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記憶
我是一個在姥姥家長大的孩子,從8歲開始,就被母親寄養在了姥姥家中,一直到我大學畢業,買了自己的房子,我才正式的離開了姥姥家。
我印象中的中秋節,都是在姥姥家度過的,小時候在村裡面上學,每天跟姥姥生活在一起,每到中秋節,就盼望著母親能夠回來,盼望著一家人能夠團團圓圓。
後來我長大了,去市裡面讀書,便不怎麼盼望母親了,每到中秋節,我就獨自乘車回到姥姥家,和姥姥一起過中秋節。
在村裡面,中秋節也是秋收節,每逢中秋前後,村民們就開始收割玉米,我每次中秋回姥姥家,都要幫姥姥去地裡搬玉米,姥姥、姥爺年紀大了,搬、扛、趕車這種活,基本上都是我在幹,所以,我印象中的中秋節,也是豐收節、也是勞動節。
姥姥、姥爺是極其迷信的人,到了中秋節的晚上,會進行各種各樣的迷信儀式,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是不允許我看的,祭祀完的貢品也是不允許我吃的。姥姥說:「外甥是外姓人,不能吃姥姥家的這些東西。」
每次在姥姥家過中秋節,我都是乖乖的坐在炕上玩手機,一直到祭祀儀式結束之後。所以,我印象中的中秋夜,也是孤獨和無趣的。
如今,姥爺去世了,我也走了,中秋節就只有姥姥一人了。不過,2020的中秋節,我決定帶著老婆和母親,去姥姥家過,不能說留宿吧,起碼也得吃過晚飯再走,不然姥姥一個人,那得有多孤單。
中秋節釋義
對於中國人而言,中秋節是很重要的一個節日,其隆重程度僅次於過年,恰逢今年的中秋節對上了國慶節,雙節同慶,就更為歡快和熱鬧了。
中秋節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人們以月圓來對應團圓,把中秋節定義為親人團聚的節日,所以中秋節又稱作是團圓節。當然,中秋節的名字還有許多,比如祭月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等等,不過人們一般稱之為中秋節,民間則多數稱之為八月十五。
那麼八月十五為什麼被稱為中秋節,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說到這裡,我們就要分析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了。
一年有12個月,12個月又分成4個季度,每個季度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所以秋季也就分為孟秋、仲秋和季秋三個部分。八月十五正好在仲秋,而且一個月30天,15正好在中間,所以八月十五這天,就被命名為中秋節。
因為中秋節這天,月亮比以往更圓更亮,所以才有了月亮節、月夕節這些名字。又因中國人自古就崇拜天象,並有祭月的習俗,所以也就有了祭月節、拜月節這些名字。
當然,世界上過中秋節的也不止有中國,日本、朝鮮、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這些國家,也都會過中秋節,尤其是一些華僑聚集的地方,節日氣氛更為濃厚。
2006年5月20,國務院還把中秋節,列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兩年之後,也就是2008年,中秋節又被列入法定節假日,這才有了中秋放假的習俗,2020年中秋和國慶加在一起,足足有8天假期,對於上班族來說,也算是極為幸福的一件事情了。
中秋節文化
中秋節的第一大風俗,就是祭月。古人對月神十分的崇拜,遠在上古時期,人們就已經有了祭月的習俗。據史書記載,不僅是平民百姓,就連皇帝們都舉辦大型的祭月活動。
古代的皇帝,一年有四次大的祭祀活動,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每一種祭祀活動也都有專門的場地,分別是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大家所熟知的北京月壇,就是清代的皇帝們舉辦祭月活動的場所。
古代的祭月節就是在秋分這天,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曆法用的是天幹地支歷,後來天幹地支逐漸和農曆所融合,於是便有了後來的八月十五。
到了八月十五這天一天的晚上,人們都會在院子裡擺上香案,各種水果擺在盤子裡,各式月餅也列在其中,在祭月的祭品當中,月餅和西瓜是最為重要的兩項。
月餅是因地而異,各個地區的月餅,大小形狀都略有不同,但西瓜的講究卻大致相同。首先是祭月的西瓜,一定是大個西瓜,而且一定要圓,品相必須沒得挑,其次就是西瓜不能像往常那樣切,整體形狀要切成蓮花狀。
在所有祭品擺放好之後,就要焚香點燭了,然後全家人一起出來祭拜月亮,祭拜儀式結束之後,祭拜月亮的那塊月餅,會由當家主婦來切成多塊,根據家裡的人口來決定切多少塊,儘可能的把月餅切的均勻、大小一致,最後被眾人吃下。
祭月過後,就是賞月了,普通老百姓們祭拜完月亮之後,可能就結束中秋節的活動,但對於文人雅士來說,中秋節活動才剛剛開始。
每逢八月十五中秋節,文人雅士們都會聚在一起賞月對詩,尤其是在唐宋時期,賞月對詩的活動最為流行,所以,歷史上也留下了許多關於賞月的詩句。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唐)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水調歌頭》
蘇軾(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除了祭月和賞月之外,中秋節還有一些其他活動,例如燃燈、追月、觀潮、猜謎、賞桂花、豎中秋、耍祿仔、扎燈籠、玩花燈、燒鬥香、舞火龍、聽香、燒塔等等。這些活動都是因地而異,基本上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中秋活動。
除了地域之外,還有少數民族,像蒙古族、藏族、侗族、彝族、朝鮮族、壯族、黎族等20多個民族,也都有自己獨特的中秋活動。
中秋節歷史
祭月的活動,從上古時期就已經有了,但是中秋節卻是始於漢代,古代文獻中,最早出現中秋一詞的是漢代周公旦所著的《周禮》。
最早時期的中秋節,其實並不流行,只在少部分地區有中秋賞月的活動,文獻中關於中秋也是少有記載。中秋節的流行,大致是在唐朝時期,《唐書》中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
唐朝時期,隨著文學的發展,開始有了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有關月亮的一些神話,人們將神話故事與中秋相結合,這才使得中秋節大範圍的流行開來。
到了宋朝時期,中秋節已經發展成,人人必過的民俗節日了,並且正式將中秋節定為農曆的八月十五這一天。
明清時期,中秋節延續了唐宋兩朝風俗,成了民間最受歡迎的節日之一。明清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節日中的功利情感也變得愈為濃烈。起初的中秋節,人們只是單純的祭拜月亮,純粹的敬畏之心,還有一些文人雅士,通過賞月抒發情懷,在明清時期,大多數的人祭拜月亮都是祈禱團圓、祈禱幸福、祈禱安康。
中秋節傳承
現如今,中秋節依然是中國,最為盛大的節日之一,每逢中秋節,天南地北的遊子們,都會趕至家中和家人團圓。現在的中秋節,不像古代那樣重視祭月活動,如今的中秋節,更多的人開始注重團圓。
自21世紀開始,中秋節祭月活動的風俗,一年比一年淡,人們對團圓的嚮往之情,卻是一年一比年濃。每逢中秋佳節,人們都會提著月餅禮盒,回老家和家人們團聚。今年的中秋,你有沒有和你的家人團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