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土壤陳列館

2021-02-08 中國農業博物館

青少年館丨室外展園


圖:八、九、十號館外景(八號館:土壤館)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我國幅員遼闊,是世界上土壤類型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農業博物館土壤陳列館匯集了我國主要的土壤資源類型,展示了數十種代表我國主要土壤類型的整段標本。它是至今為止我國唯一一套涵蓋土壤類型最多、製作技術最為先進、保存最為完整的土壤標本,是中國農業博物館具有代表意義且自成體系的一套藏品。陳列面積約400平方米,是中國農業博物館中華農業文明基本陳列的補充。

視頻:中國土壤標本陳列館

中國土壤館以土壤標本為主要載體,輔助以典型特徵的相關農作物,利用文字、圖表、模型、繪畫、音像和多媒體技術,以及一些互動項目,介紹土壤的相關知識,展示土壤與農業、土壤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全方位增強觀眾對土壤的認知,培養觀眾對我國豐富的土壤資源的自豪感,喚醒觀眾對我國嚴重的土壤問題的危機感,逐步培養保護土壤、保護環境的意識,加強對人類自身生存環境的關注。

一進展館大門,觀眾就會注意到一尊雙手捧土的雕塑,它很直觀也很形象地說明了人和土壤的關係。通過參觀後面的內容,相信觀眾會對這尊雕塑有更深的理解。

圖: 捧土雕塑

再看腳下,是一副根據北京中山公園內保留著的明代所建的社稷壇而設計的。社稷壇最上層鋪著五種顏色的土壤,就是我們常說的「五色土」。我國東部多水稻土,又面臨大海所以呈青色,南方多紅壤呈紅色,西部多鹽鹼土呈白色,北方土壤肥沃多呈黑色,中原腹地為黃土呈黃色。

我們現在習慣把「土」和「壤」連成一個詞,叫「土壤」,它是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才出現的。其實,「土」和「壤」是有區別的。「土」是自然形成的,「壤」是人類耕種改良才形成的。土壤和水與空氣一樣,都是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環境要素。

我們每天都站立在大地上,有誰想過腳下的泥土是怎麼來的呢?展櫃裡陳列的各種各樣的石頭,展示著它們和土壤不同尋常的關係。原來土壤是從巖石演變而來的!巖石由大石頭變成小石頭,再到碎屑(巖石的風化物)。但碎屑還不能叫做土壤,因為它還不能滿足植物生長的需要。只有在地球上出現了生物之後,才使這種巖石碎屑中產生了腐殖質,使它逐漸具有了植物生長需要的肥力,這時才可以稱之為「土壤」。我們知道,在大約20億年前,地球上才開始有生物的。我們可以以此推斷:土壤的形成是在20億年前,也就是地球誕生後的25億年後才開始的。

視頻:你了解土壤嗎(點擊文字連結)

地球上有了巖石的風化物也就是成土母質和生物後開始形成土壤。可以說,影響土壤形成的因素至少有兩種:成土母質和生物。再加上地形條件和氣候條件以及土壤的形成時間長短等影響因素,綜合起來說,母質、氣候、生物、地形和時間,這就是所謂的「五大成土因素」。除了這五個方面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個非自然因素,那就是我們人類的生產活動,它能強烈的影響土壤的形成和改變土壤的發展方向,並直接影響土壤的肥力狀況。舉個例子給大家,我們平時所說的水稻土就是人類長期對土壤的灌溉培育,改變了土壤原有的性質,從而形成的一種人為土壤。在土壤陳列館裡,觀眾可以通過觀看一部5分鐘的弧幕電影短片,更加形象地了解土壤的形成過程。


在這個小小的陳列館裡涵蓋了我國主要的70多個土壤類型的土壤標本。這裡有採自祖國南海西沙群島的珊瑚沙土,也有來自北大荒的肥沃黑土;有東部海濱的濱海鹽土,還有新疆戈壁的棕漠土和青藏高原的高山寒漠土。這也是我們國家「地大物博」在土壤科學上的直接反映!

這裡絕大部分的標本,每塊標本長約一米,重約20-30公斤,是研究人員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到全國各地採集,從土壤剖面自上而下挖掘剝離下來,經過特殊的加工製作而成的。目前在國內土壤標本陳列館中,完全用這種加工技術製作標本的,我們是唯一的一家。這些土壤標本保留了野外土壤剖面的原生狀態,是土壤的歷史檔案,可以供我們這些不能到達現場的人們觀看、研究和學習。

土壤在我們一般人眼裡沒有什麼區別。其實土壤不僅千差萬別,類型多樣,而且有其自身的分布規律。展示臺上,為觀眾提供了六種不同質地的土壤樣本,可以用手去觸摸,親身感受一下它們的區別。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我們的祖先就有了土壤分類的概念,這可是世界土壤科學史上的創舉。

由於水熱條件的變化,土壤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地帶性分布,包括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在土壤陳列館裡用模擬景觀,展示了我國溫帶地區土壤類型和植被景觀的經度地帶性變化。地域範圍從東部溼潤氣候下的森林區,到內蒙古半乾旱草原區直至西部的乾旱荒漠區。

受海洋的影響,水分條件和生物等因素從沿海至內陸會發生有規律的變化,由東往西土壤類型分別為:暗棕壤—黑土—黑鈣土—慄鈣土—棕鈣土—灰漠土和灰棕漠土。俗語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裡陳列了一幅最具權威的土壤分布圖,反映了中國所有土壤類型。圖的兩邊是土壤的分類表,旁邊還有多媒體電腦,觀眾可以從中了解自己家鄉的土壤屬於哪個類型並了解更多相關土壤知識。

圖:土壤分布圖

我國土壤資源不足,耕地、林地及草地的人均佔有量,分別僅為世界人均的1/3、1/5和1/4。即使是這樣,我們的祖國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這是中國人民對世界和平的巨大貢獻,每個中國人都會引以為自豪的。

視頻:土壤_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盟友

目前,土壤退化也就是土壤數量減少和質量降低的問題已成為困擾人類發展的世界性問題之一。從陳列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國因水土流失、鹽漬化、沼澤化、土壤肥力衰減和土壤汙染及酸化等造成的土壤退化總面積約 4.6 億公頃,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 40% ,是全球土壤退化總面積的 1/4 。

        面對嚴重的土壤退化,我們並不是束手無策,陳列館的最後一部分,介紹了一些可以防治土壤退化的有效的辦法。比如:利用和保護相結合,防治土壤的侵蝕;採用多種措施,改良鹽鹼土及沙土;培肥土壤,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防治結合,減少土壤汙染;擴大耕地面積,限制亂佔農業用地;加強土地整理、綜合整治、合理布局等等。

視頻:大自然在說話

當觀眾轉回到出入口,再次看到手捧泥土的雕塑時,就會感覺到那手中捧著的不在是簡簡單單的泥土,而更像是金子!土,跟水和空氣一樣普通,卻像金子一樣珍貴!這尊雕塑就在告訴我們一定要珍惜土壤。這也是我們陳列土壤的初衷,讓我們共同努力保護好提供我們衣食住行的珍貴的土壤資源吧!


附: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副部長張桃林到中國農業博物館土壤陳列館調研

2016年3月9日上午,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副部長張桃林專程來到中國農業博物館土壤陳列館進行專題調研。韓長賦和張桃林興致勃勃,先後參觀了土壤的概念、土壤的形成、土壤的組成、土壤的質地和肥力、土壤的分布與分類、土壤的利用與保護等內容,詳細了解土壤的相關情況。

據了解,國家發展改革委、環保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等部委正在聯合制定《土壤環境保護和汙染治理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這是繼「氣十條」「水十條」後,我國加強生態環境治理、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又一重大舉措。土壤陳列館匯集了我國主要的土壤資源類型,展示了數十種代表我國主要土壤類型的整段標本。韓長賦希望農業博物館要在科普教育方面多下功夫,全方位提高公眾對土壤的認知,不斷增強珍惜土壤、保護土壤、保護環境的意識。


相關焦點

  • 走進中國農業博物館—專題陳列館—青少年農業科普館
    七號館外景青少年農業科普館是中國農業博物館推出的一個適合青少年特點的展覽,它應該稱得上是農博中最好玩、最有趣的展館啦。
  • 【實踐者】生態智慧視野下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 ——以重慶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為例
    重慶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大門外景生態智慧視野下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 ——以重慶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為例重慶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是由劉映升老人一家創辦的收藏巴渝農耕文化遺產的民間博物館土壤專家遲仁立與左淑珍夫婦認為,正是犁頭這樣的耕具創造了土壤的結構,決定了土壤的功能。《周禮》云:「以人所耕而樹藝焉曰壤」;又如《說文解字》雲,「壤,柔土也,無塊曰壤」。他們認為「土」這一自然體是通過耕作的勞動轉化為鬆軟適於作物生長的「壤」;按照現代土壤科學的認識,壤是一種通過耕具改善或馴化的生命體。而現代化肥農業造成板結的、喪失團粒結構的土壤已經不是「柔土」,無法再稱其為「壤」。
  • 大同歷史陳列館•大同史普及——農業歷程
    因此,大同歷史陳列館在設計之初,將「農業歷程」作為繼古代、近現代部分後的一個重點展示,意在讓觀眾深層次地了解本地域的農業發展史。大同區,南臨松花江,西瀕嫩江,位於松嫩平原的中西部,海拔高度135.226米,境內是波狀起伏的衝積平原,僅有崗、平、窪三種地形。有耕地120萬畝,草原104萬畝,水面58萬畝,林地45.7萬畝,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抗大陳列館獲評國家二級博物館
    (記者王藝)近日,經報國家文物局備案,中國博物館協會發布了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結果,我市共有2家博物館名列其中: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被核定為國家二級博物館,臨城縣邢窯博物館被核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 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建設國家二級博物館紀實!
    逸夫博物館全景  "科學家能夠模擬出遙遠月球上的土壤,我覺得非常神奇。我以後要好好學習,當一位科學家,探索宇宙奧秘。"近日,參觀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模擬月壤及隕石展後,光谷一小五年級學生夏雲飛激動地表示。
  • 揚數助農 Part5|農業博覽雲參觀 助農精神共感懷
    為加深對我國農業基礎知識以及農業發展歷程的了解,保護、傳承和弘揚中華農業文明,陝西師範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2020年暑期社會實踐團「揚數助農雲分隊」於8月17日依託騰訊會議開展農業博覽雲參觀活動,全體成員在線共同參觀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國農業博物館。本次活動由集體觀展、分組交流和齊誦贊詩三部分組成。
  • 走進中國桌球博物館,沈 學 印
    走進中國桌球博物館,沒走上百餘米就看見"中國桌球博物館″的大牌子出現在眼前。 我是沿著上海盧浦大橋黃浦江西岸一路走來的,這裡匯緊著世博會很多保留下來的場館和建築,比如中國桌球博物館,原本是設在瑞士.洛桑的國際桌球聯合會的博物館,2014年8月正式由瑞士整體搬遷到中國上海,做為國際乓乓球聯合會唯一的、也是永久性的博物館和中國年輕的桌球博物館兩館合一,在上海世博園永久矗立,常年展出。
  • 【鄉村振興】大同歷史陳列館成功晉升國家三級館
    今年,由中國博物館協會組織的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工作,共有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799家博物館參評,其中申報三級博物館404家。經過材料申報、書面審查、現場評估、數據比對和綜合評定,並報請國家文物局備案,中國博物館協會於12月21日公布了定級評估結果,其中包括大同歷史陳列館在內的225家博物館通過了國家三級博物館評審。
  • 中國土壤鹽漬土的分布區域
    中國也是鹽漬土分布廣泛的國家,編制中國鹽漬土分布圖時粗略計算,中國的鹽漬土面積約為l.0x108ha,其中現代鹽漬土約佔37%,殘積鹽漬土約佔
  • 「預告」致力於中國數字農業引領者 9月4日走進富邦股份|全景雲調研
    9月4日,深交所「誠實守信 做受尊敬的上市公司——走進上市公司」線上特別節目將走進世界肥料助劑創新者、中國數字農業引領者——富邦股份(300387)。富邦股份是一家利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方式服務現代農業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 雲天化攜手農林衛視《中國農資秀》走進甘肅:瘠薄土壤裡的奇蹟
    儘管氣候環境適宜葵花育種,但當地農民在育種過程中也深受土壤貧瘠、土壤沙化保水保肥能力弱等問題的困擾。土壤問題隨之帶來的便是葵花長的慢、產量不夠高等現象。 酒泉同慶種業生產部負責人蔣兆平 強強聯合帶來轉機 時軍,酒泉農佳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
  • 中化集團:現代農業綜合服務,助力中國農業糧滿倉
    7月10日,在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下屬中化農業山東陽信MAP技術服務中心,一款名為「梨國梨民」的酒備受矚目:「鴨梨之鄉陽信,為什麼要做酒?這麼大一個鴨梨,又是怎麼進到這細口瓶子裡的?」 原來,這是中化農業山東陽信MAP技術服務中心和農戶合作的扶貧產品。
  • 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帶你VR全景看黑龍江省各地博物館
    6.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以《反人類暴行》基本陳列,對人類歷史上這一最罪惡、最黑暗的一頁進行了徹底揭示。9.北大荒博物館北大荒博物館是一座收藏、研究、展示和傳播黑龍江墾區開發建設歷史及其環境物證的專題博物館。設有《墾前史略》《開發建設歷程》《北大荒的英雄群體》《文化事業和文學藝術》《現代化大農業》《社會事業與龍頭企業》6個展覽。
  • 博物館:澳門別樣的風景線
    作為講述澳門通史的綜合性博物館,參觀者在這裡能直觀地「看見」澳門中西文化之交融如何而來。走進澳門博物館,參觀者首先要穿過一個小小的「時間隧道」,兩邊展櫃裡分別陳列著中華文明和歐洲文明各自歷史上的代表性器物,展現兩大文明在澳門交匯之前的「隔空對話」。
  • 走進汽車博物館,探訪中國第一輛「世界名車」
    天剛蒙蒙亮,隨著一輛輛汽車的鳴笛聲,城市裡的人們開始了一天的生活,過去的二十年間,汽車工業的高速發展使得汽車的的保有量迅猛增長,汽車從人們想都不敢想的夢裡到如今走進千百萬尋常百姓家,讓咱們中國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變,確切的說應該是前所未有的改變。
  • 龍江這十大博物館,總有一個適合您
    走進這座建於1906年、具有典型歐洲新藝術運動風格的建築,我們能看到亞洲最完整的恐龍原始骨架、產自黑龍江的最大鱘鰉魚標本等珍貴藏品,還有下面重點為您介紹的銅坐龍。、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首批國家級國防教育示範基地、中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基本陳列《璦琿歷史陳列》榮獲第五屆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 中國是農業大國,卻不是農業強國,未來農業發展之路在哪裡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擁有14億人民,雖然目前國內糧食種植正走向科技化、機械化、智能化,但是從整體來看,中國人口當中50%是農村人口,如果有10%的農村人口在從事農業活動,那麼就是1.4億人。如果我們向農業強國學習,讓少量的農民種植作物,那麼剩下的數億農民該何去何從呢?
  • 土壤健康對發展有機農業的重要性
    我國土壤健康狀況亟待改善,影響土壤健康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1、化肥、農藥汙染化肥和農藥用於農業生產,雖然能夠有效控制病蟲害,達到了增產增量的目的,但長期使用很容易引發土壤板結、耕層淺薄等問題。1、保障有機產品安全大概有95%的食物都來源於我們的土壤,尤其是有機農業對土壤的要求更高。健康的土壤中含有的養分會影響作物的生長,土壤越健康,作物生長就越有機、越安全。健康的土壤可以生長出更健康的有機產品。
  • 10個小眾有特色的博物館,有空去逛逛吧
    博物館於1990年10月對外開放,共有4座主要建築。為了南京雲錦製造工藝的保護、搶救、傳承和發展,國家於1954年成立了「雲錦研究工作組」;1957年建立了「南京市雲錦研究所」;1982年批准籌建「中國織錦工藝陳列館」;1994年籌建「中華織錦村」「中國織錦工藝陳列館
  • 「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面臨的農業最真實寫照·你還好嗎?
    從生態角度來看,我國現代的農業根本就不存在可持續性,機械化的耕作、科學的化肥的推廣和使用,雖然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但也加劇了土壤的退化,由於乾旱缺水少雨,農民終年不休的灌溉造成了土地的鹽鹼化和地下水枯竭等。從長遠來看,在中國近幾十年的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城市快速的擴張促使農業不斷地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