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我國和日本的海戰,相信多數人想到的,還是1894年那恥辱的一戰——甲午中日戰爭。但是,其實早在唐朝的時候,我國的軍隊就已經與日本的軍隊進行過一場戰役;而且,在這場戰爭中,日本軍隊的人數是我軍的四倍之多,更何況,日本的軍隊常年在海上作戰,而我國的軍隊的大多數的主戰場是在陸地。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唐軍幾乎是將日軍壓著打,日軍全軍覆沒,我軍十分輕鬆地便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這便是我國和日本在歷史上的首次交戰,也是軍事史上一場典型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白江口之戰!
準確的說,其實這一場戰役的交戰雙方本應該是新羅和日本才對;但是,當時朝鮮半島的三股勢力中,唐政府是支持新羅國。於是,當新羅意識到自己打不過日本的時候,馬上就向唐政府上書求救,在進行討論之後,大唐毫不猶豫就向新羅發兵了。可以說,日本的敏達天皇是完全錯估了朝鮮半島的局勢,賠了夫人又折兵。不過,老狼認為,即使是再來一次,日本還是會再次與百濟合作,對新羅用兵,因為當時日本的社會狀況,讓敏達天皇不得不作出這個選擇。
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日本的國力一直落後於亞洲的其他國家,在隋朝隋煬帝的時候,日本曾四派遣隋使前往隋朝學習。不過,在當時,自大的日本天皇只看到大隋經濟上的繁榮,卻小瞧了大隋的政治體制和軍事實力,即使派遣了4次的遣隋使,也不過是數量極少、質量中等的官員而已,與唐時的遣唐使不可同日而語。
敏達天皇雖然算不得銳意進取,卻也想要改變日本的這種現狀。然而,政教合一的日本很難得到根本上的改變;於是,敏達天皇把目光投向了朝鮮半島的任那。相傳在古時候,任那是日本在朝鮮半島的政治機構,它的所屬人是日本,但是,後來任那被新羅國收編,成了新羅的一部分。敏達天皇就是想利用「收復任那」這個藉口,吞併新羅,在朝鮮半島複雜的局勢中,分一杯羹。
有趣的是,敏達天皇還沒開始開展行動,百濟國的使者倒是來到了日本,勸說敏達天皇與他們一同出兵,攻打的新羅國。這種狀況,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瞌睡送個枕頭」——正是時候。
說到這裡,敏達天皇應該慶幸的,是朝鮮半島當時複雜的局勢。在唐時,朝鮮半島分為三股勢力:實力最強大的高句麗、與大唐交好的新羅國、整天想著搞事的百濟國。高句麗和我國的複雜關係暫且按下不表。究其源頭,白江口之戰會發生的根本原因,就是百濟國和新羅國之間的戰爭。不管當時與百濟國聯合的到底是不是日本,在大唐政府的政治考慮中,都是註定被打敗的存在。
說回白江口之戰。公元663年,日軍(當時稱「倭軍」)約4萬多人,而我軍只有1萬多人,雙方在白江口展開了激烈的海戰。我軍主帥劉仁軌毫不畏懼人數上的差異,十分鎮定。他指揮船隊左右將日軍船隊團團包圍,以火攻之術,將日軍船隊盡數燒毀,大部分日軍被燒死,其餘的,不是被我軍士兵斬殺便是墮入水中溺亡。
這一戰,不僅奠定了大唐在亞洲的地位;而且,還幫助新羅國打擊了百濟和高句麗,為新羅日後統一朝鮮半島奠定了基礎,也確定了大唐在朝鮮半島的政治地位;更重要的是,這一戰,刺激了日本政府,這也成為促使後來日本長達兩個半世紀派遣遣唐使來唐的原因之一。
朋友們,今天我們關於白江口之戰的事跡已經說完了,如果各位對這件事還有什麼其他見解的話,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