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大川帶你看歷史獨家原創發布,如需轉載,請註明轉自百家號!
月餅最初是用來做什麼?
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在秋分時節,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
月餅又稱月團、小餅、豐收餅、團圓餅等,是中秋節的時節食品。月餅最初是用來拜祭月神的供品。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莊重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
發展至今,中秋節吃月餅和賞月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月餅象徵著大團圓,基本是每家每戶八月十五必須吃的。
古人吃的月餅是什麼餡的?
明人沈榜《宛署雜記》:「八月饋月餅: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可知明代市場中出售的月餅,有水果餡的,而且價格不菲。
清代的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介紹了一種「劉方伯月餅」:「用山東飛面,作酥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為細末,微加冰糖和豬油兒餡,食之不覺甚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從文字看,應該是五仁月餅。
晚清《瀋陽百詠》詩中就有一首寫到「提漿作饌趁秋風,月餅居然出沈中。終是棗泥滋味好,痴人偏買自來紅。」可見清代就已經有棗泥餡的月餅了。
古人如何製作月餅?
原來古人,製作月餅離不開一種叫月餅模的模具;古時的月餅造型,只要看看這些「餅模」就可以知道了。
月餅模一般是用沙梨木、棗木、杏木等材質堅實、紋理細密的木頭,既方便工匠雕刻細膩的花紋,又不易變形。
現代月餅在繼承明清傳統形式的基礎上,製作更精美,口味更繁多。不同的地區的月餅以其獨具的特色贏得了人們的青睞:廣式月餅皮薄、鬆軟、香甜、餡美;蘇式月餅鬆脆、香酥、甜鹹適口;潮式月餅以糖冬瓜為餡,滋潤、鬆脆。月餅除象徵團圓的傳統圓形之外,還有正方、八角、三角、長方等形狀,其內中包餡有冰糖、豆沙、蓮蓉、五仁、百果、棗泥、火腿、蛋黃、叉燒等數十種,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月餅作為中秋節的應節食品,其餅面圖案無不與月亮相關,如「嫦娥奔月」、「月宮蟾兔」、「銀河夜月」、「三潭印月」、「西施醉月」等。精美的圖案不但烘託了中秋佳節的祥和氣氛,而且也增加了節日的詩情畫意。
你喜歡什麼樣的月餅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