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用樓面價來推算房價的漲跌,杭州東莞某地塊樓面價2.8萬/平方米,那在不虧損的前提下房價至少要快4萬/平方米。有時候距離不遠的兩地塊,樓面價也相差無幾,銷售價格卻天差地別,比如鄭州的一宗地7516元/平方米,銷售價9500元/平方米;另一宗7524元/平方米,銷售價格卻達到16500元/平方米,這是不是都賺瘋了?
房地產市場經常把土地樓面價和房價比喻成麵粉和麵包,麵粉價格漲了麵包肯定也會漲。那樓面價跟房價究竟有什麼關係呢?首先樓面價=土地總價格/(土地總面積x容積率),意思是一平方米的房價裡包含了多少土地成本。目前土地成本是房地產開發最大的支出,像深圳上半年最貴的地塊樓面價超過6萬/平方米,武漢的也有超過3萬/平方米。
一般來說開發商會把樓面價作為房價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甚至周邊樓盤的房價也會看拍出地塊的樓面價調整。2016年,萬科用25億拿下某地塊,樓面價13411元/平方米,而周邊在售項目均價才12000元/平方米,地塊拍出後,周邊房價大漲。那樓面價真是引起房價上漲的唯一原因嗎?
土地成本決定房價的關鍵,在房價佔比中最高是沒問題的,但並不是唯一,樓面價只是房價的組成部分之一。至於怎麼拿樓面價估算房價,沒有固定公式,各開發商的測算方法也不一樣,甚至還很麻煩。
不過有業內人士分析,在樓市橫盤期,房價受市場影響較小。比如鄭州2019年成交的地塊中,北龍湖的項目房價大概是樓面價的1.6-2倍;外面的項目房價大概是2-2.6倍。不過如果是城改項目,整體倍數都會提高,因為這種項目比較複雜,拆遷安置費不同,整體來說容積率越高,房價/樓面價的數值就越高。
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公式,數據只是市場表現出的規律,沒有邏輯和依據,只能當做簡單的參考,不能代表樓面價和房價的關係。而且房價的組成部分不僅有土地成本,還有建安成本、稅費、財務費用、營銷費用、利潤等。而且這些部分的比例又不固定,每一項都會影響到房價,卻不能決定房價。
另外市場、開發商品牌、地鐵和學區都會影響房價,這也是溢價的緣故。就像市場上行期,不管土地價格多低,都可能賣出高價;如果有優質學區,小資家評估價格也會更高。至於樓面價和房價,開發商究竟賺了多少錢這個問題,估計只有開發商自己清楚,不過樓市上行期開發商肯定賺更多。
聲明:本文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