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在輔導孩子作業時會發現:孩子學數學,總是轉不過彎來。明明是差不多的題,只是數不一樣,孩子就不會寫。
久而久之,家長越輔導孩子越心累;孩子學數學也是越學越沒勁。漸漸開始就對數學不感興趣,成績越來越差,偏科也越來越嚴重。
於是很多家長就會產生困惑:孩子學不好數學,是因為笨嘛?有什麼好的方法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學習數學呢?
第一,要擴展孩子思維的靈活性,而不是靠簡單機械的刷題來提高成績。
放寒假或暑假的時候,很多家長喜歡買數學試題卷讓孩子大量刷題,希望藉此來提高孩子的數學成績,但其實這種方法不太可取。因為單純依靠刷題的記憶性,容易形成孩子思維模式的定性,只能培養出孩子對應試題的自動反應,碰到需要開拓思維去思考的數學題,孩子一時就很難轉過彎,不知道如何下手。
所以在日常中,要培養孩子的主動性思維,即引導孩子對一個問題多提問、多深究。這種存疑能力是孩子想要學好數學必備的一個重要思維能力。
而鍛鍊孩子擁有這種能力的方法可以通過少兒編程的學習來達到。編程的學習即提出問題—找出辦法—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會鍛鍊孩子養成主動思考的好習慣,並且編程過程也會不斷運用到數學計算能力和邏輯思維,這些都會幫助孩子融會貫通,將書本裡的知識運用到實際應用中。
第二,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訓練激發孩子的數學感覺
我們會發現,數學成績好的孩子,他的數感也會特別好。數感是指能夠靈活地處理數字,拆解問題,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數感聽著很學術,但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訓練就可以幫助孩子培養出敏銳的數感。例如孩子們在小學數學中會學習到小數相關知識,第一次接觸的孩子可能就沒有日常生活中接觸過小數運算的孩子學習的快。
有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會有意識的訓練孩子接觸一些常識數學知識。比如帶孩子出去購物,孩子看到酸奶一瓶3.2元,立刻就接觸了小數。然後,家長再幫助引導他進行付帳、找零,這樣就可以在孩子接觸學校教育知識前,幫助他們掌握小數的運算。等到課堂上,孩子腦海中出現的都是熟悉的畫面,學起來就會易如反掌。
類似這些孩子身邊的數學,其實還有很多,但是很多家長都容易忽視掉。如果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能堅持長期培養鍛鍊孩子擁有較強的數學思維,主動思考提出問題,並掌握問題的規律,那麼就能逐步幫助孩子形成和強化數學思維能力。
盲目學數學的孩子可能是為了應付考試。但是善於運用邏輯思維能力去學數學的孩子,會養成一種理性的思維習慣,遇到問題善於從多角度出發去思考解決辦法。
成年後的我們都知道,曾經做過的數百遍數學題,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可能都用不到。但是養成的數學思維可以幫助我們在面對問題時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
同理,從小讓孩子接觸編程知識,也不是為了一定要他們將來去當程式設計師,更重要的是培養加強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擴展孩子思維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