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作為最重要的三大傳統節日之一,它的民俗活動異常豐富,各地皆不相同,但不論大江南北,吃月餅則都是必有之項,月餅幾乎已成為中秋節的名片。那麼,中秋節要吃月餅的習俗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月餅的由來,傳說源於唐徵突厥取勝,有西域商人賀以胡餅,李世民感慨道「應將胡餅邀蟾蜍」。此說無據,胡餅漢代已入中原,類於今天的饢。李世民不過是說胡餅之圓,近似月亮罷了,和月餅毫無關係。事實上,到南宋才有「月餅」一說,但屬市賣食品,與中秋節無關,且很可能是蒸製的。南宋《武林舊事》一書對此有記載。並且,蒸製月餅至今仍在山東、河南等地流傳。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直到明代,才在《西湖遊覽志會》中有有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確切記載。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寫道:「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明代史學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餅 中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書中還介紹了當時的製作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宮中供月使用的月餅「從下至上直 徑尺餘,重有兩斤。」
「餅」在古代是一類麵食的總稱,比如麵條叫湯餅、索餅,饅頭叫蒸餅、炊餅,水餃叫煮餅,涼麵叫溲餅等。古人祭祀需用麵食,以「餅」祭月,在所難免,比如宋代宮廷過中秋時就吃「宮餅」「小餅」「月團」。 元代中亞技師大量進入中原,使起酥和提漿技術更加成熟並得到推廣,這推動了月餅的普及。
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據說起源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漸漸地,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後來,朱元璋終於推翻元朝政權,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雖然後來歷史又發展至清朝,但人們用月餅慶祝中秋的習慣已經保留並傳承了下來。
一般認為,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這通常被認為是我國月餅的始祖。後來張騫出使西域時,又引進了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是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時,「胡餅」的名稱開始在民間逐漸流傳開來。到了宋代,月餅又有「荷葉」「金花」等雅稱。宋代以後,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相關的圖案。清代時,月餅的製作工藝又有了較大的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祭月月餅到處都有。
民俗專家表示,隨著時代的演變,月餅的品種和花樣也越來越多。其中,比較常見的廣式、京式、蘇式、潮式月餅等,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愛。而諸如冰皮月餅、水晶月餅、冰淇林月餅等新花樣和口味則更多地被年輕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