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9月3日報導(文/劉芳洲 周勉) 75年前,中國人民經過14年浴血奮戰,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卓越貢獻。在抗戰勝利75周年到來之際,本網推出紀念專題,重回日軍受降之地小城芷江,重溫延安慶祝勝利歡樂場景……回望過去,向抗戰英烈致敬;銘記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9月3日,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楠木坪鄉大禾衝村的抗戰老兵譚義才,將去縣城參加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慶祝活動。79年前,17歲的譚義才在芷江加入了抗戰隊伍,成為一名炮兵。與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一起,將日軍擊潰於雪峰山下,取得了中國抗日正面戰場最後一次會戰的勝利。
擁有抗戰時期遠東協軍第二大機場的芷江,是中美空軍聯隊和飛虎隊的大本營,但它更為人銘記的是作為勝利之城,見證了日寇低下罪惡頭顱的歷史時刻。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記者重訪這座湘西小城,在「勝利之地」感受和平的力量。
受降之地
1945年8月21日,日軍乞降使節今井武夫一行在中美空軍混合編隊的六架戰鬥機押送下飛抵湖南芷江,向中國軍民投降。
「我記得那天,街上全都是慶祝的人群和鞭炮的歡響,我們幾個小夥子抬著收音機在大街上遊行,來回穿了幾條街巷,一點都不覺得累。」94歲的老兵劉道民說。
75年前,劉道民在空軍第九總站擔任無線電通訊員。日方代表來芷江乞降那天,他和幾名戰士把站裡最大的收音機抬到縣城大街上,反覆播放日本裕仁天皇宣告無條件投降的錄音。芷江大街上貼滿了慶祝勝利的對聯和橫幅,老百姓們歡慶勝利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芷江受降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在中國戰場的徹底失敗。
芷江小且偏遠,但正因為如此,建有當時的遠東第二大軍用機場,是保衛重慶的軍事重鎮,同時也是抗日戰爭取得轉折性勝利的湘西會戰的戰略總部。
「作為戰敗國使節,我們等於銬著雙手來中國投降。」今井武夫在回憶錄中寫道。
劉道民回憶,聽到日軍代表要來芷江乞降,當地軍民提前好幾天就從不同方向朝城東一裡多外的機場湧去,「我們擠在人海裡,每個人都把脖子伸得很長,看見今井武夫三人從機場口低著頭走出,鑽進了一輛美式吉普車」。
在位於七裡橋村的中國戰區受降儀式會場,今井武夫交出日本侵華兵力分布圖,並籤字接受關於日本投降詳細命令備忘錄。
一段原始視頻顯示,日本投降代表在中國士兵的武裝押送下脫帽進入會場,並向中美受降代表鞠躬。受降儀式開始後,坐在今井武夫一側的日軍參謀橋島芳雄神情沮喪地不停用手巾擦拭額頭上的汗。
位於芷江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中,籤字受降時使用的桌椅依然按原樣擺放著;縣城內「和平街」「和平大橋」「和平廣場」……仍記錄著當年勝利的喜悅。
這是勝利的見證,也是歷史的迴響。
資料圖片:在芷江受降儀式上,日方獻交侵華日軍兵力部署圖。(資料圖片)
並肩抗敵
「飛虎隊」,是抗戰時期中國空軍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的別稱。因在昆明進行的第一次對日空戰中取得輝煌戰果,中國軍民盛讚他們是插上翅膀的老虎。「飛虎」形象,成為航空隊隊徽。
在芷江飛虎隊紀念館左側,佇立著飛虎隊隊長陳納德將軍的雕像。他凝視遠方,守護著這個盟軍並肩奮戰的機場。
1937年,陳納德作為美國空軍退役軍官來到中國,接受宋美齡的邀請,出任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總顧問。也是在他的建議下,芷江機場開始修建。參與建設的有來自芷江、麻陽、會同等周邊11個縣的1.9萬多名軍民。
「那時候我天天在街上看到大人們去修機場。飛機的跑道都是靠人拉著石碾軋出來的。」劉道民說。
每一個參與修建機場的人,心中或許都懷著這樣的期望:這個機場將在未來扭轉戰局的發展方向。
1938年,陳納德在芷江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美式航校,培育了一批空軍骨幹,並且在中美兩國招募飛行員成立了一支驍勇善戰的隊伍。空援常德、血戰衡陽……一次次重大戰役中,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飛虎隊屢創日軍。
榮光背後有萬千百姓的支撐。每名飛虎隊員的身上都配有一張「救命符」,當戰機被擊中,跳傘落地的美方飛行員能憑它得到當地百姓的救助,並安全返回飛虎隊基地。
「最後一戰」
抗戰後期,隨著芷江機場的作用日益凸顯,日軍旨在摧毀機場的行動愈發瘋狂。
「那時日本飛機經常來芷江轟炸。飛機來了我們就要『跑警報』,有時一晚上要跑兩三次。」劉道民說,為了方便百姓躲逃,縣城的城牆都被拆了一段,河邊停放隨時準備運送百姓過河躲至防空洞的船隻。
1945年4月,儘管日本本土已經被盟軍轟炸機大面積轟炸,並且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但日軍依然負隅頑抗,妄圖在中國戰場挑起最後決戰。
4月9日,歷時近兩個月的湘西會戰拉開序幕,雙方參戰兵力達28萬餘人。這次會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最後一場大規模會戰,以日軍完敗告終。因日軍此戰目的是爭奪芷江空軍基地,湘西會戰又名「芷江保衛戰」。
日軍集結8萬餘人的兵力,向湖南西部發起進攻,企圖合圍芷江機場,摧毀中美空軍的戰略基地,並一舉佔領湘西,威脅重慶,挽救其行將滅亡的命運。中國方面調集約20萬人的兵力,在雪峰山東麓與日軍展開會戰。當時是迫擊炮連炮兵戰士的譚義才親歷了這場決戰。他回憶道:「日軍想要翻過雪峰山,我們拼死也要抵擋。」
湘西會戰中國軍隊以傷亡2萬人的代價,殲敵2.8萬餘人。這場戰爭再次證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戰場。此後,日軍在中國戰場基本停止進攻作戰,直至戰敗投降。
夏末秋初,許多父母帶著孩子來到芷江,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舊址和受降紀念館。歷史,仍在這個見證了炮火與勝利的小城中無聲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