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新冠疫情持續惡化,德國總理默克爾13日緊急與各州州長召開會議並作出決議,從本月16日起至明年1月10日將目前的「部分封城」升級為「硬性封城」。在此期間,除食品超市外的大部分零售業商鋪都必須關閉,中小學幼兒園也將停課,聖誕節期間每個家庭聚會人數將受到嚴格限制。默克爾表示,必須盡一切努力、快速採取行動,以避免醫療系統超載。
這一決議表示著歐洲大國德國被疫情形勢逼著認清控制疫情得採取硬性措施的現實,但是德國認清這個現實可花了不少時間,走了不少彎路。就在一個月之前,德國面臨第二波疫情之時,德語媒體《商報》批評呼籲學習中國防控做法的聲音,指出德國不可能學習中國「硬性封城」的做法。這樣的聲音被政府採納,面對第二波疫情,德國選擇了半封鎖的做法,結果就是德語媒體人指出德國防疫做半套,感染和死亡病例不斷上漲。
在面對嚴重局勢一個月後,德國聯邦和地方政府終於在前幾日開始醞釀實行「硬核封城」。當地時間12月13日,德國總理默克爾正式宣布硬性封鎖令,而這背後的代價是德國累及新冠確診超133萬例,並還在以超每日2萬例的速度繼續增長。
德國這個歐洲大國在嚴重的新冠疫情局勢面前最終放棄寬鬆的疫情防控措施,轉而選擇更為硬核的封鎖,那麼這樣的封鎖又會有什麼樣的效果呢?或許有不少人覺得德國的硬核封城是在學中國,但是德國的具體做法和防控目標與中國卻是大相逕庭。
儘管採取較為強硬的封城措施,但是德國任然允許最多不得超過5人(不計入14歲以下兒童),且參與者最多只能來自兩個不同家庭的私人聚會。聖誕節期間則允許每個家庭邀請4個外人前來聚會。這樣的措施與其他歐美國家相比確實更為嚴格,但是與中國的防疫措施相比並不算嚴格,所以可以肯定德國沒有辦法像中國一樣在短時間內完成對於整個疫情局勢的控制。
但是這樣的措施其實很符合德國對於疫情防控的目標:將「平均每十萬人7日新增確診數」降低至50人的水平,德國政府的目標更像是在拖時間,並且保證醫療系統保持正常運轉。這與很多歐美國家的做法基本一致,它們將控制疫情的希望完全寄託於新冠疫苗,德國與他國不同的只是在採取措施減慢疫情發展,防止出現醫療系統超出負荷的情況。
德國在嚴重疫情局勢面前不得不選擇更為硬核的措施,但是其根本目的其實是為疫苗普及拖時間,這個硬核其實並不硬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