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千年前的第一戰——白江口之戰

2020-12-18 老唐混剪

大家好,我是老唐

唐朝建國初年,在朝鮮半島有百濟與新羅兩個「國家」。而在百濟和新羅北方是小霸王高句麗,這個高句麗名聲很大,軍力也很強,原是漢朝四郡地。東漢之後,對中央王朝一直是時降時叛,隋煬帝亡國,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徵高句麗,致使國內民生凋敝,國力大耗。

朝鮮半島地圖

大唐建立後,試圖恢復周邊秩序,這時高句麗和百濟聯合欺負新羅,新羅也聰明抱住唐朝大腿,一邊進貢一邊求救。高句麗背後有日本支持,有些飄起來了,唐太宗晚年決定御駕親徵,攜當時最豪華陣容。有程咬金、李績、李道宗、薛仁貴、長孫無忌等,率領十萬大軍,攻打遼東,唐軍將士勇猛異常,高句麗節節敗退。後因遼東天氣惡劣,導致唐軍補給線不足,轉變策略,主力班師回朝,留小股軍隊消耗高句麗國力,高句麗損失慘重。(668年,高宗時期,李績、薛仁貴、滅亡高句麗,這是後話。)

唐太宗駕崩,高宗繼位,高句麗和百濟抓住機會再次聯合進攻新羅。新羅拼了命了向大唐求救數次,在661年,高宗和後來的武則天,決定派遣大將蘇定方,領兵十萬,結果高句麗敗退,而百濟下場就是直接國滅,劉仁軌奉命率軍駐守百濟,大部分人馬班師返回。

日本對百濟有想法了

百濟國滅後,有些人逃亡日本,隔海而望的日本,想借百濟復國理由佔據朝鮮半島,第一次開始賭國運了,當時的日本是齊明天皇掌權,公開支持百濟復國勢力,想著在朝鮮半島分的一杯羹。而繼續作死的高句麗面對百濟滅國後,對自己未來極為害怕,同樣勾結日本,幫助百濟復國。

大家都知道,唐朝前期名將如雲,到了高宗時間蘇定方才出頭,劉仁軌也是一樣,很長的時間裡一直默默無聞,這不日本第一次賭國運,天賜良機,此時劉仁軌即將登上歷史舞臺!

日本派遣二路大軍

中日之間第一次大規模戰爭爆發。

日本齊明天皇,派遣軍隊4萬餘人,浩浩蕩蕩,乘著小漁船,分兩路進攻在百濟的唐軍和新羅。唐將劉仁軌麾下兵力七千人,力量懸殊!不過,對於劉仁軌來說,七千人足夠了,劉仁軌一開始便認識白江口的戰略地位,一旦被封鎖,周留城將很難防守、支援和補給。

日軍將領對名不見經傳的劉仁軌並未多加提防,簡單試探後,便仗著人數優勢,攻擊白江口,妄圖一舉拿下白江口。面對數倍於自己的日軍,劉仁軌早已有了應對策略,集中優勢兵力和大型戰船封鎖河口中央,集中機動兵力和快速戰船,分別置於河口兩側和主力戰船兩翼。日軍將領雖然沒腦子,但是勇氣可嘉,爭先恐後毫無次序地衝向早已列成陣勢的唐軍。劉仁軌見日軍軍旅不整,蜂擁而至,便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分為左右兩隊,將日軍圍在陣中。日軍被圍,艦隻相互碰撞無法迴旋,士兵大亂。唐朝水軍戰艦和日本漁船本不是一個體量級,在任何氣候下都能全天作戰,船上帶有投石機,而日本的小船就有些不夠看了,總之非常慘烈。

大唐戰艦

日方將領自以為總結經驗後,中日水軍再一次開戰。日本水軍統率們嚴格按照既定方案執行,每人帶一隊戰船爭先恐後衝向我軍水陣,矛頭直指中軍巨艦。劉仁軌見敵人氣勢正盛,決定將計就計,決定避其鋒芒下令佯撤,用計引誘敵人上鉤。唐軍戰士標配明光鎧和唐刀,以一敵五,加以火攻,日軍戰船全部被焚毀,大敗,還是總之非常慘烈!

日本漁船基本覆面

《通鑑紀事本末》興奮地寫到:「(唐軍)焚其舟四百艘,煙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濟王豐脫身奔高麗,王子忠勝、忠志等率眾降」。《日本書紀》則寫到:「日本水師捨身突入唐陣,唐軍從容左右迎擊,縱火焚日船。。。。。須臾,官軍敗績,赴水溺死者甚眾,迂迂不得迴旋」。日本四萬多大軍只有少數倖存者,百濟復國也化為泡影。

戰敗後日本在各地修築防禦

殘軍敗將逃回日本後,日本天皇嚇死了,組織民眾,在過各地修築防禦,可是唐朝根本沒有打過來,也認識到與大唐的差距,隨後大規模派遣唐使前往唐朝,全方位向唐朝學習,連唐都城長安和洛陽都照搬,逐漸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經濟、文化制度,這與千年後日本學習西方國家同出一轍

劉仁軌一戰成名,其以唐朝、新羅聯軍的勝利的最終結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

相關焦點

  • 白江口之戰——中日首次大規模海上交鋒
    經過白江口之戰,日本認識到與唐朝的差距並非「量」的堆積所能彌補,而是「質」的差距。中日兩國,一衣帶水,自古以來關係極其複雜。漢有賜印加封,唐有學道傳佛,明有萬曆之徵。近代以來,甲午,庚子,九一八,充斥國讎家恨,但又難以割捨。
  • 白江口之戰讓日本臣服了九百年嗎?其實並沒有
    唐龍朔三年八月的白江口之戰,是中日歷史上的第一次正面交鋒。這一戰不僅改變了朝鮮半島的戰略態勢,對整個東亞格局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大約從公元前一世紀起,朝鮮半島上便陸續興起了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個國家。這三個國家自建立以來相互攻伐,混戰不斷。唐朝建立後,新羅與唐朝交好,百濟與高句麗一起倒向日本,與唐朝和新羅對抗。
  • 白江口之戰:中日史上首次交戰,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
    提起我國和日本的海戰,相信多數人想到的,還是1894年那恥辱的一戰——甲午中日戰爭。但是,其實早在唐朝的時候,我國的軍隊就已經與日本的軍隊進行過一場戰役;而且,在這場戰爭中,日本軍隊的人數是我軍的四倍之多,更何況,日本的軍隊常年在海上作戰,而我國的軍隊的大多數的主戰場是在陸地。
  • 白江口之戰,唐軍以少勝多大敗倭國,日本就此臣服近千年
    白江口之戰,也成白村江之戰,是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8月唐朝、新羅聯軍和倭國、百濟聯軍在白江口發生的一次水戰。彼時,倭國(即日本)經歷乙巳之變和大化改新之後,國力蒸蒸日上,天智天皇一直致力於恢復倭國在朝鮮半島南部的支配地位,然而此戰使得倭國看清了雙方的差距,此後倭國開始積極向唐朝學習,就此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
  • 白江口戰役:中日兩國史上第一次交鋒作戰,唐軍痛擊倭軍
    文/小熊貓歷史上中日之間發生過多次戰爭,中日之間的第一次交鋒作戰可以回溯到公元663年的白江口戰役。白江口戰役是發生在如今的朝鮮半島,唐軍聯合新羅抵抗百濟與倭寇的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此戰役對未來幾百年中日關係的和睦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 一代抗倭名將,白江口一戰,使日本千年未敢來犯!
    武德初年,河南道大使、管國公任瑰起草奏疏議論國事,劉仁軌看到那份草稿,替他修改了幾句話。雙方合戰。唐軍四戰皆捷,水陸連勝。雖然唐軍軍船在數量上佔絕對劣勢,但隋唐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還是非常高超,船壁高而堅,設計精良,日本的兵船與之相較,自然簡陋寒酸。當時,日本還未從中國偷師學藝,技術方面落後得很,兵將甲冑質量又不好,唐軍箭雨之下,倭兵倭將往往被射得透心涼。
  • 白江口之戰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成為東亞封建體系確立的因素?
    引言:大唐高宗龍朔元年(公元661年)九月,唐將劉仁軌等在朝鮮半島白江口大敗倭軍,焚毀倭軍戰船四百餘艘,倭軍全軍覆沒,此後千年,不敢再踏足朝鮮半島,挑釁我國權威,這便是著名的白江口之戰,那麼,具體又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 白江口之戰讓日本臣服了九百多年嗎?為何?
    663年,唐高宗派軍援助新羅,與百濟、倭國聯軍大戰白江口,最終唐新聯軍取得了這次白江口之戰的勝利。
  • 白江口海戰:中日歷史上首次交鋒,大唐在東亞地區的一場實力秀
    中日歷史上第一次戰爭是白江口之戰,這場戰爭以大唐的勝利而告終,自此日本開始全面學習中國。對於這場戰爭,中國史書中的記載較少,《舊唐書》中僅用了62個字描述這場戰爭,不過在《日本書記》中對於這場戰爭的描述卻十分詳細。
  • 爆發於唐朝的中日第一次戰爭,為何直接讓日本臣服一千年?
    歷史上日本和中國進行過5次大規模的戰爭,其中我們最熟悉的可能就是中日甲午戰爭,那你知道中日第一次戰爭是哪一次嗎?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中日第一次大戰,唐朝時期發生的白江口之戰那是公元663年8月,這個時期。
  • 唐朝將領劉仁軌,如何以少勝多,大敗日本贏得白江口之戰
    唐朝時期,不管是繁盛時期還是衰落時期,都經歷過多場戰爭,而這白江口之戰就是其中的一場著名戰役。白江口之戰發生在唐高宗統治時期,是唐朝與新羅聯軍和倭寇百濟聯軍之間在白江口發生的一場水戰。為了重新恢復之前的威信,一舉解決國內外的問題,日本方面決定傾全國之力出兵援助朝鮮。這一年的八月,唐朝與新羅聯軍共同包圍了百濟王所在的城池,使得激烈的白江口海戰正式拉開了序幕。只見劉仁軌率領著唐朝水軍已經先行一步到達了白江口,很快日本方面得知消息,也率領軍艦前來。
  • 中日歷史上第一次戰爭,結局日本900年不敢侵犯中國-白江口戰役
    我認為這就是因為白江口之戰,唐朝的軍隊將日本軍隊打得是丟盔棄甲。唐朝用這一戰的成果使得東北亞地區有了長達900多年的安寧,而日本在此戰之後大量的派遣使者來到唐朝學習唐朝的先進技術。三、倭人參戰唐朝軍隊將百濟王室一干人等帶回唐朝後,扶餘義慈的堂弟扶餘福信卻動起了歪心思,和道琛和尚將曾經在倭國做質子扶餘義慈的兒子扶餘豐接回立為新的百濟國王,並且聯合倭國和高句麗反抗唐朝。高句麗並沒有做出明確的態度,而倭國一直也知道大唐王朝繁榮昌盛,不自量力的想要來沾點便宜。
  • 中日第一次戰爭發生在什麼時候?
    根據小編統計,中日之間發生較大規模的正面戰爭一共有五次,分別是即白江口之戰、元日戰爭、萬曆朝鮮戰爭(2次)、甲午戰爭以及最著名的抗日戰爭。這五次戰爭中最早的便是發生在唐朝的白江口之戰(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有些史料也叫作白江村之戰。公元660年,唐軍跨海進軍朝鮮半島,聯合新羅準備先滅百濟,次滅高麗,以雪唐太宗討伐高麗戰敗之恥。
  • 甲午中日戰爭如果清朝堅持打下去,日本必敗,奈何清朝最終養虎為患
    這幾乎是一種慣性,唐朝時期的白江口之戰、明朝時期的朝鮮之役和清朝甲午中日戰爭無不從朝鮮開始。 一個家族的人為當兵送行合影留念 白江口之戰唐朝將日本打的丟盔卸甲,從此虛心向中國學習,如今日本許多古代建築都是模仿唐朝形式,這一戰將日本打的近千年不敢到中國犯事。
  • 鐫刻在日本國名裡的記憶:年過六旬的大唐老將劉仁軌與白江口之戰
    白江口(白村江)之戰示意圖「第二,咱們船隻更多。唐軍那邊只有區區170條船,咱們這裡卻足足有1000艘,5艘拼1艘也能拼掉他們!」咱們爭先進軍,他們肯定會望風而逃,劉仁軌之流一戰可擒也!」他們索性連天氣、風向都不顧,率領著鋪天蓋地的艦隊一擁而上,直撲在白江口列陣固守的唐軍。 就在潮水般的倭國、百濟聯軍戰船發起衝鋒之後,對面的唐軍戰船突然變陣,避開正面的敵軍鋒芒,自左右繞行包抄,猛攻側翼。須臾之間,聲勢浩大的倭軍就被包了餃子,迅速潰敗,無數士兵葬身大海!
  • 5次中日戰爭,持續千餘年時間,日本人只贏了兩次
    因此,談起這中日兩國的關係,根據能夠找到的文字記載,就已經存在了長長的兩千年之久。縱觀歷史長河,戰爭與和平常常糾纏不休,兩者關係猶如相愛相殺的伴侶,綿綿不絕。而中國和日本之間,也不免了伴隨著各種糾葛,曾經發生了五次中日戰爭,日本只取得了百分之四十的勝率。這些戰爭都是什麼時期發生的呢?
  • 中日史上第一場戰爭「白村江之戰」,唐朝軍隊為何能以少勝多?
    那麼就不得不提中日史上第一場戰爭"白村江之戰"了。這場戰爭發生在唐朝,當時唐軍以少勝多,通過聯軍新羅,打敗了高句麗和百濟及其背後的靠山日本。公元前七世紀的這場戰爭足足震懾了日本千餘年之久。那麼這場戰爭唐軍為何能大勝呢?我們不妨回顧一下這場戰爭的背景和經過,來好好探討探討其中緣由。
  • 中日兩千年友好的神話
    他當過首相,之後又當上了副首相,去年就是這時候,在印度放言:「中國和日本在海上國境相接,但我們一千五百多年來和中國的關係沒有過非常融洽的歷史。」不知有多少中國人還記得這句話。這是他的真心話,從歷史來看,這也是真話。我們中國人,當然是受黨教育多年的中國人,一般都認為中日之間的友好歷史是漫長的,只是近代不好了,它接二連三打我們。可麻生一語道破,扒下了這張多年來披在中日關係上的畫皮。
  • 中日之間的五次大戰,日本最慘的一次,日軍輸的連褲子都不剩
    歷史上中日爆發了5次戰爭。分別為:白江口之戰(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元日戰爭(1274年至和1281年)、萬曆朝鮮戰爭(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一次),1597年2月—1598年12月(第二次))、甲午戰爭(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和抗日戰爭(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 中日兩國史上首次交鋒,唐朝暴打日本,唐高宗:給臉不要臉是吧?
    朝鮮半島位於東北亞,與中國接壤,同時又臨近日本,隔著朝鮮海峽和對馬海峽與日本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尤其是對於中日兩國。它既能成為中國進攻日本的跳板,也能成為日本侵略中國的橋梁。在歷史上,中日兩國的交戰多與朝鮮有關,如唐朝的白江口戰役,元朝的徵日戰爭,明朝的萬曆朝鮮戰爭,甚至是近代的甲午中日戰爭都與朝鮮半島有關。在唐朝的時候,中國與日本間發生了一場足以改變日本國運的戰役,白江口戰役。這場戰爭的起因源於對百濟控制權的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