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的書法手跡,珍藏!

2021-02-23 上海市書法家協會訂閱號
馬佔山(1885--1950),字秀芳,著名抗日愛國將領。1885年11月 30日生於吉林懷德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自幼體質非常瘦弱,但由於他長年經受困苦生活的磨鍊,養成了剛毅倔強的性格,而且膽量過人。

馬佔山照片1931年「九·一八」事變,馬佔山在齊齊哈爾就任黑龍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軍事總指揮,率領愛國官兵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軍,雖然最終因彈盡糧絕孤立無援不敵日軍,戰鬥失敗,但這場史稱江橋抗戰的戰役,被評為中國軍隊有組織、有領導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第一槍,也被評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馬佔山在「七·七」事變後,重上抗日前線,堅持武裝抗日。1950年11月29日,馬佔山病逝於北京寓所,終年65歲,被世人稱作「抗日英雄」 。
趙尚志頭骨復原像趙尚志三個字,曾讓侵華日軍聞風喪膽,「小小的『滿洲國』,大大的趙尚志」,是倭寇發出的無奈而又欽佩的感慨。他曾被日偽稱為最頑固的「反滿抗日」分子!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趙尚志去往東北宣傳抗日主張。抗戰期間,帶領抗日聯軍,與日寇周旋於林海雪原,創下了東北戰爭史上的奇蹟,被人們成為「北國雄獅」。1942年2月12日,趙尚志受特務劉德山誘騙,劉趁趙尚志不備,從背後偷襲了趙尚志,導致趙尚志腹部受傷,但還是命令一名抗聯戰士帶走所有重要文件後,沉著指揮,但終因失血過多,昏迷過不幸被日軍俘獲。他寧死不屈、視死如歸,後因傷勢過重,壯烈犧牲,年僅34歲。窮兇極惡的日軍最後將他的頭割下運到長春,把他的軀體扔到冰冷的松花江中……
趙尚志 手跡吉鴻昌(1895--1934),字世五,原名吉恆立,抗日英雄,愛國將領,河南省扶溝人。1913年秋天,不滿18歲的吉鴻昌棄學從戎,投入馮玉祥部當兵。因驍勇善戰,屢立戰功,從士兵遞升至軍長,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鴻昌將軍被蔣介石逼迫下野,到國外「考察實業」,期間曾在胸前佩戴一塊木牌上,寫著「我是中國人」五個醒目的大字,並利用記者的採訪,以事實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國的種種罪行。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11月9日,吉鴻昌在天津法租界,被軍統特務暗殺受傷,遭法租界工部局逮捕,敵人使出種種手段,迫害逼供,可他還大義凜然的說:「為人們的解放而奮鬥,這是我畢生的最大光榮。我為抗日而死,死得正大光明!」1934年11月24日是吉鴻昌殉難的日子,面對蔣介石「立時槍決」的命令,吉鴻昌披上鬥篷,從容不迫地走向刑場。他用樹枝作筆,以大地為紙,寫下了浩然正氣的就義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他當時只有39歲,這首詩表達吉鴻昌心裡愛國的情意。一身粗布紅衣、一把手槍,騎著一匹白馬冒著槍林彈雨衝鋒在如火如荼的戰場……這是當年東北抗日聯軍中一位女戰士真實的形象。她,就是威震敵膽,被譽為「白山黑水」民族魂的抗日女英雄——趙一曼。趙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1935年11月,在與日軍作戰中,她為掩護部隊腿部負傷後在昏迷中被俘。在獄中,日本人動用酷刑,想從趙一曼口中獲取有價值的情報,但她沒有吐露任何信息,還忍著傷痛怒斥日軍侵略中國以來的各種的罪行,並堅貞不屈說:「我的目的,我的主義,我的信念,就是反滿抗日。」1935年12月13日,因趙一曼腿部傷勢嚴重,生命垂危,被送到醫院進行監視治療。住院期間,趙一曼趁機逃跑,在奔往抗日遊擊區的途中不幸被日軍追上,再次落入日軍的手裡,日本軍警對她進行了老虎凳、灌辣椒水,電刑等酷刑。但她始終堅貞不屈,沒有吐露任何實情。日軍知道從趙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報,決定把她送回珠河縣處死「示眾」,趙一曼殉難時,年僅31歲。已證實的趙一曼唯一留存的信件手跡 現保存在中央檔案館。這封信寫於1926年1月10日,當年趙一曼21歲,書法風格已基本形成。此前,曾流傳趙一曼犧牲前曾寫給兒子寫過一封感人肺腑的遺書,該書信是否為趙一曼親手所寫,說法很多,但大多數人認為這是是趙一曼的兒子陳掖賢所抄寫,遺書內容如下:

寧兒:

母親對於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

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滿洲國)抗日的鬥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

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沒有再見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後,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親趙一曼於車中

蘇炳文(1892--1975),遼寧新民人,國民革命軍中將,抗日名將。保定軍校第一期畢業,1925年進入東北軍。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堅決抗日,至1932年12月彈盡源絕撤出至蘇聯,到蘇聯後,仍處於日寇的窺視之中,時刻警惕的蘇炳文甚至收到過炸彈,可謂九死一生。1933年回國,抗戰後任上將軍事參議官。新中國成立後,出任政協委員,1975年去世。佟麟閣(1892--1937),原名凌閣,字捷三,河北省高陽縣邊家塢村人,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先後隸屬北京政府、國民軍、國民政府(國民革命軍),是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7月31日,又稱盧溝橋事變,為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起點)時,指揮29軍浴血抗戰,誓死堅守陣地。7月28日他們遭受了40餘架敵機的輪番轟炸,並有3000人的機械化部隊從地面發動猛烈攻擊。後奉命向大紅門轉移,途中再遭致日軍包圍。在組織部隊突擊時,佟麟閣被機槍射中腿部。部下勸其退下,他執意不肯,說「個人安危事小,抗敵事大」,仍率部激戰,後來,頭部再受重傷,流血過多,壯烈殉國,他是全面抗戰爆發後捐軀疆場的第一位高級將領。佟麟閣將軍墨寶,是他16歲時在高陽縣公署當謄寫員時所寫。佟麟閣性情恬退無竟,喜愛書法。每天寫大字十數篇,除戰爭緊急,從不間斷。因而他的書法,頗有造詣。他的墨寶,有一冊現存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抗戰紀念館。
佟麟閣將軍墨寶項英(1898--1941),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工人運動的著名活動家,黨和紅軍早期的領導人之一,新四軍的創建人和主要領導人之一,抗日名將。項英是湖北武昌人。原名項德隆,又作德龍,號江鈞。幼年喪父,靠母親微薄的收入養家餬口。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1941年1月,任中共中央東南局書記、新四軍副軍長兼政委。在國民黨反動派發動的皖南事變中,被中共叛徒劉厚總乘熟睡之機,連發數槍,殘忍地殺害,殉難時攜帶的黃金、銀元、鋼筆、手槍、手錶也被掠走,而項英此時年僅43歲。1953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派人到皖南找到項英、周子昆的遺骨,並於1955年6月移葬於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
項英 信札張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藎臣,後改藎忱,漢族,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上將銜陸軍中將,追授二級上將銜,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在棗宜會戰中,張自忠奉命率部渡過襄河,側擊南撤的日軍第三十九師團。在襄河東岸宜城的南瓜店,由於無線電報被日軍破譯,他所率的總部直屬隊和第七十四師遭到日軍包圍。張自忠率部與敵激戰,在戰鬥中壯烈犧牲,據張自忠部下說,張將本身中數彈,前胸後背被鮮血染紅。雖然張將軍為一代名將,戎馬生涯,但其詩辭文採,其書法功底現碑蘊貼,無不體現出一代儒將的傳統舊學功底。張自忠為宋哲元賀壽詩 款識:右為哲元先生五十壽賀,固臨此詩奉應。予與先生雖逢國亂,然赤子之心何曾忘焉!秉先生寸智,宏我中華!張自忠。

蔡廷鍇

戎馬倥傯到此間,身心勞瘁任艱難,

家書兩載叮嚀寄,不掃倭寇誓不還。

蔡廷鍇(1892--1968),字賢初,漢族,廣東羅定廣府人。行伍出身,由士兵一步一個腳印升為19路軍上將總司令,憑的就是過人的戰功,最出名的就是率領十九路軍在「一二八事變」後,蔡廷鍇下令反擊,還賦詩一首表明意志:「戎馬倥傯到此間,身心勞瘁任艱難,家書兩載叮嚀寄,不掃倭寇誓不還」。當時,十九路軍與隨後到達的第五軍只有4萬餘人,以輕武器為主。蔡廷鍇率十九路軍,與裝備有飛機、軍艦、坦克的六七萬日本侵略軍血戰33天,迫使日軍四度易帥,死傷萬餘人,也無法攻佔上海。蔡廷鍇的抗日壯舉使得世界上知道了中國還是有一批能打和熱血的軍人。蔡廷鍇也從此深得全國人民和海外華僑、港澳同胞的擁護和愛戴,被譽為「一代名將」、「抗日民族英雄」。

聶榮臻

獻身革命,堅忍不拔;

精明睿智,果敢明達;

胸懷全局,高瞻遠矚;

一生戎馬,功績如山。


聶榮臻像聶榮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05月14日),字福駢,四川江津人。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抗日戰爭初期,聶榮臻深入日本侵略軍後方創建根據地,更顯示出獨當一面的統帥之才。1937年秋平型關大捷後,115師主力轉往晉西南。聶榮臻遵照八路軍總部的指示,帶一部分兵力與主力分手,從五臺山區向周圍廣闊的地域發展,創建了敵後第一塊最大的根據地——晉察冀邊區。聶榮臻書法 「為保衛祖國而奮鬥到底,誓與華北人民共存亡!」這是聶榮臻於1938年1月31日發表在《抗敵報》上的抗戰誓言,筆力雄渾,字字遒勁,讓人仿佛感受到聶榮臻緊攥的拳頭、堅毅的目光。1939年夏,平西軍民在反「掃蕩」戰鬥中截獲了大量勝利品,在曲陽溝裡鎮展出時,聶榮臻有感而發,寫下了「還我河山」這幅氣衝霄漢的題詞。行草之間,驅逐日寇之決心、愛我河山之深情溢於言表。
聶榮臻 1940年攝1940年,八路軍發動了有105個團參戰的大規模對日作戰,這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百團大戰。當晉察冀軍區正向井陘礦區進攻時,八路軍救下了兩位日本小姑娘,她們的父母是井陘礦站的工作人員,日軍投炸彈時把她們的父母炸死了,聶榮臻立即下令將兩姐妹送回了日本。如今,這段將軍救孤女的佳話,依舊為人稱道。
聶榮臻書法 款識:海峽兩岸人民都是炎黃子孫,黃埔校友自當共促祖國統一。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幼名繼業,學名多珍,字裕,以字行,湖南會同人,侗族後代。1945年12月25日,粟裕所指揮的高郵邵伯戰役,創造了抗日戰爭期間一次戰役殲滅日軍人數的最高紀錄(殲滅日軍1100多人,殲滅偽軍5000多人),打破了蔣軍:「開鎖進門,長驅直入,直搗兩淮」的企圖,改善了華中南線戰略態勢,為後來的蘇中戰役創造了良好的戰場條件。

粟裕 書信手札
粟裕題字 「烈士精神,萬古長存」

彭德懷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

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彭德懷(1898年10月24日--1974年11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事家。原名彭清宗,字懷歸,號得華。百團大戰期間,彭德懷在華北指揮實施百團大戰,對正太、同蒲、平漢鐵路等重要交通線進行大規模破襲戰,前後歷時3個多月,進行大小戰鬥1800餘次,斃傷俘日偽軍4萬餘人,增強了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百團大戰之後,八路軍迎來了日寇更加殘醋的進攻,彭德懷堅持戰鬥在最前線,頂住了日寇的進攻,用鮮血保衛了根據地,並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賀龍歷盡艱險,百折不撓;

血雨腥風,英勇善戰;

光明磊落,無私無畏;

豁達大度,胸懷坦蕩。

賀龍(1896--1969),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始人和主要領導者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原名賀文常, 字雲卿。

朱德

戎馬一生,功績卓著;

忠職勤政,鞠躬盡瘁;

胸懷天下,氣度恢宏;

謙虛謹慎,純樸忠厚。

朱德(1886年--1976),字玉階,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
朱德 1937年作 抗日誓師詞

劉伯承

戎馬一世,勤學一生;

施計用兵,略勝孫吳;

指揮若定,出神入化;

雄才大略,古名將風。

中國人民的偉大戰士,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日本侵略軍全面進攻中國後,中國人民奮起反抗,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劉伯承同志受命率領八路軍一二九師出師抗日,挺進太行山區,轉戰華北敵後,組織遊擊集團,實行敵進我進,開展人民遊擊戰爭,開闢了晉冀魯豫根據地,沉重地打擊了敵人,屢建奇功。他為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劉伯承 毛主席詠梅詞一首 免責聲明  我們尊重知識,尊重每一位原創作者的辛勞成果。我們特此聲明:本訂閱號所轉載的文章均經原作者授權許可,其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若所轉載文章中的美術、攝影等作品涉及您的版權問題,請您及時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轉載內容。

相關焦點

  • 康生書法手跡《致魏文伯信札五通》欣賞
    康生書法手跡《致魏文伯信札五通》,來源:2019西泠秋拍。 康生(1898~1975)原名張宗可,字少卿,筆名魯赤水,山東膠南縣(今屬山東青島市黃島區)人。擅長中國傳統書法、中國畫及文物鑑賞。尤善章草。
  • 愛國將軍蔡鍔的11幅手跡欣賞,字體清俊儒雅英氣颯爽,真書法也
    ;遺留下來的手跡非常的少,我們能夠找到的真跡也只有區區的11幅,這11幅書法手跡中,多數是行書或是行草書法。這也是我們基於對書法的敬畏,和弘揚書法藝術初心,將愛國將軍蔡鍔的書法分享給大家。我們找到的11幅書法作品中,有很多都出現了殘缺,或是損壞。經過我們技術人員的修復和電腦的處理,展現給大家的就是現在的樣子。雖然和原圖的有很大的差異,但字體仍然保持了百分之百的原樣,只是調整的更加清晰。
  • 中國歷代皇帝御筆手跡!
    晉宣帝司馬懿手跡(用兵如神 料事如鬼,字裡見乾坤)唐太宗李世民手跡 (絕對是書法家的水平,李世民喜愛王羲之的字,此手跡有王氏風格麼?據說王氏的《蘭亭序》陪葬李的陵內。也有說被盜了出來,還有說死後被他兒子李治給調了包,真跡陪葬在李治的乾陵內)
  • 溥儀英文手跡比印刷版字體還漂亮
    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
  • 寧強抗日英雄
    寧強處於抗戰的戰略大後方,隨著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和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在中共陝西省委和漢中特委的領導下,寧強建立各種群眾組織,從中發現和培養先進分子入黨,同時組織各種形式的宣傳隊,向工農群眾進行抗日宣傳活動,同樣形成了團結抗日的濃厚氛圍。
  • 晉源故事 | 抗日英雄「火神爺」
    其中抗日英雄「火神爺」英勇機智殺敵的戰鬥故事代代相傳,令人神往與敬佩。「火神爺」是誰?他有哪些令人敬佩的戰鬥故事?讓我們目光回到那七十多年前的抗戰歲月吧。在抗戰的日偽統治時期,清(源)太(原)徐(溝)三縣抗日聯合政府和八路軍120師,選調精兵強將組織了晉陽平川武工隊,每人配備一支手槍,故又稱手槍隊。
  • 靈山村的抗日英雄
    在抗日時期,靈山村出了很多抗日英雄。
  • 「前期抗日,後期倒戈」,善變的謝文東被拍成抗日英雄是鬧劇?
    至此,一個從「抗日英雄」變成的「狗漢奸」徹底被埋葬了。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謝文東這個人一開始雖然是抗日反日的風雲人物,但他並沒有貫徹他的信念,反而在抗日戰爭期間,投靠了日本侵略者。因此,他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大漢奸。不過,近日有很多文章稱他被拍成了抗戰英雄又是怎麼回事呢?實際上,這應該算是一種「誤會」了。
  • 歷代帝皇書法賞析(上)
    歷代帝皇中,喜歡書法的不在少數,甚至在書法領域有很高的造詣。帝王坐擁江山,萬人之上。
  • 雖天下三分,但書法,曹操一枝獨秀
    劉備的書法小編這裡沒有找到。吳大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三國時期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5月21日在位)。不過小編找到了一副孫權的手跡。下圖
  • 抗日名將其人其書
    抗日中共方面領導人毛澤東書法
  • 閩臺近代名人文物展開幕 林則徐手跡南投亮相
    閩臺近代名人文物展開幕 林則徐手跡南投亮相 2012年07月31日 14:13 來源:東南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抗日英雄:東陽 紫陽山八壯士
    紫陽山抗日英雄紀念碑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31日上午,東陽江鎮紫陽山管委會為73年前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壯烈犧牲的抗日英雄設立紀念碑,以此紀念他們的英勇事跡,表達對抗日英雄的崇高敬意。戰鬥在5月20日清晨打響,日軍從東面和南面向中國軍隊的陣地發起進攻。中國軍隊奮起抵抗,戰鬥異常激烈!
  • 兩朝帝師翁同龢書法,自成一家,與宋四家馳騁者
    翁同龢早年從習歐、楮、柳、趙,書法崇尚瘦勁;中年轉學顏體,取其渾厚,又兼學蘇軾、米芾,書出新意;晚年得力於北碑,平淡中見精神。翁同龢晚年曾說「寫大字,始悟萬法不離回腕納懷,此外皆歧途。」所作行書,筆力沉鬱,氣度恢宏,別具雍容肅穆之致。
  • 書聖王羲之書法真跡,珍藏在日本博物館,藝術美不輸《蘭亭序》!
    特別是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更是贏得了很多書法名家的喜歡,但是讓很多網友遺憾的是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已經不知下落,這也是書法界的一大遺憾,雖然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不知下落,但是王羲之的另外一幅書法真跡卻尚存,看到這裡以後各位書法愛好者是不是也非常的高興呢?那麼王羲之的這幅書法作品是哪一幅書法作品呢?
  • 王羲之唯一傳世書法,雖62字卻寫出藝術美,珍藏在日本博物館!
    他的名氣在中國的書法界最大,特別是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更是寫出了書法藝術美,那麼王羲之的代表作有哪些呢?說到王羲之最有名的書法代表作那就是《蘭亭序》,這幅書法作品非常的漂亮,無論是筆法還是字體結構都達到了藝術美,因此也被後人稱為是天下第一行書,而王羲之除了《蘭亭序》外還寫了很多書法作品,比如《姨母帖》、《奉橘帖》、《快雪時晴帖》等等,說到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可能讓很多的書法愛好者非常的遺憾,因為如今沒有一幅王羲之的書法真跡,那麼世界上有王羲之書法真跡的傳世作品嗎
  • 原來「松鶴墓園」4個字,是他的手跡!
    「『松鶴墓園』4個字就是胡先生的手跡。」孫丹萍介紹,在胡厥文選擇落葬松鶴墓園後,墓園方面赴北京邀請胡厥文題詞。但由於胡厥文當時臥病在床,身體虛弱,已經無法題詞,他的夫人便在他的書法作品中挑選出了「松鶴墓園」四個字,並蓋上了胡厥文的印章。
  • 王羲之唯一書法真跡欣賞,雖只有62個字,卻在日本珍藏1300年!
    文 / 小七各位網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書法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在我國非常的受歡迎,在日本同樣得到了重視,要說中國最有名的書法家很多人都會想到王羲之,王羲之的書法那真的在書法界可以說是神話,沒有人能超越,而說到書法界最遺憾的一件事就是在我國沒有保存王羲之的書法真跡
  • 王羲之這50餘字,被宋徽宗畢生珍藏,乃是書法界的「至寶」!
    真正的書法藝術其實距離普通人還是比較遠的,沒有過一定書法經驗地人,往往能夠欣賞的是一些規整而端莊近似於「美術字」的範式,而對於真正的優秀作品,往往看不懂。這是因為書法的審美技巧不是人天生的,而是經過一定階段的培養所獲得的,對於書法而言,在印刷體課本教學時代品培養出來的人,往往只能看懂近似於「印刷體」的書法。而對於草書,很多人則嗤之以鼻。
  • 「上馬殺賊 下馬學佛」 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書法,你可能沒想到!
    今天恰值周總理逝世45周年日,我們且站在書法角度,一起來回顧周總理的筆跡與心跡。 這是從周恩來在南開中學讀書時的作文手跡中選取的,從中能夠感堅實的書法功底,以及濃濃的碑味兒。 下面,是1917年,19歲的周恩來東渡日本前,給同學郭思寧的贈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