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告訴我們,有氧、非競爭、可控性強、中等強度的體育運動有利於改善心理健康。健身氣功的運動特徵與這一模式的要求有相當程度的吻合。事實上,健身氣功因其「三調」的運動特徵,特別是「調心」內容的介入,更具有促進心理健康的內在作用機制。在中國傳統健身養生術中,健身氣功這一獨具特色的運動一直被人們用來鍛鍊身體和調整身心。近幾年的研究也證實,習練健身氣功可改善現代人的心理健康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本文將通過四個方面探討健身氣功產生心理效應的機制。
一、特定動作和意念的身心效應
健身氣功功法中的一些特定動作能有效地改善心理健康。如六字決中「呵」字訣對應的就是心。在中醫裡心「藏神」,是一個特殊的系統,在經絡上既與心包經有關,又與心經有關,所以練習「呵」字訣時,手腕轉動相對比較多。由於手腕轉動會刺激大陵穴(厥陰心包經的原穴)、神門穴(少陰心經的原穴),並且兩手腹前相靠捧掌時,要求目視掌心勞宮穴(屬心包經,為心經與心包經交會之處),使心臟的手少陰心經與手厥陰心包經兩條經脈同時得到了鍛鍊,具有清熱降心火、安定神志、養心怡情的作用。
易筋經「青龍探爪式」中,通過轉身、左右探爪及身體前屈,可使兩肋交替鬆緊開合,達到疏肝理氣、調暢情志的功效。傳統醫學認為,肝主疏洩,說明肝有舒展、通暢、升發和調達的作用。因為人的情態活動除由心所主之外,又與肝有密切關係。「兩肋屬肝」,所以活動兩肋的動作,同樣能起到調整心態的作用。
健身氣功的功法技術,雖都是以三調中的某一調鍛鍊為主,主張通過動作變化、呼吸吐納或意守入靜導引氣的運行,但對具有統領作用的意念活動一般有三個要求,一是要求意念隨形體動作的運動而變化;二是在某些動作中需要配合特殊的意念活動。如十二段錦「微撼天柱」「掌抱崑崙」要求意守大椎穴,「背摩精門」要求意守腎俞穴,「溫煦臍輪」要求意守神闕穴等;三是有一些動作要求配合形象性的意識思維活動。如「出爪亮翅式」向前推掌時,開始意想輕推窗戶,然後逐漸加力,直到有如排山倒海之勢推出,收回時則意想海水還潮等。由於意念要根據動作的要求不斷進行轉換,就會逐漸排除各種不良雜念和緊張、抑鬱的情緒,促使大腦得到充分休息,幫助人的精神情志得到轉換調解,緩解精神緊張,提高情緒的穩定性,消除人們的煩惱和緩解內心的衝突,使人們從失衡的心理狀態中走出來,克服現代人的心理障礙,達到整體優化心境狀態的作用。
二、不同階段調心入靜的身心效應
調心是健身氣功「三調」的核心環節,也是調身和調息的目的。這是因為練功中,無論是姿勢動作的調身、呼吸吐納的調息以及意守某穴位進入某種意境,都是在意識的指揮參與下進行和完成的,所以調心貫穿於功法練習的始終。健身氣功鍛鍊實際上主要是通過意識的運用來調整自己的心理和生理過程,改善身體器官功能,達到人體生命運動的最優化。通過調心達到入靜,能使習練者處於一種安寧、輕鬆、愉快的良性心理活動狀態,不僅有利於調節健康的心理、心態,同時也有利於促進身體機能的調解,達到改善身心健康的目的。三調運用的關鍵詞是「調」,為調整、調和之意,是主動進行的調整,而「調」必須有意念活動的參與才能完成。換言之,「三調」是在主動的意念條件下進行或實施的。「用意」是意識活動,屬精神性的東西,是練習健身氣功的特點和要求,健身氣功的健心作用也主要體現在「用意」這一要求上,因而健身氣功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意功」。在健身氣功學練的整個過程中,「用意」貫穿始終,只是在學練的不同階段,用意的內容和層次有所不同而已。
(一)重形隱意
初學者剛剛入門,對健身氣功動作的理解和接受都可能很費勁,尚處於懵懂層次,要強調「全身意在精神」,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因此,此階段重在外形摹仿練習,不要過於重意。當然,這時的不重意不是指不用意念活動或不要重視意念活動,而是指把注意力集中到功法動作上來。如動作的方向路線怎麼變化,手腳如何運行等,不斷地用意念來指導每一動作儘量做得正確、連貫和圓活,也就是把意念調整放到動作的掌握和理解上來。所以初學者的意在外形是一種初級層次的重形隱意活動,是以學習掌握動作為目的的感知過程。
(二)意形並重
在這個階段,一方面還要注意動作的規範和標準,不能使之走形變樣,另一方面開始探求健身氣功的內在實質和精髓,並加上了較高要求的意念認知過程。這時練功者不僅要把健身氣功的「內」和「外」和諧地結合在一起,使動作更加嫻熟和規範,而且加深了對健身氣功動作內涵的理解,在內意與外形的開合、虛實、動靜等變換上開始積蓄「內勁」,追求「上下相隨,內外合一」「行似流水,連綿不斷」的練功狀態,並逐步向「以意行氣,以氣運身」的目標努力,達到「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功法要求。
(三)重意形隨
經過練功者長期的錘鍊,當動作達到自動化時,就會很自然地進入「重意形隨」的階段。這個階段由於外形的動作經過很長時間的反覆演練,像走路一樣已經成為一種自動化的行為,可以說練習者已經領悟到了外形的精髓,並根據自身的特點和理解,把健身氣功的內與外協調有序地結合在一起,對健身氣功的真諦也有了自己的感悟。這個階段即便不再關注外形,功法動作也不會脫離健身氣功動作的原理。所以練功者這個階段要重在對健身氣功「真意」(所謂真意,是指意識活動寧靜時的自覺狀態)的鍛鍊,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內在的追求上。只有用意,才能練意,達到意動形隨、身心並練的要求,也才能超越肢體動作,逐步進入三調合一的身心境界。
(四)無形無意
拳論中有「有意卻無意,無意出真意」之說,說明達到「無意」之境乃是「神韻」的最高境界。「無意」之境也就是「忘我之境」,老子對此境界以「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做了形象的比喻。這一比喻富含深刻的辯證法思想,可以理解為最方正的反而沒有稜角,最高的聲音是聽不到的,最大的形象是看不到的。在「合乎自然」的長期練習中,練習者對健身氣功的運用和掌握已經到了隨心所欲的階段,一舉手一投足,自然做出符合功法原理的動作,即所謂不講規矩而合於規矩,達到「屈伸開合任自由」的一種理想境界。此時不管是形還是意,都已如拳諺所云:「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達到了一種收發自如的「無意」境界,成為了一種活動的本能,久之能在心境上淡泊返樸,在精神上養成定力,達到健身氣功對心理調節的最高境界。
三、形、氣對神的相互關聯效應
古語有云:「形不正則氣不順,氣不順則意不寧,意不寧則神散亂」。說明神、形、氣是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整體。只有形正體松,才能達到氣定神斂。莊子也提出「形全精復」(形體健全,精神充足)的觀念。合理的姿勢與動作練習,不僅能起到伸筋拔骨、柔筋健骨、疏通經絡、調暢氣血的作用,而且體現了內實精神、外示安逸、虛實相生、意動形隨、內外合一的要求,從而能夠改善精神情志。莊子還指出「人大喜邪,毗於陽;大怒邪,毗於陰,陰陽並毗」,告訴我們人的精神心理現象如情緒的好壞與陰陽二氣也有密切關聯,人的喜怒是由陰陽二氣造成的。於是,莊子說「乘乎雲氣而養陰陽」。這裡的乘雲氣就是駕駛雲氣,養陰陽就是調養陰陽。不論是乘還是養都含有主動養生的意思。健身氣功練習中通過主動調養陰陽二氣,可以調整人的心態情緒,產生良性心理效應。莊子不僅認為「形全精復」,而且還意識到培養人的精神生命反過來會促進物質生命的培養。因此,《莊子》就有「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的論斷。心神安寧,則自然氣息平和、形正體松。健身氣功中安寧、輕鬆、愉快、喜悅的良性心理活動,不僅有利於調節健康的心理、心態,同時也有利於促進身體機能的調節,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四、調心的實質是達成三調合一
健身氣功的不同功法,雖然對三調有不同的側重,但最重要的不是任何一調的調整,而是三調運作的協調和統一,即強調三調過程中的形氣神合一。古人認為人的生命是形、氣、神三位一體的,三者的協調統一是人們追求的目標。健身氣功將身體和精神歸納為形、神,並認為氣是聯繫形神的紐帶,人體的形和神依賴人體之氣而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調身、調息、調心分別對應人體的形、氣、神,三者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善養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故健身氣功以神、意、氣等內為主,以形、力、勁等外為輔,要求行功練氣,虛靜求心,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練功中的「三調」實際上是同時進行的,只不過在練功的不同階段,側重點不同而已,最後的要求都是做到形、神、意、氣的和諧一致。健身氣功以人的思想、精神心理狀態為練功基礎,心理狀態與功法動作、養氣合神統一起來,通過內外協同的「完整一氣」來實現對心理的調節,起到調整心態平衡和健心的養生功效。
(作者:劉宇星 來源:中國健身氣功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