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唐
唐朝建國初年,在朝鮮半島有百濟與新羅兩個「國家」。而在百濟和新羅北方是小霸王高句麗,這個高句麗名聲很大,軍力也很強,原是漢朝四郡地。東漢之後,對中央王朝一直是時降時叛,隋煬帝亡國,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徵高句麗,致使國內民生凋敝,國力大耗。
大唐建立後,試圖恢復周邊秩序,這時高句麗和百濟聯合欺負新羅,新羅也聰明抱住唐朝大腿,一邊進貢一邊求救。高句麗背後有日本支持,有些飄起來了,唐太宗晚年決定御駕親徵,攜當時最豪華陣容。有程咬金、李績、李道宗、薛仁貴、長孫無忌等,率領十萬大軍,攻打遼東,唐軍將士勇猛異常,高句麗節節敗退。後因遼東天氣惡劣,導致唐軍補給線不足,轉變策略,主力班師回朝,留小股軍隊消耗高句麗國力,高句麗損失慘重。(668年,高宗時期,李績、薛仁貴、滅亡高句麗,這是後話。)
唐太宗駕崩,高宗繼位,高句麗和百濟抓住機會再次聯合進攻新羅。新羅拼了命了向大唐求救數次,在661年,高宗和後來的武則天,決定派遣大將蘇定方,領兵十萬,結果高句麗敗退,而百濟下場就是直接國滅,劉仁軌奉命率軍駐守百濟,大部分人馬班師返回。
百濟國滅後,有些人逃亡日本,隔海而望的日本,想借百濟復國理由佔據朝鮮半島,第一次開始賭國運了,當時的日本是齊明天皇掌權,公開支持百濟復國勢力,想著在朝鮮半島分的一杯羹。而繼續作死的高句麗面對百濟滅國後,對自己未來極為害怕,同樣勾結日本,幫助百濟復國。
大家都知道,唐朝前期名將如雲,到了高宗時間蘇定方才出頭,劉仁軌也是一樣,很長的時間裡一直默默無聞,這不日本第一次賭國運,天賜良機,此時劉仁軌即將登上歷史舞臺!
中日之間第一次大規模戰爭爆發。
日本齊明天皇,派遣軍隊4萬餘人,浩浩蕩蕩,乘著小漁船,分兩路進攻在百濟的唐軍和新羅。唐將劉仁軌麾下兵力七千人,力量懸殊!不過,對於劉仁軌來說,七千人足夠了,劉仁軌一開始便認識白江口的戰略地位,一旦被封鎖,周留城將很難防守、支援和補給。
日軍將領對名不見經傳的劉仁軌並未多加提防,簡單試探後,便仗著人數優勢,攻擊白江口,妄圖一舉拿下白江口。面對數倍於自己的日軍,劉仁軌早已有了應對策略,集中優勢兵力和大型戰船封鎖河口中央,集中機動兵力和快速戰船,分別置於河口兩側和主力戰船兩翼。日軍將領雖然沒腦子,但是勇氣可嘉,爭先恐後毫無次序地衝向早已列成陣勢的唐軍。劉仁軌見日軍軍旅不整,蜂擁而至,便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分為左右兩隊,將日軍圍在陣中。日軍被圍,艦隻相互碰撞無法迴旋,士兵大亂。唐朝水軍戰艦和日本漁船本不是一個體量級,在任何氣候下都能全天作戰,船上帶有投石機,而日本的小船就有些不夠看了,總之非常慘烈。
日方將領自以為總結經驗後,中日水軍再一次開戰。日本水軍統率們嚴格按照既定方案執行,每人帶一隊戰船爭先恐後衝向我軍水陣,矛頭直指中軍巨艦。劉仁軌見敵人氣勢正盛,決定將計就計,決定避其鋒芒下令佯撤,用計引誘敵人上鉤。唐軍戰士標配明光鎧和唐刀,以一敵五,加以火攻,日軍戰船全部被焚毀,大敗,還是總之非常慘烈!
《通鑑紀事本末》興奮地寫到:「(唐軍)焚其舟四百艘,煙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濟王豐脫身奔高麗,王子忠勝、忠志等率眾降」。《日本書紀》則寫到:「日本水師捨身突入唐陣,唐軍從容左右迎擊,縱火焚日船。。。。。須臾,官軍敗績,赴水溺死者甚眾,迂迂不得迴旋」。日本四萬多大軍只有少數倖存者,百濟復國也化為泡影。
殘軍敗將逃回日本後,日本天皇嚇死了,組織民眾,在過各地修築防禦,可是唐朝根本沒有打過來,也認識到與大唐的差距,隨後大規模派遣唐使前往唐朝,全方位向唐朝學習,連唐都城長安和洛陽都照搬,逐漸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經濟、文化制度,這與千年後日本學習西方國家同出一轍。
劉仁軌一戰成名,其以唐朝、新羅聯軍的勝利的最終結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