子治療系統等甲類大型醫用設備的配置,由醫療機構按屬地化原則向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提出申請,逐級上報,最後由國家衛計委審批。
根據中國醫藥物資協會分會的抽樣調查,2016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的銷售規模約為3700億元。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PET/CT的市場保有量239臺,遠低於美國的1500臺;我國與美國的每百萬人口PET/CT擁有量,分別是0.17臺與4.4臺,市場潛力可謂巨大。
「與CT跟核磁不同,PET/CT得天獨厚地具備了在行業發展早期和國際廠商競爭的機會。我們推出了全球首臺可以在受檢者自由呼吸狀態下取得精準影像的PET/CT,實現了國產的突破。」王濤說,為避免過度裝備造成資源浪費以及過度醫療導致診療費用增加而出臺的配置許可制,客觀上給成長中的國產廠商留下了技術進步與市場開拓的空間。
2015年,國家衛計委開始調整「甲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證核發」非行政許可事項。這意味著,配置許可制政策或將放開。
「取消配置證對外資企業來說是一個利好。」在某國際廠商中國區市場部工作的吳勇(化名)告訴記者,「之前蛋糕就那麼大,我多切一點,你就少切一點,現在蛋糕整體做大了」。
吳勇分析說,三甲醫院的PET/CT供不應求,基層醫療機構和民營醫療機構為了吸引患者、增強自身實力,都有配置PET/CT的需求。
「我們將加強對民營和基層醫療市場的投入力度,支持銷售力量下沉和銷售人員的本土化,也將在售後服務與支持、客戶培訓與教育方面發揮自己國際品牌的優勢。」吳勇說。
王濤同樣認為,政策調整意味著更大的市場,國際和國產廠商在這個大市場同臺競技的時刻已經到來。
「我們在行業壁壘最高的時候挑戰了最難的產品,未來的目標,就是在這場國際賽跑中從跟隨到引領。」王濤說。
未來:回歸理性
「再過5年至10年,我們就會像發達國家現在這樣,非常坦然地接受PET/CT這種產品。」李方說,「如果我國的每一位癌症患者都查PET/CT,那麼其中有30%至50%的患者需要改變癌症分期,治療的效率和效果都會大大提高,將能挽救更多寶貴的生命」。
要實現這一點的關鍵是,不要盲目渲染PET/CT的作用和誇大它的輻射劑量,而是理性地看待。
「有人把PET/CT當成賺錢的工具,也讓人們對我們的專業降低了信任度。」李方說。PET/CT不僅是癌症早期診斷「利器」,在神經、心血管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但好鋼需要用在刀刃上。
到底什麼樣的人群需要做PET/CT?李方給出了一系列可參考的指標:有腫瘤家族史、有腫瘤史、發現腫瘤標誌物升高或者突然消瘦等等。
「其實,PET/CT只是一個設備,相當於一個載體,被它標記作為顯像劑的藥物,即分子探針有上千種甚至更多,能夠用於更多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李方堅持,對於核醫學科來講,要提高臨床診斷的能力;對於科研醫院來說,在分子探針的研發上責無旁貸;對於更多的基層醫院來說,需要用好先進設備,服務好本來去大醫院才能診斷的病人;對於國產廠商來說,只有突破技術瓶頸才能避免國際廠商的價格壟斷。
「我們絕不打價格戰,而是要通過一攬子解決方案的形式,為我們的客戶醫院全方位地提供增值服務、培養科室人才、提高診療水平。」王濤說,要實現《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的「大病不出縣」,需要滿足大量基層醫院裝備大型醫用設備的需求,作為國產廠商,只有堅持技術和市場兩條腿走路,瞄準國際上最先進的技術、快速建立品牌形象,才能改變用戶對國產醫用設備不如國外的刻板印象。
在霍力看來,這只是患者回歸理性、市場回歸理性的開始。
「在我國,無論患者還是醫生都應從病情出發選擇PET/CT檢查,既不能談核色變,導致診斷延誤或治療方案選擇錯誤,也不能盲目選擇PET/CT檢查接受無謂的照射。」霍力說,王大媽最後查出了腫瘤,但早期肺部腫瘤只要及時得到恰當的治療,會有很高的5年生存率,延長更多患者生命、提高更多患者的生活質量,才是應用與普及PET/CT的題中之意。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