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宸財經 柒宸
前幾年,「刷臉」這個詞走紅了網絡世界。如今,刷臉支付走入了大街小巷。以前人們常常調侃,「你不刷卡,難道刷臉嗎?」殊不知,現在的刷臉支付已經頻頻在我們的生活中上演。這個曾經形容人臉皮厚的網絡名詞已經成為了真正的字面意思。
上周,螞蟻金服在北京發布了新一代的刷臉支付產品「蜻蜓」。「蜻蜓」在技術革新和商家激勵政策上有了進一步的升級,同時還會給新零售帶來新的服務升級。
近兩年,應用在資金交易的刷臉支付產業發展迅猛,支付寶、微信、銀聯等支付巨頭紛紛摩拳擦掌,準備大展身手。有專家認為,2019年將是刷臉支付爆發的元年,將會迎來裡程碑式的發展。人臉識別技術在支付行業上的應用不僅革新了支付業務的模式,還讓餐飲零售乃至金融支付面臨行業大洗牌。
刷臉支付是基於人臉識別技術開發的一套系統,人臉識別技術是生物特徵識別技術的一種,是將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結合起來的新型識別技術,它將人體所固有的生理特徵或行為特徵,通過計算機技術、光學、聲學、生物傳感器等手段進行數位化,然後利用起來進行個人身份鑑定。
這一技術的最大特徵是能避免個人信息洩露,並採用非接觸的方式進行識別。現今,這一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公安、火車站、海關、金融、軍隊、機場、邊防口岸、安防等多個重要行業及領域,以及智能門禁、門鎖、考勤、手機、數位相機、智能玩具等民用市場。
從本質上思考,刷臉支付是完全脫離介質的一次支付變革。不需要現金、手機、銀行卡,而完成一次商品價值的交換。
科技的發展總是令我們賞心悅目、腦洞大開。繼行動支付和指紋支付成熟運用於市場之後,刷臉支付將開啟新一輪生物支付行業的狂歡。
刷臉支付的誕生
刷臉支付最早源自於芬蘭的一家創業公司。
2013年7月芬蘭創業公司Uniqul推出了史上第一款基於臉部識別系統的支付平臺。據Uniqul聲稱,這項技術已經申請專利,它可以極大縮短支付時間,並擁有「軍用級別算法」的保護。
2015年8月,IT和通信產業盛會CeBIT(漢諾瓦通信博覽會)在德國拉開帷幕,在開幕式上,馬雲演示了Smile to Pay(刷臉支付)技術,僅僅只是拿著手機對著臉部掃描一下,短短幾秒鐘,就從淘寶網上購買了一枚1948年漢諾瓦紀念郵票,從而引發了世界的關注。
馬雲「刷臉支付」不僅成功地向全球展示了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的創新能力,同時也將行動支付的技術競爭直接升級到「刷臉時代」。除了阿里巴巴之外,騰訊、百度、小米等網際網路企業也已成為人臉識別技術的「擁躉」。
2017年9月,支付寶在肯德基餐廳實現了全球刷臉支付的首次商用。同年,支付寶的刷臉支付技術入選《MIT科技評論》的「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
2018年12月13日支付寶成功發布一款刷臉支付產品——「蜻蜓」,目前已應用於江蘇省、浙江省等多個地區的超市、便利店、藥店等線下零售場景。
據了解,「蜻蜓」的外形如同一個檯燈,取代「燈泡」位置的是一塊書本大小的刷臉顯示屏。將它接入人工收銀機,並放置在收銀臺上,顧客只要對準攝像頭就能快速完成刷臉支付。
螞蟻金服副CTO胡喜曾表示,「中國已經進入生物支付時代」。
可想而知,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再也無需面對「請輸入6~n位有效數字、字母組合,並區分大小寫」等「窮兇極惡」的密碼了,甚至無需手機等設備,便可實現快速、通暢的支付。
除此之外,今年3月,微信在深圳、南京等地的超市也開始部署微信刷臉支付終端「青蛙」。
銀聯則在去年12月10日正式對外宣布,推出刷臉支付,銀聯持卡人可在北京、上海多家商超體驗刷臉支付服務。國企平臺的入局,可謂是對刷臉支付的極大認可。
刷臉支付降低了行動支付門檻
刷臉支付的普及應用得益於市場的剛性需求,面對傳統行動支付的興起與密碼安全問題之間日益尖銳的矛盾,生物識別支付成為繼密碼之後行動支付安全保障的佳選擇。
目前,指紋支付已成為當下智慧型手機的標配,諸多APP都紛紛實現了指紋支付技術代替密碼,進行小額支付。
刷臉支付也不甘落後,已廣泛應用於超市收銀、醫藥收銀等場景。多種生物識別技術應用到行動支付領域,帶給用戶的是更安全、便捷的支付體驗。
有統計顯示,輸入6位密碼平均需要3秒,而刷臉支付和指紋支付則只需1秒,極大縮短了支付時間。生物識別與行動支付的攜手共舞,解決了我們要記憶N個密碼的困擾。
生物支付在移動端的應用也大大降低了行動支付的門檻,讓包括中老年人在內的更廣泛人群享受金融科技技術帶來的便利。
截至2018年底,同比上年使用指紋支付和刷臉支付的老年人增長了20%,可見指紋支付、刷臉支付讓更多的老年人參與到行動支付的時代潮流中。對於老年人來說,輸入密碼顯然不如按一按手指、刷一刷臉來得方便。
卜蜂蓮花是首家接入支付寶刷臉支付的超市。「今年,引入自助結帳後,每個用戶平均可以節省50%的等待時間。」卜蜂蓮花市場部助理副總裁袁林化說。「每一次都能減少兩三分鐘的等待時間,這是極大的體驗提升。」他表示,普通大賣場顧客結帳10件商品平均需要56秒,刷臉支付則只需28秒。
相對比傳統金融,生物支付已經成為網際網路支付顛覆傳統支付的殺手鐧,不過,在當前階段,說「顛覆」還為時尚早,但是「改變」卻一直在發生。
根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的統計顯示,目前85%的用戶願意使用刷臉支付等生物識別技術進行支付。由此可見,生物支付已經開始嶄露頭角,雖未見成熟,但已見未來。
是否真正安全
刷臉支付擁有著非接觸式、易接受、快捷等眾多優勢,人們在享受生物支付帶來的便捷的同時,也引起了不少人對其安全性和準確度的關注。
使用者面部的位置與周圍的光環境是否會影響系統的判斷;犯罪分子用人皮面具能否識別;雙胞胎怎麼區分;化妝、過敏、受傷、整容都會導致臉部特徵有很大變化,這無疑是人臉識別技術的一個潛在風險和難點。
對此,很多公司都加大了在「活體檢測」上的技術投入,而在安全性要求較高的場景中,則引入雙重驗證。
正如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所說,單一的人臉識別技術有很大局限性,這意味著單純的人臉支付有很大安全風險。所以,未來可能雙重識別的應用會成為趨勢,比如指紋識別加人臉識別。
此外,人臉信息被採集也增加了個人隱私洩露風險。解決的方法對採集到的人臉照片進行「脫敏」處理,只提取照片特徵,不保存照片本身。當然,這不僅需要採集者自律,更需要在政府引導下建立起整個行業的統一標準,共同築起保護用戶隱私的行業堤壩。
總體來說,國內的人臉識別技術已經具備一定的實力並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包括人臉信息採集、篩選、處理等方面。不過,人臉識別和刷臉支付的安全與否,不僅需要用戶提高安全防範意識、需要相關廠商更自律,政府也需要引導人臉識別行業建立統一標準,無論是硬體的晶片要求,還是支付的徵信規範,都應該明確。從而保障用戶信息安全,實現良性發展。
支付寶表示,通過軟硬體的結合,智能算法與風控體系綜合保證準確性和安全性,目前識別的準確率為99.99%,即使是雙胞胎也可以完美辨別。同時一旦出現盜刷,支付寶會通過保險公司全額賠付。
經歷了現金支付、刷卡支付、掃碼支付的變遷後,現如今,「刷臉支付」這種讓人耳目一新的便捷支付方式正在逐漸映入人們的眼帘。
而隨著人臉識別相關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及相關政策法律的不斷完善,刷臉將取代刷卡成為新的浪潮,密碼支付將會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可以想像,未來我們出門辦事,可能只需要帶一張臉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