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感高發,各大兒童醫院裡,免不了人潮湧動,真替現在的家長捏把汗。那人頭湧動,叫喊聲、哭鬧聲,此起彼伏。
奶奶覺得,那是最折磨家長心性的一個場景了。
其中一個地方,是最讓人覺得不適的。那就是檢驗區。其實就是我們平常說扎手指、抽血的地方。這天,奶奶帶著自己家的小孫女去醫院看病。就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奶奶跟小孫女在檢驗區排隊等著扎手指,在長長的隊伍前頭,就有那麼一個孩子,在大聲的叫喊著:媽媽,我怕疼!!啊~~~!我不扎手指啊!另一邊,一個中年老母親,以高几度的聲音回應著孩子:痛啥痛!一下就好了!怕痛的就不是好孩子了!坐下!
孩子一邊鬧著,一邊嘗試掙脫媽媽的控制,但是胳膊怎麼擰得過大腿呢?媽媽更加孔武有力,把孩子摁得死死的。結果可想而知,孩子在媽媽的強力控制之下,一邊哭著,一邊被扎了手指。
最後還是被媽媽擰著去外頭等待結果呢!
看到這一幕,不少家長一邊安慰自己的孩子,一邊對這位媽媽投以側目。奶奶低頭問小孫女:怕嗎?小孫女笑了笑說,痛是痛,不過也沒那麼可怕!
奶奶今天想借這個機會,跟大家聊一聊打針的那些事。
一、家長嘴上說的「不痛」,讓孩子覺得內心更痛
說起打針、扎手指,尤其是7歲以前的孩子,一般都會聽到就覺得害怕。可能有的家長覺得,孩子怕痛,是特別嬌嫩的表現,擔心孩子日後不能承受大的責任,成就大的事業,所以,一般家長都會跟孩子說:不痛,沒事!
其實家長心裏面清楚的很,怎麼可能不痛。但是很多家長就習慣了那種「流血不流淚」的內心獨白,所以,及時自己內心再不舒服,也不表現出來。
當自己的孩子也面臨類似情況的時候,很多家長就會很自然的,把這種內心狀態,嫁接到了孩子身上,並且要求孩子跟自己一樣,表現「堅強」。
但其實,作為一個孩子,根本就不理解什麼是「面子」。他們也無法理解,為什麼父母要騙自己?在這個關頭,孩子內心除了害怕,還有另一種情感在滋生,那就是「父母在騙我」。
同樣是痛,還有另一個場景,就是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喜歡跑跑跳跳,也就很容易摔跤。很多父母就會哈哈大笑,跟孩子說著:沒事,不痛啊!我們站起來,站起來就沒事了!結果孩子還是站著就哭了。有些家長就會故作輕鬆,對孩子遭遇的痛,視而不見。
二、別讓情感忽視成為你教孩子的障礙
家長以為自己的故作鎮定,會讓孩子覺得真的就沒事了,甚至會覺得,久而久之,孩子就真的能夠摔著就不痛了。
其實,孩子比誰都明白,自己摔的有多疼。只是不知道什麼父母要這樣無視自己的感受,非要說不痛而已。
奶奶想告訴各位家長,你為了面子,或者讓孩子變得「更強」,非得要用這種方法,最終的結果,就是會讓孩子變得冷漠。
這種冷漠的集中表現,就是對自己和別人身上的痛「無感」。
心理學上,稱這種狀態叫做情感忽視。要知道,那些在情感忽視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其他人都會保持著一種隱隱的距離。平常時,大家聚在一起,可能聊得相當熱鬧,但是那種有過情感忽視經歷的孩子,就會隱隱然地退到一邊。成為了聚會上的那個「安靜的他」。
情感忽視演變的下一步,就是抑鬱症了。一說到這個詞,好像就距離陽光生活很遙遠了。奶奶覺得,作為家長,其實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孩子活在陰鬱的生活之中吧?
三、孩子喊痛的時候,就是共情教育最好的時機
其實,當孩子哭著喊痛的時候,父母正確的做法,應該做到下面幾點:
1、明確告知孩子,你知道他的感受
就比如扎手指、打針這樣的事情,換做誰,都知道是痛的。所以,家長在這個時候,就不要刻意避諱了。直接告訴孩子,你知道他被針扎了,確實會痛的。
2、在體會他的感情的同時,也告訴他,可以超越這個感情
在家長告訴孩子,扎針確實會痛的時候,也應該告訴孩子,這個痛,忍一忍就過去了。如果能做到的話,那麼這個孩子將擁有更大的勇氣和能力。
3、無論遇到任何事,都應該和你的孩子站在同一邊
當日後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難免會產生不良情緒,作為家長,最應該做的,就是站在孩子的身邊,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度過那些難熬的時刻。
奶奶寄語:
大人的「面子」,在孩子這裡,完全是無法理解的東西,他們有的是最真實的感覺和感受。如果家長為了面子,刻意忽略孩子的感受,那換來的,將是孩子對這個世界的冷漠。其實,只要真實的說出自己的感受,讓孩子明白,無論何時,你都與他同在,這樣,難到不是最好的親自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