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報/中國商網 雖然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給能源行業帶來一定衝擊,但光伏產業仍然表現出頑強韌性,實現快速復甦。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任育之近日在2020中國光伏行業年度大會上透露,根據目前數據初步預測,2020年我國新增光伏裝機量預計達到35GW(1GW等於100萬千瓦),截至今年年底,我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量有望達到2.4億千瓦。
進展:主要生產環節表現亮眼
光伏產業是指利用半導體材料,將太陽光輻射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光伏產業對調整能源結構、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變革、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那麼,我國光伏產業在「十三五」期間表現如何?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勃華表示,過去5年,中國光伏的四個主要環節——多晶矽、矽片、電池片、組件,均在製造端實現了翻倍增長。其中,矽片增長最多,超過了兩倍,電池片增長也接近兩倍。目前,我國有多項技術達到全球領先水平,產品性價比全球最優,在設備、零部件、原輔材、軟體系統、標準體系等方面基本實現國產化。
目前,我國光伏行業在主要生產環節取得了全面進展:多晶矽產量全球佔比為67.3%,矽片、電池、組件產量全球佔比達70%。此外,到今年年底,光伏發電將從規模上超過風電,成為我國第三大電源。
任育之表示,「十三五」期間,國內多晶矽、矽片、電池片、組件四個主要環節的產量全部翻倍。在應用方面,「十三五」累計實現了240GW的光伏裝機,相當於「十二五」的5.6倍。戶用在「十三五」也實現了快速增長,尤其是單機容量增加明顯,單戶裝機平均已達到18.9千瓦。
受疫情影響,今年年初業界一度對今年新增光伏裝機量表示悲觀。但光伏行業並沒有停滯不前,而是快速地擺脫疫情壓力,恢復平穩運行,新增裝機量扭轉頹勢。國家能源局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新增光伏裝機量為18.7GW,已超過去年同期水平。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新能源中的「尖子生」,光伏產業在新基建領域中佔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以充電樁、清潔能源、工業網際網路等為代表的新基建將迎來「爆發式」發展,與此同時,光伏產業與特高壓技術深度融合,也將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能源結構轉型。
業內人士表示,無論是大數據中心、5G基站還是軌道交通、特高壓等新基建領域都離不開電力能源的支持。光伏作為可再生電力能源,在全球光照好的地方成本可以控制到一角錢一度電,太陽能光伏將很好地助力綠色新基建,助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問題:警惕上下遊成本上升
光伏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還面臨哪些挑戰?正泰新能源總裁陸川表示,「十四五」期間,光伏發電可用的土地越來越緊張,需要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電站。同時需要電網政策改革,打破「隔牆售電」的限制,解決光伏帶來的消納挑戰。
在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劉譯陽看來,組件尺寸的不統一將造成整個產業鏈上下遊成本上升,還會增加終端電站設計成本、供貨風險。
由於光伏產業鏈是一條從上到下的垂直鏈條,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組件尺寸不統一的情況下,不同規格的組件要選用不同規格的矽片、電池片,而邊框、玻璃等輔材也需要按照不同尺寸適配。
業界分析,為了滿足不同尺寸組件,上遊企業和輔料供應商需要切換生產線,一方面產能損失將有所擴大,另一方面還會增加庫存成本。一旦某種材料供應緊張,組件尺寸的不統一將促使供應問題加劇。今年三季度以來,光伏玻璃一直處於供應短缺周期,其價格也一路飆升。
來自中國建築玻璃與工業玻璃協會的數據顯示,2013年至今年9月,光伏玻璃成品價格在20元至35元/平方米之間波動。今年6月至10月,光伏玻璃成品價格由23元/平方米上漲至37元/平方米,11月進一步上漲到42元平方米。
「光伏發展成本下降面臨著降低非技術成本的挑戰。」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表示,當前,光伏行業非技術成本佔比越來越高,大概有15%的成本企業不能控制,希望相關部門加大對非技術成本的減負力度。
晶澳能源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牛新偉稱,從底層的技術路線來看,行業還沒有完成「0到1」的突破,所有的底層技術多源自海外,通過技術進步降低成本,這不能光靠單個企業,需要大學、科研機構及全行業的共同努力。
展望:「十四五」高質量發展再邁步
未來,光伏產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任育之表示,光伏產業在「十三五」期間成績巨大,目前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部門按「30·60」目標(即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正在測算「十四五」和「十五五」時期光伏發電的發展目標,其中「十四五」光伏發電的發展目標將遠高於「十三五」。
「十四五」期間光伏發展將從補貼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技術創新是關鍵。任育之表示,國家能源局將鼓勵企業以更大的力度推動光伏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加大關鍵零部件製造技術補短板,繼續優化光伏產品各個生產環節技術工藝,加大與光伏發電密切相關的儲智能電網自動控制的研發力度,通過技術進步促進產業升級和成本的持續下降。
全國多地陸續發布相關行動計劃,為光伏產業發展畫出路線圖。山西省工信廳日前公布《山西省光伏製造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提出打造國家級光伏產業基地,力爭到2022年,山西省光伏製造業營業收入達到130億元。將通過省級技改資金、數字經濟等專項資金,加大對光伏企業技術改造、研發投入、成果轉化等方面的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同時,還將加快長治、晉中、呂梁等地光伏產業集群建設,鼓勵各地區根據光伏產業現狀和發展趨勢,提前進行工業園區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等。
浙江義烏計劃在「十四五」期間,實現國家高端光伏產品智造基地、國家先進光伏技術創新基地、國家光伏發電應用示範區、國家光伏行業服務匯聚先行區、國家光伏企業營銷中心、國家光伏消費創意產品集散中心的「二地、二區、二中心」建設。至2025年,光伏產業總產值達到1000億元,並形成5家產值超100億元的領軍型企業,一批超10億元的成長型企業。
王勃華預測,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在新增發電裝機中佔比將達到95%,光伏在所有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中佔比將達到60%。他表示,「十四五」應更加注重光伏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如「光伏+工業園區」實現多能互補、集成優化,源、網、荷、儲一體化運行,在能源消費地區實現終端一體化,供能、消費與需求相結合;「光伏+建築」不佔用土地,採用併網光伏系統實現建築節能;「光伏+交通」可在高速公路、服務區、邊坡等沿線布局光伏發電設施,「光儲充」將成為最具潛力組合;「光伏+通信」解決無電地區及城市電網供應不穩地區基站用電問題等。
華創證券認為,我國新的氣候目標意味著在未來10年,年新增裝機要超過7000萬千瓦,相比過去5年的增長無疑需要進一步提速,未來行業將進入市場化發展大周期。(林玄墨)
延伸
擴張加速 光伏產能是否存在過剩隱憂?
聚焦「十四五」新發展,光伏企業也都有著自己的目標。
中國廣核(003816)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劉路平介紹,廣核新能源初步規劃,「十四五」的光伏發電總體目標是不低於1200萬千瓦,整個新能源不低於2000萬千瓦。正泰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總裁陸川則稱,「十四五」要更多發揮民營企業靈活性和技術優勢,計劃每年開發不少於1.5GW光伏電站。
事實上,今年以來,光伏企業紛紛進行大規模擴產,其中晶科投資350億元,隆基投資287.85億元,東方日升(300118)投資286億元,通威投資235億元,晶澳投資123.3億元,五家投資合計1282.15億元,佔總投資2155.87億元中的59.47%。其中,組件產能擴產幅度最大,各組件企業擴產投資總額達1074.33億元(有企業投資電池和組件的總額未分別列出),佔總投資超過一半。僅擴產的組件總產能就已經超過220GW,再加上現有產能,組件產能更高。
「光伏企業產能擴張,意味著產業集中度提升在加速。」有業內專家直言,以電池片為例,今年產能將達到110-120GW,通威和愛旭兩家佔據了50%,集中整合趨勢明顯。再以矽片環節為例,產能集中度向單晶、大尺寸矽片轉移。僅今年年初,隆基就與江蘇潤陽和通威太陽能兩家籤訂230多億元矽片合同。「今年光伏行業集中度最值得期待的是組件環節。去年光伏組件出貨量排行榜顯示,晶科連續四年坐上全球出貨量頭把交椅」。
那麼,在加速擴張之下,光伏產能是否有過剩隱憂?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勃華認為,從現在的一些跡象來看,局面還是好的。首先是擴產的單體規模在擴大,其次是擴產基本上都以頭部企業為主,「技術是先進的,還有擴產是密切結合技術的,包括單晶、PERC電池、矽片尺寸的調整等。這樣下來,行業集中度會快速提升。」
據了解,為進一步加強光伏製造行業管理,規範產業發展秩序,提高行業發展水平,加快推進光伏產業轉型升級,早在今年5月29日,工信部就印發了《光伏製造行業規範條件(2020年本)》(徵求意見稿),旨在嚴格控制新上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製造項目,引導光伏企業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行業有門檻,價格有保證,該徵求意見稿有利於光伏存量的高質量發展,我國光伏產業發展戰略規劃建設即將到來。
「各大光伏企業紛紛加碼產能將提升產業集中度,對促進產業發展有利。」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研究員時璟麗也認為,「一個行業產能適度過剩是合理的,可以提升行業整體技術水平。從過去十幾年光伏產業發展看,產能擴張和產業整合經歷幾輪周期,其效果是快速促進技術產業升級和大幅度降低成本。」(宗禾)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c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