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臉」帶來隱私保護新挑戰,專家:行業自律法律監管缺一不可

2021-01-10 青瞳視角

一個人的手指指紋只有10個,虹膜只有兩個,掌紋只有兩個,聲紋只有一套,臉也就只有一個。生物認證是不可撤銷的,一旦其信息洩漏了,就沒有什麼補救措施。

從某種程度上說,缺乏安全保障的刷臉,與把身份證和銀行卡密碼隨便交給他人,沒什麼區別。

因不同意進動物園要刷臉,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浙大法學博士郭兵,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上了法庭。此案成為國內消費者起訴商家的「人臉識別第一案」。

2020年12月29日,該案二審在杭州中院開庭,郭兵提出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相關格式條款內容無效的訴訟請求。

之前不久,一則「戴著頭盔看房」的視頻廣為流傳,因為一些售樓處的工作人員會通過人臉識別判斷購房者身份,進而決定是否給予購房優惠。

網際網路時代,「刷臉」等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個人信息保護帶來了新挑戰。近年來,圍繞人臉識別的爭議不斷。這些爭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臉識別應用之廣泛及由此引發的公眾擔憂。

網際網路時代如何保障個人信息安全?生物認證技術有哪些弱點?包括刷臉在內的生物認證應用場景和技術是否有相關的規範和監管?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生物特徵就是我們的另一張身份證

在機場、高鐵站進站核驗身份,刷臉;到酒店辦理入住,刷臉;在銀行遠程開戶,刷臉;網上支付、通過門禁,刷臉……

近年來,以深度學習為核心的人工智慧技術飛速發展,其中,視覺識別技術應用落地頗為廣泛,人臉識別逐漸從少數安防場景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無接觸的場景需求,更是加速了這一進程。

人臉識別其實是生物認證的一種,其他生物認證還有指紋識別、虹膜識別、聲音識別等。生物認證最大的特點是唯一性,比如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臉、指紋和虹膜等。

因此,生物特徵也可以看作是我們的另一張身份證。「生物認證就是識別個人特徵,比如說識別面容特徵,跟查驗身份證號碼是一個道理,它可以指代我的個人身份。」江蘇省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南京理工大學信息處處長李千目說。

可以想像一下,身份證不用時,要麼放在錢包裡,要麼鎖在保險柜裡。如果有一天,你的生物身份證被物業公司、動物園、銀行、酒店等存放在你無法知曉的電腦硬碟裡,你還會覺得刷臉認證是安全的嗎?

北京永信至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戰略官潘柱廷告訴記者,密碼可以定期換,可以改。但是一個人的手指指紋只有10個,虹膜只有兩個,掌紋只有兩個,聲紋只有一套,臉也就只有一個。生物認證是不可撤銷的,一旦其信息洩漏了,就沒有什麼補救措施。

從某種程度上說,缺乏安全保障的刷臉,與把身份證和銀行卡密碼隨便交給他人,沒什麼區別。

「這樣一種技術的推廣應用,應該對其可能的收益和風險比進行充分論證。但在杭州野生動物世界這個案子中,我們看不出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也看不到使用方對風險的充分考慮和準備。此類為推廣技術而推廣的行動都是需要警惕和反思的。」東南大學程國斌副教授這樣認為。

人臉識別為何屢被黑客攻破

早在2017年3·15維權活動中,就曝出刷臉登錄存在安全漏洞:憑藉一張觀眾的自拍照,可以成功「換臉」破解手機的人臉認證系統。

其後,也有過人臉數據洩露事件發生,有的是因為存儲照片的資料庫被黑客攻擊,有的是因為工作人員將數據拷貝販賣獲利。

李千目告訴記者,目前生物認證的弱點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生物認證主要靠圖像或者視頻來進行特徵確認,圖像和視頻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偽造的,「現在有一種方法叫做AI偽造,就是通過AI算法『造出』一個不存在的人臉,或者自適應生成其他人臉,這種算法叫GAN,也稱為對抗式神經網絡,它可以通過大量的樣本訓練生成一些不存在的假樣本、偽樣本。」

二是生物認證本質上是字符映射,在計算機裡人臉特徵是用0和1這樣的數字來描述,所以即使系統裡不存在這張臉,但是通過黑客攻擊的方法,就可以用數字的方式把這些特徵輸入進去,人臉識別就有可能會通過。

2020年10月,一項涉及2萬多人的調查研究——《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使用過人臉識別,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稱,已經因為人臉信息被洩露和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

相較於身份證號、手機號之類的個人信息洩露,目前曝光於大眾視野的人臉數據洩露事件還不算多。但已有媒體報導,一些網絡黑產從業者利用電商平臺,批量倒賣非法獲取的人臉等身份信息和「照片活化」網絡工具及教程。

一個良性的變化是,民眾的隱私保護意識有所提升。報告顯示,高達八成的受訪者表示關心過人臉原始信息是否會被收集方保留以及會被如何處理。具體到人臉信息的處理規則,受訪者最想知道收集方「採取何種技術和管理措施保證收集的人臉信息安全」,以及「人臉識別技術是否為第三方提供,如是則第三方是誰」和「人臉信息目前被使用在哪些場景,是否變更了使用目的」。

行業自律與法律監管缺一不可

受訪專家大多表示,樂於看到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應用和發展,但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同樣刻不容緩。

李千目認為,對於人臉識別技術的濫用,一是形成強有力的監管,對不法行為進行威懾;二是進行技術防範,用人工智慧方法進行反人工智慧的識別和判別,並建立相應的認證庫或第三方認證中心,對生物認證進行核查;三是加快立法,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懲罰力度。

放眼全球,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在立法上先行一步。2015年,美國發布《面部識別技術——商業用途、隱私問題及其適用的聯邦法律》報告,對商業實體使用面部識別技術來識別或跟蹤個人進行限制。2018年,《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正式生效,明確規定個人數據是個人所有的數據資產,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數據保護法案。

我國在個人信息保護層面的立法也已提速。例如《民法典》將自然人生物識別信息列為個人信息;《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擬對侵害個人信息權益行為,給予沒收違法所得和罰款等處罰。

不可否認,技術有很強的工具屬性,誰都可以用,有人用鋼鐵造廣廈千萬間,有人用槍炮屠戮生靈萬千。所以,程國斌認為,對於人臉識別技術的濫用,除了法律監管行業自律,還必須對其進行深刻的倫理反思和倫理治理。

「開發一項新技術的時候,人類總是帶有某種價值傾向或價值追求。對這個具體的初始價值與技術應該促進社會發展和人類幸福的總體價值之間的關係做出考量,是科技倫理重要的工作。」程國斌說。

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實施科技倫理審查就是為科技創新劃定必要的倫理航道和價值底線,明晰科學技術活動中「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倫理邊界,防止隨意打開「潘多拉魔盒」。

「但據我所知,目前我國倫理審查機制僅在醫學界建設得相對完備,而在高校院所和企業科研中基本是空白。與歐美的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技倫理審查的覆蓋面和制度的完備性方面,還有較大的提高空間。」程國斌說,成立機構只是開始,一整套的機制、政策、法律體系和潛移默化的科學倫理意識還需加快培育。

來源/科技日報

內容來自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刷臉時代 該如何護好我們的「面子」
    網際網路時代,「刷臉」等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個人信息保護帶來了新挑戰。近年來,圍繞人臉識別的爭議不斷。這些爭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臉識別應用之廣泛及由此引發的公眾擔憂。網際網路時代如何保障個人信息安全?生物認證技術有哪些弱點?包括刷臉在內的生物認證應用場景和技術是否有相關的規範和監管?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 快遞單「裸奔」、APP過度索權 信息保護面臨新挑戰
    快遞單「裸奔」、APP過度索權等老問題沒解決,人臉識別等帶來的新問題又來了    新老問題疊加,個人信息保護面臨新挑戰  閱讀提示  快遞面單隱私洩露、APP過度索權、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等問題仍突出,人臉信息洩露問題又來了。
  • 刷臉被賣房?刷臉要方便更要安全 刷臉時代如何保證「臉」的安全
    不過,在刷臉的過程中,除了便捷以外,你的「臉」真的安全嗎?這些新技術應用在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信息採集與安全性方面的擔憂。尤其是在「刷臉」過程中,用戶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甚至用戶在不同情境狀態下的情緒等大量信息都被採集並儲存。
  • 刷臉遊園、刷臉回家、刷臉看房……「刷臉」 無處不在 誰來保護...
    我們如何在享有技術便利和保護個人信息安全之間找到平衡?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先來回顧這樣幾個案例。 畫面中,法庭公開開庭宣判的這起案件,被稱為「人臉識別第一案」。去年,因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的年卡門票由指紋識別被「強制」升級為「刷臉」識別,浙江理工大學的特聘副教授郭兵將動物世界訴至法院。
  • 「刷臉」支付,安全嗎?
    國慶中秋「雙節」期間,很多遊客在乘車安檢、入住酒店等過程中都有「刷臉」的經歷。實際上,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習慣了「刷臉」:購物時「刷臉」支付、玩手機時「刷臉」解鎖、進入小區時「刷臉」開門……如今,人臉識別技術應用於金融支付、身份認證、小區安防等諸多場景,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少便利。
  • 保護網際網路隱私權應提升監管力度
    保護網際網路隱私權應提升監管力度本刊評論員/閆肖鋒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的電話號碼、通訊錄、住址以至身份證、銀行卡信息時刻處於暴露之中,個人隱私被嚴重侵犯且愈演愈烈「當前,企業違規成本比較低,個人信息保護能力良莠不齊,違規侵害用戶權益的情況時有發生。」在近日舉行的全國App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會上,工信部有關官員表示,正部署開展專項整治行動,責令1336款違規App進行整改,公開通報377款整改不到位的App,下架94款拒不整改的App,以震懾這類違法違規行為。
  • 生物支付再添丁,刷臉支付嶄露頭角
    「蜻蜓」在技術革新和商家激勵政策上有了進一步的升級,同時還會給新零售帶來新的服務升級。近兩年,應用在資金交易的刷臉支付產業發展迅猛,支付寶、微信、銀聯等支付巨頭紛紛摩拳擦掌,準備大展身手。有專家認為,2019年將是刷臉支付爆發的元年,將會迎來裡程碑式的發展。人臉識別技術在支付行業上的應用不僅革新了支付業務的模式,還讓餐飲零售乃至金融支付面臨行業大洗牌。
  • 王辰悅:「刷臉取紙」並非必要,信息保護才是首要
    公廁採用「刷臉取紙」的初衷是好的,是為了避免同一人在短時間內多次取紙,造成他人不便以及紙張的浪費等現象的發生。但是,僅僅只是為了取廁紙就讓公眾輕易地留下了人臉信息,僅僅為了少數人的不文明行為就讓大多數人冒信息洩露的風險,這樣做真的值得嗎?
  • 全球AI大咖齊聚清華暢談AI治理 曠視:多元共治與企業自律缺一不可
    在後疫情時代,這些寶貴的數位化經驗將被繼續延續,但人們同時要面對數位化帶來的新的社會問題。蔣燕指出,非接觸式經濟模式興起,一方面適應了疫情常態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將產生大量數據,包括生產數據、運營數據、交易數據、個人數據等等,這讓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成為了社會各界都需要密切關注的問題,大家需要對此未雨綢繆。
  • 刷臉負面新聞不斷,相關企業怎樣做才能消除用戶的不安?
    1、負面新聞不斷,刷臉技術會就此擱置? 央視財經近日報導,有廣西南寧的業主反映,因為刷臉,名下的房產被過戶到他人的名下,或者被用於抵押貸款了。據悉,受騙的業主有十人之多,有業主損失百萬元。
  • 新民快評|「刷臉」隱私之憂,別總靠打官司解決
    身為法學副教授的郭兵通過訴訟要回了自己的「臉」,也引發全社會對隱私安全的關注。圖源IC就這起「第一案」的判決來說,還只是解決郭兵一個人的問題,法院並沒有認定杭州野生動物園要求消費者刷臉的行為本身違法,因為之前籤合同時約定是驗指紋入園,現在單方面要求消費者刷臉屬於違約行為。
  • 「刷臉」技術不能成為脫韁野馬
    先是有一名高校老師狀告杭州野生動物園刷臉入園,再有一名教授對自家小區刷臉門禁說不,還有一些售樓處在沒有徵得用戶同意的情況下,用人臉識別系統記錄、分析客戶來源,甚至有的地方上公共廁所取廁紙,也要刷臉…… 截至目前,「刷臉」技術廣泛應用於網絡支付、交通出行、酒店入住等領域,在為用戶提供便捷的同時,也隱藏著巨大的安全隱患。下一步,人臉識別技術應如何規範使用?如何更好地保護個人隱私安全?
  • 中國發布丨"刷臉"時代人臉信息無法"重置" 拿什麼保護你的"面部...
    中國網12月3日訊(記者 董小迪)刷臉支付、刷臉考勤、刷臉倒垃圾......隨著科技發展,人臉識別技術在金融、安保等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而由於人臉信息無法「重置」、無需接觸即可捕捉,這項技術背後的個人信息安全隱患也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 愛爾蘭隱私監管機構希望2021年初結束與Facebook的法律糾紛
    來源:新浪科技據報導,愛爾蘭數據監管機構負責人周三表示,希望在2021年初結束與Facebook關於跨大西洋數據傳輸的法律糾紛。歐洲法院(ECJ,The 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宣布所謂的「隱私盾牌」(Privacy Shield)框架無效,該框架是之前的「安全港」(Safe Harbor)體系的繼承。在奧地利隱私活動家馬克斯·施雷姆斯(Max Schrems)領導的法律行動的支持下,這兩個框架都被廢棄了。
  • 2020醫美合規盛會:監管與自律並重,共建行業健康生態
    大會現場多位行業領導和專家出席大會本次大會由國家衛健委、藥監局、市場監管總局指導,來自國家有關部委、全國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醫療美容協會相關領導,醫療美容機構等相關企業業界精英、新聞媒體等單位的專家代表近500人參會。會議全程由中央電視廣播總臺央廣網現場直播,讓更多醫美從業者在線「雲參會」,實時觀看達10多萬人次。
  • 關注丨「刷臉時代」,我的臉就是我的臉?
    購物時「刷臉」支付、用手機時「刷臉」解鎖,進小區時「刷臉」開門……如今,越來越多的事情可以「刷臉」,用人臉識別技術來解決。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使用過人臉識別,不過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經因為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那麼「刷臉」時代,我們的人臉信息安全嗎?
  • 池子斥「流水」遭中信銀行洩露金融消費者隱私法律保護在途
    近年曾有數例銀行員工售賣個人徵信信息、個人銀行帳戶信息等已審理案件,但此類洩露用戶隱私事件仍未止步。記者從部分銀行從業人士處了解到,即使銀行制定了相關的規章制度,但銀行員工進入櫃檯交易系統列印交易明細並非難事。一位資深金融法律人士對經濟觀察報透露,金融消費者隱私保護非常重要,預計商業銀行法修訂也會加強在這方面的規範。
  • 人民論壇網評|App治理亟待納入法律監管體系
    手機App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民生等方面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給人們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不過,其中部分App因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存在過度收集、違規收集、信息洩露、濫用隱私等行為,導致個人信息流失、消費「殺熟」甚至被不法分子所利用的情況發生,給個人信息安全埋下隱患。
  • 如何用 AI 技術保護隱私安全?
    然而,這樣的快速發展不是沒有代價的——我們每個人的手機號、電子郵箱、家庭地址和公司地址經緯度坐標、手機識別碼、消費記錄、APP使用記錄、上網瀏覽記錄、搜尋引擎結果的點擊習慣、刷臉記錄、指紋、心跳等等這些信息都是我們不願意輕易給出的隱私數據,但在 AI 時代,這很可能已經成為某個公司用來訓練 AI 算法的數據集中的一條。
  • 如何保護企業數據隱私安全? | 專訪安永中國華南區諮詢服務合伙人...
    快來聽聽專家怎麼說!胡立基先生同時是安永中國華南區負責網絡安全服務負責人,長期專注於網絡安全隱私和數位化風險,幫助客戶應對新時代下新技術帶來的新風險。胡立基先生持有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學士和碩士學位,目前擔任全球信息系統審計與控制協會(ISACA)香港分會總監。胡立基先生擁有多項專業資格證書,包括澳洲資深註冊會計師、註冊信息系統審計師、註冊內部審計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