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830家企業從深圳起步,到如今已形成了300萬家企業的市場規模,實現了「量」的積累。進入到下一個四十年,在保量的同時,高質量發展成為時代的呼聲。
11月22日,深圳高質量發展與新結構研究院(下簡稱「高新院」)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成立。成立儀式上,高新院與深圳市企業高質量發展促進會籤署合作共贏框架協議。
什麼樣的發展才是高質量的發展?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表示,最重要的是必須按照新發展理念來推動高質量發展。新發展理念有五個主要的內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高質量的發展必須在這五個方面同時達到。
林毅夫指出,從新結構經濟性的角度來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最好方式是通過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這兩隻手共同引導和支持企業。林毅夫認為,通過有效市場競爭,一方面能夠提供準確的價格信號,判斷哪些產業符合比較優勢,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中哪些有比較大的市場前景。另一方面,通過這種市場競爭形成你追我趕的發展環境,來激發技術、營銷的不斷改進,獲得更大的利潤動力,為技術創新、產業創新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但在這樣的有效市場當中還需要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林毅夫表示,在經濟發展、創新的過程中,市場失靈是必然現象。除了給創新一定的刺激之外,維持企業創新的動力還要從政府層面進行智慧財產權保護、保障基礎科學研究。絕大多數基礎科研仍需要通過政府來提供,如果沒有基礎科研,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就會變成無源之水,保障基礎科研是有為政府的重要內涵。
在推進企業高質量發展,政府和市場各有分工。深圳市科技創新委主任梁永生表示,政府做的就是搭建環境、構建平臺、提供服務。而市場的事情交給市場,發揮市場的基礎自然配置作用。梁永生提出,但同時又不能完全依靠市場,高端人才的聚集、醫療、教育等方面還是需要政府主動作為,完全產業化可能也會出現一些問題。
林毅夫預計,按照各個地區、各個產業的特性,沿著比較優勢的基本原則發展經濟,我們國家到2025年可以跨越高收入門檻,變成一個高收入經濟體;到2035年,GDP總量或城鄉居民收入在202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