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之子》的背景設定圍繞著涉谷與涉天街、人類與怪物之間展開。在現代人類喧囂的商業區涉谷有一條神秘的小巷,是通往怪物世界的神秘通道(有沒有一下子想到哈利波特中的「九又四分之三站臺」?)。怪物們生活在叫涉天街的地方。在時間設定上這是兩個並行的世界,導演並沒有讓怪物世界與人類世界有「古代與現代」、「寧靜與喧囂」的錯落感,或許是出於龐大世界觀的複雜性,在有限的時間內並不足以充分被解讀,使得加分的亮點被弱化。
怪物們拒絕和害怕的東西是人類心中的「黑暗力量」--人類才是真正的怪物,這或許是細田導演的一貫風格吧,在人類與怪物之間,模糊了界定中的區別。這種模糊帶來了一種特殊的效果,那就是會讓觀眾感覺彆扭(妖怪可以成為神,人是絕不可能的);而正是這種彆扭,它會很自然地牽引出人心中的疑惑、困窘:看似最為弱小的人類,卻恰恰會因為思想的狹隘(心魔)變異為毀天滅地的可怕惡魔,能在頃刻間吞噬人界妖界。還是挺有意思的。
下面重點來講講影片的重點線索吧。
影片的故事仍然以親情作為主題,主要矛盾也是小男孩究竟該回歸人類社會還是留在妖怪世界這樣不算新鮮的話題。
這一條線索一直到結尾之前都處理得比較好,尤其值得稱讚的是小男孩對自己稱謂的變化:在進入妖怪社會之後,小男孩不再自稱本名,而是以養父口中的九太自稱;而回歸人類社會之後,女主角自報姓名——這裡還特地提到了漢字寫法,以此作為文明世界的標記——並詢問男主角的名字,而男主角報出的是他的本名蓮。到此為止,主角的雙重身份確立,本來這種內心鬥爭是一個非常好的關鍵點,但影片為了娛樂性,後期把這條線索草草收場,非常遺憾。
除了男主角對自我身份的認識鬥爭之外,包括兩大妖怪之間的矛盾、另一個人類孩子的身世經歷、主角父母離婚的原因,這些比較負面的東西都被很刻意地一筆帶過,明顯是為了讓影片顯得更陽光,更積極向上。這樣一來故事的確更合家歡了,但同時也失了本來的深度。
影片對角色的塑造也偏向於模式化,並沒有太多背景方面的內容交代。其中原因之一可能是這部作品的多媒體化展開(例如小說和漫畫版本)導致影片中沒有收錄的部分都放到了其他媒體裡面,但也是為了讓故事更簡單,更便於觀眾理解。幾個看上很厲害的妖怪只是露了一臉就再也沒出場,很多配角的經歷也交代不清。像主角的養父,開頭的時候一臉殺氣,但實際只是個懶散混事的大叔,這種落差也讓人覺得故事本身缺少更詳細的說明敘述。
影片中另一條暗線以梅爾維爾的《白鯨》串起,暗指主角和自己內心黑暗的鬥爭。本來這也是一個很值得發揮的情節點,結果只是成為了影片反派墮落的原因,而並沒有更深入的探討。《白鯨》的暗喻其實和影片開頭陰暗的基調相符,這似乎也表示劇本在創作過程中可能為了迎合觀眾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整。但是這種調性讓人覺得很刻意,有點裝的感覺啊。
不過,總體來說整個片子如果不從專業角度來評判的話,也還能算是一部暖心的片子:親情,戀人未滿,自我實現。
今天我正好是情緒比較低落的時候看的,剛剛好:小心負情緒,小心心中的空洞,小心被黑暗力量吞噬,小心變得「人不如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