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為輝煌的一個朝代。經濟繁榮發達,長安城中各國商人絡繹不絕。鄰近部落尊稱唐太宗李世民為「天可汗」。許多國家都派遣使臣來到唐朝學習唐朝先進的技術和文化,而作為鄰國的日本當然也不例外了。日本在唐朝時期就有派遣十三次遣唐使來到唐朝學習中國的各種先進技術。但這一現象發生的原因卻是因為一場將日本人打怕的戰爭。
遣唐使顧名思義就是派遣到唐朝學習的官員或學生。在唐朝之前還有遣隋使,但當時派遣出的使者規模跟唐朝是無法相比的。我認為這就是因為白江口之戰,唐朝的軍隊將日本軍隊打得是丟盔棄甲。唐朝用這一戰的成果使得東北亞地區有了長達900多年的安寧,而日本在此戰之後大量的派遣使者來到唐朝學習唐朝的先進技術。
一、戰事起源
如今的朝鮮半島在歷史上的唐朝時期是由三個國家佔領的,它們分別是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國家,這三個國家也都是依附於唐朝生存的,在這其中要屬高句麗的軍事和經濟實力最為強盛,隋煬帝曾三徵高句麗名義上取得了勝利,但事實上整個國家卻被拖垮,由此可見高句麗的實力雄厚。但高句麗一直以來都是「牆頭草」風格。時而背叛時而歸順,無論哪一個君王都不會允許有這等臣子的存在。
二、戰爭爆發
到了唐高宗永徽六年,新羅國遭到高句麗、百濟、靺鞨兩國攻擊。新羅國向唐朝求助,唐高宗李治派兵採用「圍魏救趙」的計謀,直接攻打百濟。唐軍一路攻城拔寨,很輕鬆地就攻克了百濟國都,百濟國王扶餘義慈帶著太子扶餘隆逃亡了北鄙。雖然扶餘義慈的二兒子自立為王,妄圖帶領都城軍隊抵抗大唐鐵騎的進攻,但終究胳膊擰不過大腿。百濟都城被破,百濟王室眾人皆淪落為唐朝的俘虜。
三、倭人參戰
唐朝軍隊將百濟王室一干人等帶回唐朝後,扶餘義慈的堂弟扶餘福信卻動起了歪心思,和道琛和尚將曾經在倭國做質子扶餘義慈的兒子扶餘豐接回立為新的百濟國王,並且聯合倭國和高句麗反抗唐朝。高句麗並沒有做出明確的態度,而倭國一直也知道大唐王朝繁榮昌盛,不自量力的想要來沾點便宜。唐朝方面派出了大將劉仁軌率領大唐水軍和新羅軍隊在白江口和日本水軍對峙,雖然日本水軍人數眾多,但架不住當時隋唐時期我國技術發達,造船技術也是世界一流的,而日本當時也沒有正式開始學習我們中國的先進技術和文化,所以就像通打落水狗一樣打敗了日本水軍,成就了劉仁軌一代名將的赫赫聲名。而這一次也打醒了日本,由此開始不斷的派遣使者學生來到中國學習我們的先進技術和文化,將其用在他們國家的發展上。
四、保持和平、不斷學習
在經過白江口戰役後,日本人也是被徹底打醒了,知道了什麼是差距,什麼是天朝上國和彈丸小國的實力。而派遣來唐朝學習的人從開始的十幾人變成了後來的幾百人,都以能夠來唐朝學習為榮。日本也成了唐朝的忠實粉絲,照搬改造唐朝的各種制度和技術。而像朝鮮半島的高句麗更是不在話下了,很快唐朝軍隊便平定了高句麗的叛亂,徹底的將朝鮮半島納入了大唐王朝的版圖。
「長安三年(703),其大臣朝臣真人來貢方物。朝臣真人者,猶中國戶部尚書,冠進德冠,其頂為花,分而四散,身服紫袍,以帛為腰帶。真人好讀經史,解屬文,容止溫雅。則天宴之於麟德殿,授司膳卿,放還本國。」
五、戰略意義
在白江口戰役結束後也給了亞洲的東北部地區一個長久的和平穩定的社會。從唐朝時期一直到明朝時期我國沿海地區有倭寇出現,這接近1000年的時間裡日本都沒有再敢動過啥歪心思。而日本在學習唐朝的先進技術之後才進行各種改革,逐漸的走上了富強的道路。可見白江口戰役雖然日本戰敗為亞洲東北部地區贏得了上千年的和平,但日本也認識到了唐朝的強大便開始學習唐朝,由此可見日本人的學習水平還是不錯的。
在近代史上,日本帝國主義在我們中華大地上肆意妄為。為什麼曾經學習我們的國家卻能夠這樣的囂張,皆是因為落後,「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是沒有錯的。我們唯有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實力才能夠避免上個世紀發生的慘劇。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歷史講曉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