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歷史上第一次戰爭,結局日本900年不敢侵犯中國-白江口戰役

2020-12-18 歷史講曉生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為輝煌的一個朝代。經濟繁榮發達,長安城中各國商人絡繹不絕。鄰近部落尊稱唐太宗李世民為「天可汗」。許多國家都派遣使臣來到唐朝學習唐朝先進的技術和文化,而作為鄰國的日本當然也不例外了。日本在唐朝時期就有派遣十三次遣唐使來到唐朝學習中國的各種先進技術。但這一現象發生的原因卻是因為一場將日本人打怕的戰爭。

遣唐使顧名思義就是派遣到唐朝學習的官員或學生。在唐朝之前還有遣隋使,但當時派遣出的使者規模跟唐朝是無法相比的。我認為這就是因為白江口之戰,唐朝的軍隊將日本軍隊打得是丟盔棄甲。唐朝用這一戰的成果使得東北亞地區有了長達900多年的安寧,而日本在此戰之後大量的派遣使者來到唐朝學習唐朝的先進技術。

一、戰事起源

如今的朝鮮半島在歷史上的唐朝時期是由三個國家佔領的,它們分別是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國家,這三個國家也都是依附於唐朝生存的,在這其中要屬高句麗的軍事和經濟實力最為強盛,隋煬帝曾三徵高句麗名義上取得了勝利,但事實上整個國家卻被拖垮,由此可見高句麗的實力雄厚。但高句麗一直以來都是「牆頭草」風格。時而背叛時而歸順,無論哪一個君王都不會允許有這等臣子的存在。

唐代朝鮮半島地圖

二、戰爭爆發

到了唐高宗永徽六年,新羅國遭到高句麗、百濟、靺鞨兩國攻擊。新羅國向唐朝求助,唐高宗李治派兵採用「圍魏救趙」的計謀,直接攻打百濟。唐軍一路攻城拔寨,很輕鬆地就攻克了百濟國都,百濟國王扶餘義慈帶著太子扶餘隆逃亡了北鄙。雖然扶餘義慈的二兒子自立為王,妄圖帶領都城軍隊抵抗大唐鐵騎的進攻,但終究胳膊擰不過大腿。百濟都城被破,百濟王室眾人皆淪落為唐朝的俘虜。

三、倭人參戰

唐朝軍隊將百濟王室一干人等帶回唐朝後,扶餘義慈的堂弟扶餘福信卻動起了歪心思,和道琛和尚將曾經在倭國做質子扶餘義慈的兒子扶餘豐接回立為新的百濟國王,並且聯合倭國和高句麗反抗唐朝。高句麗並沒有做出明確的態度,而倭國一直也知道大唐王朝繁榮昌盛,不自量力的想要來沾點便宜。唐朝方面派出了大將劉仁軌率領大唐水軍和新羅軍隊在白江口和日本水軍對峙,雖然日本水軍人數眾多,但架不住當時隋唐時期我國技術發達,造船技術也是世界一流的,而日本當時也沒有正式開始學習我們中國的先進技術和文化,所以就像通打落水狗一樣打敗了日本水軍,成就了劉仁軌一代名將的赫赫聲名。而這一次也打醒了日本,由此開始不斷的派遣使者學生來到中國學習我們的先進技術和文化,將其用在他們國家的發展上。

四、保持和平、不斷學習

在經過白江口戰役後,日本人也是被徹底打醒了,知道了什麼是差距,什麼是天朝上國和彈丸小國的實力。而派遣來唐朝學習的人從開始的十幾人變成了後來的幾百人,都以能夠來唐朝學習為榮。日本也成了唐朝的忠實粉絲,照搬改造唐朝的各種制度和技術。而像朝鮮半島的高句麗更是不在話下了,很快唐朝軍隊便平定了高句麗的叛亂,徹底的將朝鮮半島納入了大唐王朝的版圖。

「長安三年(703),其大臣朝臣真人來貢方物。朝臣真人者,猶中國戶部尚書,冠進德冠,其頂為花,分而四散,身服紫袍,以帛為腰帶。真人好讀經史,解屬文,容止溫雅。則天宴之於麟德殿,授司膳卿,放還本國。」

五、戰略意義

在白江口戰役結束後也給了亞洲的東北部地區一個長久的和平穩定的社會。從唐朝時期一直到明朝時期我國沿海地區有倭寇出現,這接近1000年的時間裡日本都沒有再敢動過啥歪心思。而日本在學習唐朝的先進技術之後才進行各種改革,逐漸的走上了富強的道路。可見白江口戰役雖然日本戰敗為亞洲東北部地區贏得了上千年的和平,但日本也認識到了唐朝的強大便開始學習唐朝,由此可見日本人的學習水平還是不錯的。

在近代史上,日本帝國主義在我們中華大地上肆意妄為。為什麼曾經學習我們的國家卻能夠這樣的囂張,皆是因為落後,「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是沒有錯的。我們唯有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實力才能夠避免上個世紀發生的慘劇。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歷史講曉生吧!

相關焦點

  • 白江口戰役:中日兩國史上第一次交鋒作戰,唐軍痛擊倭軍
    文/小熊貓歷史上中日之間發生過多次戰爭,中日之間的第一次交鋒作戰可以回溯到公元663年的白江口戰役。白江口戰役是發生在如今的朝鮮半島,唐軍聯合新羅抵抗百濟與倭寇的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此戰役對未來幾百年中日關係的和睦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 中日第一次戰爭發生在什麼時候?
    對於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戰爭相信大家第一反應便是抗日戰爭,也就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開端一直持續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那場持久戰爭。但是,其實日本跟中國之間的戰爭遠不止這一次,可能很多人會想到發生在明朝著名的「戚繼光抗倭」,對,這個可以算是中間之間的軍事鬥爭,但是還遠沒有上升到國家戰爭的高度。根據小編統計,中日之間發生較大規模的正面戰爭一共有五次,分別是即白江口之戰、元日戰爭、萬曆朝鮮戰爭(2次)、甲午戰爭以及最著名的抗日戰爭。
  • 盤點中日歷史上,雙方進行了五次戰鬥,都是在哪個朝代發生的
    中日是指中國與日本,兩個國家都屬於亞洲地區,因此雙方之間避免不了摩擦。要知道,在中國古代,我國一直被周邊的小國稱之為天國。像現在西南諸位國,還有北方三國都是屬於中國的藩國。然而,中日歷史上,從古代到民國,先後發生了五次規模較大的戰役,這五次戰鬥都是在不同的朝代發生的。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雙方進行了五次戰鬥,都是在哪個朝代發生的戰事。
  • 爆發於唐朝的中日第一次戰爭,為何直接讓日本臣服一千年?
    歷史上日本和中國進行過5次大規模的戰爭,其中我們最熟悉的可能就是中日甲午戰爭,那你知道中日第一次戰爭是哪一次嗎?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中日第一次大戰,唐朝時期發生的白江口之戰那是公元663年8月,這個時期。
  • 古代中日爆發過兩次大戰,第一次日本安分900年,第二次元氣大傷
    說起中日之間的戰爭,很多人都以為只有近代發生的甲午中日戰爭和後來的抗日戰爭。其實遠不止如此,由於國土面積狹小,自古以來,日本就覬覦我國遼闊的土地。
  • 唐朝,中日第一次交鋒,日本戰敗,其「媚強凌弱」心態表露無遺
    眾所周知,近代日本是個窮兵黷武、侵略成性的國家,也是一個「媚強凌弱」的國家(現在是獻媚美國)。事實上,日本歷史上既是如此。對日本這個島國,自秦漢以來一直都有記載,史籍多稱之為「倭國」。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倭國」,一開始對中國卻有傲慢的態度。史料記載「從隋朝到唐朝(618年—907年)初期,日本對華遣使多為政治目的,而且帶著一種驕傲態度,甚至是傲慢」,日本遞交的國書中甚至稱「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言辭甚是傲慢。但是,第一次中日戰爭,徹底粉碎了日本的這種無知和傲慢,這就是公元663年發生在朝鮮的白村江之戰。
  • 白江口之戰讓日本臣服了九百年嗎?其實並沒有
    唐龍朔三年八月的白江口之戰,是中日歷史上的第一次正面交鋒。這一戰不僅改變了朝鮮半島的戰略態勢,對整個東亞格局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大約從公元前一世紀起,朝鮮半島上便陸續興起了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個國家。這三個國家自建立以來相互攻伐,混戰不斷。唐朝建立後,新羅與唐朝交好,百濟與高句麗一起倒向日本,與唐朝和新羅對抗。
  • 說說中國與日本歷史上的幾次著名戰爭
    記得看過一個社會實驗節目,節目中邀請了一名日本女子參加,然後在南京街頭問路,說自己是日本人,看看南京市民的反應,節目中被問路的南京市民都很熱情地跟女子指路,然後女子就問他們難道不仇恨日本人嗎,其中一位老者說的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他說:「人民之間是友好的,主要是那一小部分好戰分子,我們不追究了
  • 這場戰役,1個中國人打3個日本人,最終使得日本開始崛起
    從古至今,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日本總想在內陸找一片屬於自己的地方,並且他們的目標從來都沒有變過,那就是我們中國的土地。歷史上,中國和日本爆發過的大規模戰爭總共有五次:白江口之戰,元日戰爭、萬曆朝鮮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和抗日戰爭。而日本能發動這麼多次對中國的戰爭,與白江口之戰的關係密不可分!
  • 白江口之戰:中日史上首次交戰,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
    提起我國和日本的海戰,相信多數人想到的,還是1894年那恥辱的一戰——甲午中日戰爭。但是,其實早在唐朝的時候,我國的軍隊就已經與日本的軍隊進行過一場戰役;而且,在這場戰爭中,日本軍隊的人數是我軍的四倍之多,更何況,日本的軍隊常年在海上作戰,而我國的軍隊的大多數的主戰場是在陸地。
  • 唐朝將領劉仁軌,如何以少勝多,大敗日本贏得白江口之戰
    唐朝時期,不管是繁盛時期還是衰落時期,都經歷過多場戰爭,而這白江口之戰就是其中的一場著名戰役。白江口之戰發生在唐高宗統治時期,是唐朝與新羅聯軍和倭寇百濟聯軍之間在白江口發生的一場水戰。公元663年,倭軍方面約三萬人,唐朝方面兩萬人在白江口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爭,雖不具備地利與人數優勢,但唐朝軍隊在將領的帶領下爆發了巨大的戰鬥力,將人數眾多的敵軍打敗,取得了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這場戰爭具有極其重要的國際影響,是中國和日本第一次作為實體國家的一次交戰,也是歷史記載中東北亞地區的第一次具有國際性質的戰役。
  • 白江口海戰:中日歷史上首次交鋒,大唐在東亞地區的一場實力秀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程中曾與一個國家有著數不盡的恩怨情仇,現在兩國之間已經形成了和平友好的外交關係,但是在民間百姓的心中,依然有著無法消滅的隔閡,這個國家就是日本。中國和日本一衣帶水,在很早之前就有了外交往來。中日歷史上第一次戰爭是白江口之戰,這場戰爭以大唐的勝利而告終,自此日本開始全面學習中國。
  • 中日兩國史上首次交鋒,唐朝暴打日本,唐高宗:給臉不要臉是吧?
    朝鮮半島位於東北亞,與中國接壤,同時又臨近日本,隔著朝鮮海峽和對馬海峽與日本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尤其是對於中日兩國。它既能成為中國進攻日本的跳板,也能成為日本侵略中國的橋梁。在歷史上,中日兩國的交戰多與朝鮮有關,如唐朝的白江口戰役,元朝的徵日戰爭,明朝的萬曆朝鮮戰爭,甚至是近代的甲午中日戰爭都與朝鮮半島有關。在唐朝的時候,中國與日本間發生了一場足以改變日本國運的戰役,白江口戰役。這場戰爭的起因源於對百濟控制權的爭奪。
  • 中日之間的五次大戰,日本最慘的一次,日軍輸的連褲子都不剩
    歷史上中日爆發了5次戰爭。分別為:白江口之戰(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元日戰爭(1274年至和1281年)、萬曆朝鮮戰爭(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一次),1597年2月—1598年12月(第二次))、甲午戰爭(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和抗日戰爭(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 5次中日戰爭,持續千餘年時間,日本人只贏了兩次
    日本就是其中之一,日本歷史上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唐朝的時候就曾派遣遣唐使東渡求學,他們不斷地吸取著中華中的文化力量,作為自己成長的陽光和活力,讓自己逐漸變得強大。因此,談起這中日兩國的關係,根據能夠找到的文字記載,就已經存在了長長的兩千年之久。
  • 白江口之戰——中日首次大規模海上交鋒
    朝鮮半島東側的日本認為機會來臨,想利用百濟國滅而唐軍立足未穩,藉機登陸朝鮮半島,於是公開支持百濟復國勢力。高句麗面對百濟滅國後,被唐朝與新羅形成的南北夾擊之勢,極為恐懼,也暗自聯絡日本,要求日本出兵,幫助百濟復國。日軍得到高句麗支持,認為時機已到,先後派遣軍隊4萬,分兩路進攻在百濟的唐軍與新羅。中日之間第一次大規模戰爭爆發。
  • 歷史上,日本曾先後發動過5次侵華戰爭(有3次未遂),結果卻是4敗1勝
    中日白江口海戰 第一次侵華戰爭:中國經過隋末大亂後,國力衰退,此時日本正處於高度發展階段,很想挑戰一下中國老大的權威,就在他們想著如何找藉口時,朝鮮半島發生了內亂,當時的朝鮮半島正處於三國時代(高句麗、百濟和新羅),新羅總被另外兩國欺負,為了生存,這個國家背靠了唐朝這個老大,剛建國不久的大唐王朝就出面幫助新羅這個小弟教訓了一下高句麗和百濟,被揍得差點亡國的百濟就向倭國求援,倭國也正想嘗試著挑戰一下大唐,所以就爽快地答應了,隨即出動幾百艘戰船支援百濟,結果在白江口與前來支援新羅的大唐軍隊遭遇,於是歷史上第一次中日之戰就此爆發,大唐軍隊在劉仁軌的率領下將倭國一頓胖揍
  • 白江口之戰讓日本臣服了九百多年嗎?為何?
    此次戰爭影響深遠,倭國方面很長時間內不敢再主動和中原國家開戰,並積極派遣使者來中原朝廷學習,但並不能說白江口戰爭的勝利讓日本從663年直到1592年臣服了900多年。 唐初時有三個不同的國家佔據朝鮮半島,以高句麗實力最強,並且和中原國家敵對,而百濟依附高句麗,新羅與中原交好,兩國經常攻打新羅。
  • 中日千年前的第一戰——白江口之戰
    日本對百濟有想法了百濟國滅後,有些人逃亡日本,隔海而望的日本,想借百濟復國理由佔據朝鮮半島,第一次開始賭國運了,當時的日本是齊明天皇掌權,公開支持百濟復國勢力,想著在朝鮮半島分的一杯羹而繼續作死的高句麗面對百濟滅國後,對自己未來極為害怕,同樣勾結日本,幫助百濟復國。大家都知道,唐朝前期名將如雲,到了高宗時間蘇定方才出頭,劉仁軌也是一樣,很長的時間裡一直默默無聞,這不日本第一次賭國運,天賜良機,此時劉仁軌即將登上歷史舞臺!
  • 一代抗倭名將,白江口一戰,使日本千年未敢來犯!
    劉仁軌(601年—685年3月2日),字正則,汴州尉氏(今河南省尉氏縣張市鎮)人。唐朝宰相、名將,漢章帝劉炟之後。劉仁軌出身尉氏劉氏 ,他恭謹好學,博涉文史,直言敢諫[3]  。唐高祖至唐高宗年間,歷任給事中、青州刺史,封樂城郡公,監修國史。因救援新羅,在白江口之戰大敗日本、百濟聯軍而名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