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關於中秋節的一些知識,你了解嗎?祭月的西瓜要怎麼切?

2020-12-22 深耕文化

中秋節記憶

我是一個在姥姥家長大的孩子,從8歲開始,就被母親寄養在了姥姥家中,一直到我大學畢業,買了自己的房子,我才正式的離開了姥姥家。

我印象中的中秋節,都是在姥姥家度過的,小時候在村裡面上學,每天跟姥姥生活在一起,每到中秋節,就盼望著母親能夠回來,盼望著一家人能夠團團圓圓。

後來我長大了,去市裡面讀書,便不怎麼盼望母親了,每到中秋節,我就獨自乘車回到姥姥家,和姥姥一起過中秋節。

在村裡面,中秋節也是秋收節,每逢中秋前後,村民們就開始收割玉米,我每次中秋回姥姥家,都要幫姥姥去地裡搬玉米,姥姥、姥爺年紀大了,搬、扛、趕車這種活,基本上都是我在幹,所以,我印象中的中秋節,也是豐收節、也是勞動節。

姥姥、姥爺是極其迷信的人,到了中秋節的晚上,會進行各種各樣的迷信儀式,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是不允許我看的,祭祀完的貢品也是不允許我吃的。姥姥說:「外甥是外姓人,不能吃姥姥家的這些東西。」

每次在姥姥家過中秋節,我都是乖乖的坐在炕上玩手機,一直到祭祀儀式結束之後。所以,我印象中的中秋夜,也是孤獨和無趣的。

如今,姥爺去世了,我也走了,中秋節就只有姥姥一人了。不過,2020的中秋節,我決定帶著老婆和母親,去姥姥家過,不能說留宿吧,起碼也得吃過晚飯再走,不然姥姥一個人,那得有多孤單。

中秋節釋義

對於中國人而言,中秋節是很重要的一個節日,其隆重程度僅次於過年,恰逢今年的中秋節對上了國慶節,雙節同慶,就更為歡快和熱鬧了。

中秋節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人們以月圓來對應團圓,把中秋節定義為親人團聚的節日,所以中秋節又稱作是團圓節。當然,中秋節的名字還有許多,比如祭月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等等,不過人們一般稱之為中秋節,民間則多數稱之為八月十五。

那麼八月十五為什麼被稱為中秋節,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說到這裡,我們就要分析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了。

一年有12個月,12個月又分成4個季度,每個季度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所以秋季也就分為孟秋、仲秋和季秋三個部分。八月十五正好在仲秋,而且一個月30天,15正好在中間,所以八月十五這天,就被命名為中秋節。

因為中秋節這天,月亮比以往更圓更亮,所以才有了月亮節、月夕節這些名字。又因中國人自古就崇拜天象,並有祭月的習俗,所以也就有了祭月節、拜月節這些名字。

當然,世界上過中秋節的也不止有中國,日本、朝鮮、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這些國家,也都會過中秋節,尤其是一些華僑聚集的地方,節日氣氛更為濃厚。

2006年5月20,國務院還把中秋節,列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兩年之後,也就是2008年,中秋節又被列入法定節假日,這才有了中秋放假的習俗,2020年中秋和國慶加在一起,足足有8天假期,對於上班族來說,也算是極為幸福的一件事情了。

中秋節文化

中秋節的第一大風俗,就是祭月。古人對月神十分的崇拜,遠在上古時期,人們就已經有了祭月的習俗。據史書記載,不僅是平民百姓,就連皇帝們都舉辦大型的祭月活動。

古代的皇帝,一年有四次大的祭祀活動,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每一種祭祀活動也都有專門的場地,分別是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大家所熟知的北京月壇,就是清代的皇帝們舉辦祭月活動的場所。

古代的祭月節就是在秋分這天,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曆法用的是天幹地支歷,後來天幹地支逐漸和農曆所融合,於是便有了後來的八月十五。

到了八月十五這天一天的晚上,人們都會在院子裡擺上香案,各種水果擺在盤子裡,各式月餅也列在其中,在祭月的祭品當中,月餅和西瓜是最為重要的兩項。

月餅是因地而異,各個地區的月餅,大小形狀都略有不同,但西瓜的講究卻大致相同。首先是祭月的西瓜,一定是大個西瓜,而且一定要圓,品相必須沒得挑,其次就是西瓜不能像往常那樣切,整體形狀要切成蓮花狀。

在所有祭品擺放好之後,就要焚香點燭了,然後全家人一起出來祭拜月亮,祭拜儀式結束之後,祭拜月亮的那塊月餅,會由當家主婦來切成多塊,根據家裡的人口來決定切多少塊,儘可能的把月餅切的均勻、大小一致,最後被眾人吃下。

祭月過後,就是賞月了,普通老百姓們祭拜完月亮之後,可能就結束中秋節的活動,但對於文人雅士來說,中秋節活動才剛剛開始。

每逢八月十五中秋節,文人雅士們都會聚在一起賞月對詩,尤其是在唐宋時期,賞月對詩的活動最為流行,所以,歷史上也留下了許多關於賞月的詩句。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唐)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水調歌頭》

蘇軾(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除了祭月和賞月之外,中秋節還有一些其他活動,例如燃燈、追月、觀潮、猜謎、賞桂花、豎中秋、耍祿仔、扎燈籠、玩花燈、燒鬥香、舞火龍、聽香、燒塔等等。這些活動都是因地而異,基本上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中秋活動。

除了地域之外,還有少數民族,像蒙古族、藏族、侗族、彝族、朝鮮族、壯族、黎族等20多個民族,也都有自己獨特的中秋活動。

中秋節歷史

祭月的活動,從上古時期就已經有了,但是中秋節卻是始於漢代,古代文獻中,最早出現中秋一詞的是漢代周公旦所著的《周禮》。

最早時期的中秋節,其實並不流行,只在少部分地區有中秋賞月的活動,文獻中關於中秋也是少有記載。中秋節的流行,大致是在唐朝時期,《唐書》中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

唐朝時期,隨著文學的發展,開始有了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有關月亮的一些神話,人們將神話故事與中秋相結合,這才使得中秋節大範圍的流行開來。

到了宋朝時期,中秋節已經發展成,人人必過的民俗節日了,並且正式將中秋節定為農曆的八月十五這一天。

明清時期,中秋節延續了唐宋兩朝風俗,成了民間最受歡迎的節日之一。明清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節日中的功利情感也變得愈為濃烈。起初的中秋節,人們只是單純的祭拜月亮,純粹的敬畏之心,還有一些文人雅士,通過賞月抒發情懷,在明清時期,大多數的人祭拜月亮都是祈禱團圓、祈禱幸福、祈禱安康。

中秋節傳承

現如今,中秋節依然是中國,最為盛大的節日之一,每逢中秋節,天南地北的遊子們,都會趕至家中和家人團圓。現在的中秋節,不像古代那樣重視祭月活動,如今的中秋節,更多的人開始注重團圓。

自21世紀開始,中秋節祭月活動的風俗,一年比一年淡,人們對團圓的嚮往之情,卻是一年一比年濃。每逢中秋佳節,人們都會提著月餅禮盒,回老家和家人們團聚。今年的中秋,你有沒有和你的家人團聚呢?

相關焦點

  • 中秋節,有一些奇怪的別稱,你知道嗎?
    01一:祭月節中秋節,也叫做:祭月節,你知道嗎?為什麼會有這個叫法?據考證,最初的「祭月節」,是定在幹支歷24節氣「秋分」這天,不過由於歷史發展,後來曆法融合,使用陰曆(夏曆),所以將「祭月節」由幹支歷24節氣「秋分」,調至夏曆(農曆)八月十五。於是,現在的中秋節,正好是農曆的八月十五。
  • 中秋節要到了,你知道為什麼叫中秋節嗎?
    慢慢地,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唐朝演繹出的傳說:據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有一棵桂樹枝繁葉茂,有五百多丈高。漢朝西河人吳剛,本為樵夫,喜好仙道,但卻沒有恆心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因此天帝罰他在月宮砍伐這顆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
  • 中秋節傳統習俗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 中秋節的習俗
    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又被稱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還要圓,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
  • 中秋節農曆是幾月幾號哪一天 八月十五中秋節是怎麼來的
    中秋節馬上就要到了,大家應該也準備好吃月餅了,大家都知道中秋節要吃月餅,也知道中秋節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可是你知道中秋節農曆是幾月幾日嗎?中秋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中秋節農曆是幾月幾號  中秋節是農曆八月十五。
  • 你知道日本的中秋節嗎?
    日本人的中秋節雖然有七天的跨度,但真正舉辦「月見」活動的是十五夜當晚。因為日本人的傳統很忌諱「片見月」,因此他們如果要舉辦賞月活動的一般只會在十五夜。但是即使是十五夜月見,現在日本的賞月會也越來越少了。一般只有寺廟等宗教文化團體會舉辦,人們留在家中看電視節目比去寺廟參加賞月會的人多得多。
  • 中秋節——中秋習俗知多少?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
  • 【中秋節|習俗】吃月餅、賞月等習俗
    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幹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夏曆(農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夏曆八月十六日。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
  • 中秋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中秋節的由來和習俗簡介
    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中秋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盛於唐宋,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據宋朱翌《曲消舊聞》說:』中秋玩月,不知起於何時?考古人賦詩,則始於杜子美。」瀏覽唐詩,中秋賞月詩確有多篇,如王建有詩云:「月似圓盛色漸凝,玉盆盛水欲侵稜。
  • 「中秋節專題」中秋節的來歷與習俗 中秋節吃什麼
    又是一年中秋節,除了難得的放假以外,吃喝玩樂自然也少不了,與家人共度這歡樂的團聚時光。而作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十五月圓夜在中華大地可是遍地開花,舉國同慶。而關於中秋的由來和各地的習俗,又有多少人了解呢?下面就跟隨MaiGoo編輯一起來了解下吧。
  • 中秋節,花好月圓人團圓!
    中秋節,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月餅象徵團圓,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備祭品。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是由元朝末年流傳下來的。每逢中秋夜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 2018中秋節放假時間通知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 古代的中秋節稱為「祭月節」?而月餅也不是用來吃的
    本文由大川帶你看歷史獨家原創發布,如需轉載,請註明轉自百家號!月餅最初是用來做什麼?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在秋分時節,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月餅又稱月團、小餅、豐收餅、團圓餅等,是中秋節的時節食品。月餅最初是用來拜祭月神的供品。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莊重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
  • 2020中秋節是幾月幾日哪一天
    ,那下面我們看看今年中秋節是幾月幾日,下面給大家分享關於2020中秋節是幾月幾日_今年的中秋節是哪一天.歡迎閱讀!按照相關放假原則,國慶節放假3天,中秋節放假1天,若國慶節與中秋節重合或相連則放假4天,通過調休相鄰周六、周日形成8天長假。什麼是中秋節中秋節,又稱拜月節。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 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中秋節吃什麼?
    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中秋節吃什麼?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
  • 中秋節是農曆八月十五,傳統習俗是「秋暮夕月」
    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
  • 中秋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盛於唐宋,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據宋朱翌《曲消舊聞》說:』中秋玩月,不知起於何時?考古人賦詩,則始於杜子美。」瀏覽唐詩,中秋賞月詩確有多篇,如王建有詩云:「月似圓盛色漸凝,玉盆盛水欲侵稜。
  • 淺談:中秋節的習俗與禁忌!
    自周朝開始,每到這一天,夜裡都會舉行大型的儀式——「迎寒」和「祭月」。至明清時,中秋節已與元旦齊名。人們祭月的形式大致有以下這些:香桌上,擺放一些供品,如月餅、西瓜、葡萄……西瓜也不單單是放著就行了,要切成蓮花狀。
  • 中秋節小故事!
    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 中秋小知識 你知道中秋節的由來嗎?
    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發展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祭月,歷史久遠,是古代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二十四節氣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普及於漢代,漢代是我國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