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1月10日電 題:「重新定義學者」——饒宗頤獲香港大學授為首位「桂冠學人」
中新社記者 賈思玉
10日,在頻頻亮起的相機閃光燈下,在自己揮就的「金花銀葉荷樣」畫作前,98歲(96足歲,自署98歲)的中國國學泰鬥、世界知名漢學家饒宗頤教授,從香港大學(港大)校長徐立之手中接過首個「桂冠學人」證書。
港大「桂冠學人」席於2013年成立,是該校最高學術榮銜,只授予具顯赫學術成就並與港大有淵源的世界傑出學者。
頒授典禮除有饒宗頤親友出席外,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行政長官梁振英夫人唐青儀、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等社會賢達亦在場見證。當饒公現身,全場不約而同起立鼓掌,饒公則以一貫的抱拳拱手回禮。
港大教育學院講座教授程介明宣讀讚詞,稱饒宗頤重新定義「學者」。他說:
「饒先生的治學精神,以永不言倦的好奇之心,不屈不撓,鍥而不捨,因而無疆界地馳騁學術領域,貫通專業與門派之藩籬,成就了橫跨古今中外之大學問。」
「饒先生待人誠懇、真摯、慷慨,毫無學術以外之計較,從不涉及學術紛爭,體現了『圓融無礙』。」
「作為一位長者,饒先生堪稱『心無掛礙』,他賦予了『明德格物』(港大校訓)跨越時代的深刻意義。」
饒宗頤從事學術研究、藝術文化及教學工作近80載,研究範圍涵蓋甲骨學、經學、宗教學、敦煌學、古典文學及中國藝術史等13大門類。
「饒先生道、德、仁、藝四者俱,非桂冠之榮無以表之。」主禮嘉賓之一、中國文化院院長許嘉璐亦對饒宗頤不吝讚揚。
許嘉璐甚至稱,港大授予饒宗頤「桂冠學人」,對國家、對學界而言是一件「功德」。他認為,當下這個時代,似乎是一個不出大師、出不了大師的時代。而饒宗頤之所以為「巨匠」、為「大師」,不僅對當代和後代中國學人關於怎樣做學問、怎樣做人有啟示,也是在告訴世人:中華傳統文化正在活潑潑地存在並發展著。
港大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教授代表饒宗頤在典禮上致謝辭。他告訴中新社記者,喜怒不形於色的饒公,這天好高興。
李焯芬指,饒宗頤與港大淵源超過60年,1952至1968年曾在這裡任教,其後將個人數十年積累的藏書贈予港大,饒宗頤學術館則於2003年成立。
饒宗頤此前曾獲中國藝術研究院頒發「中華藝文終身成就獎」,是至今唯一獲選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的港人;他還獲特區政府頒授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以及香港藝術發展局「終身成就獎」。
徐立之說,饒公是港大首位「桂冠學人」唯一候選人,獲港大校務委員會一致通過。「桂冠學人不會每年都有,以饒公訂一個標準,極少人能獲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