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口之戰,唐軍以少勝多大敗倭國,日本就此臣服近千年

2020-12-18 香茗史館

白江口之戰,也成白村江之戰,是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8月唐朝、新羅聯軍和倭國、百濟聯軍在白江口發生的一次水戰。彼時,倭國(即日本)經歷乙巳之變和大化改新之後,國力蒸蒸日上,天智天皇一直致力於恢復倭國在朝鮮半島南部的支配地位,然而此戰使得倭國看清了雙方的差距,此後倭國開始積極向唐朝學習,就此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

戰爭背景:朝鮮半島陷入戰亂,倭國意圖趁機侵入

唐朝初期,朝鮮半島曾存在三個國家,分別是高句麗、百濟和新羅,其中以高句麗實力最強。後來,高句麗內部發生政變,但唐太宗並未趁機討伐高麗,反而是冊封政變上位的高藏為遼東郡王。

唐初朝鮮半島局勢

後來,高句麗、百濟聯合攻打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援,唐太宗發兵攻打高句麗,先後殺死高句麗四萬餘人,奪城十餘座,但之後因進入冬季而被迫撤軍。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調集三十萬大軍,以長孫無忌為大總管,意圖一舉攻滅高句麗,卻因唐太宗不久後病逝而作罷。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高句麗、百濟、靺鞨再度出兵攻打新羅,連奪三十餘城,新羅向唐朝求援。唐朝勸和無果後,遂於顯慶六年(660年)命蘇定方等人率兵出徵百濟,「平其國王部、三十七郡、三百城,戶七十六萬」,百濟滅亡。

在百濟遭受唐朝和新羅聯軍進攻之時,百濟不敵之下遣使向倭國求援,而此時的倭國正處於飛鳥時代後期。貞觀十九年(645年),倭國爆發「乙巳之變」,中大兄皇子(即後來的天智天皇)、中臣鐮足等人暗殺蘇我入鹿,消滅蘇我氏宗家,皇極天皇被迫讓位於孝德天皇,而中大兄皇子則被立為皇太子。

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在大中兄皇子的主持之下,孝德天皇頒布《改新之詔》,正式推行以唐朝律令制度為主的改革,史稱「大化改新」。這次改革使得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不僅完善了倭國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倭國的發展方向,而且解放了部分生產力,使得倭國國力開始蒸蒸日上。

在提升本國國力的同時,中大兄皇子也十分重視對朝鮮半島的經營,恰好此時朝鮮半島陷入戰亂,百濟又派遣使臣向倭國求援,中大兄皇子便認為這是恢復倭國在朝鮮半島南部的特殊地位的良機,開始積極謀求出兵。

戰爭過程:唐朝、新羅聯軍以少勝多,倭國、百濟聯軍遭遇慘敗

唐朝攻滅百濟之後,大軍退回本國,只有郎將劉仁願率數千唐兵留守百濟城,並派左衛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後因王文度赴任途中病逝,改以劉仁軌代之。

見唐軍主力退返之後,百濟王扶餘義慈的堂弟扶餘福信又萌生反意,聚集百濟舊民造反,一時間百濟「西部皆應」,反而將唐軍圍困在百濟城。唐廷得知消息後,以劉仁軌、王文度等率兵與新羅軍隊合兵救援劉仁願,結果百濟軍隊一路敗退任孝城。

後來,劉仁軌發兵奇襲,一舉攻破真峴城,「遂通新羅運糧之路」,而百濟內部則發生火併,扶餘福信被王子扶餘豐越所殺。於是,劉仁師、劉仁願以及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劉仁軌以及先前降附的百濟王子扶餘隆率水軍,從熊津江出發,水陸並進,直趨白江口,準備合軍直搗固周堅城。

劉仁軌

龍朔三年(663年)八月,劉仁軌水軍抵達白江口,而倭國的水軍四百餘艘戰船也抵達戰場,唐、倭兩路水軍對峙。此戰唐軍僅有戰船170餘艘,出兵1.3萬餘人,而倭軍則有戰船1000餘艘,士兵4.2萬人,唐軍在兵力上乃是處於絕對的劣勢。

然而,雙方交戰之後,唐軍卻憑藉船隻設計精良,再加上戰術得當,竟然四戰四勝,日軍戰船被焚毀極為嚴重,一時間「煙焰漲天,海水皆赤」。此役,倭軍損失上千或溺死,或被斬殺,盡皆沉於白江口水底。水軍大敗,百濟、倭國陸軍更不是唐軍對手,扶餘豐越脫身而逃,周留城內的百濟王室和兵將,以及倭軍殘軍「一時並降」。

百濟被滅之後,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朝以大將李勣為帥,率軍大舉進攻高麗,收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七千戶,高麗滅亡,唐朝於其地設安東都護府,留大將薛仁貴等二萬多唐兵於平壤,高麗終成唐朝治地。

戰爭結果:東北亞地區格局基本確定,倭國開始積極向唐朝學習

白江口之戰後,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基本確定,中原王朝就此成為了東北亞首屈一指的大國。而天智天皇乃是日本歷史上極有建樹的一位政治家,在認識到本國與唐朝的巨大差距後,便開始以空前的規模移植大唐帝國的先進文化,促成了日本社會發展的躍進。那麼,為何一戰便就此臣服呢?

1、雙方差距太過明顯。由於地緣關係的原因,日本距離中原王朝太過接近,雖然倭國自「乙巳之變」、「大化改新」後國力有所提升,但與龐大的中原王朝比起來,仍然不值一提。白江口之戰使得倭國徹底認清了兩國之間的差距,尤其是倭國在制度、科技方面的全方位落後,在認識到自身的落後之後,倭國自然也就放棄了與唐朝為敵的想法,而是積極向唐王朝學習,進而謀求自身的進步和發展。當然,這也源於天智天皇清醒的自我認識和積極的對外學習態度。

2、倭國軍隊基本被摧毀。白江口之戰規模看似不大,尤其是對唐王朝來說,相較於動輒十數萬、數十萬軍隊的大戰來說,此戰唐朝頂多也就算派出了一支偏師。而倭國方面卻是派出了本國超過80%的軍隊,結果仍然遭遇慘敗,且最終能夠逃回去的人也是寥寥無幾。可以說,此戰直接對日本的軍事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徹底擊破了日本的對外侵略野心。

日本向來崇拜強者,自白江口之戰以後,正是隨著與中原王朝的相互往來,更使得日本方面認識到與中原王朝之間的巨大差距,因而雖然中原王朝更替頻繁,但直到萬曆二十年(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近一千年的時間裡,日本始終生不出任何挑釁的念頭。

相關焦點

  • 白江口之戰讓日本臣服了九百多年嗎?為何?
    663年,唐高宗派軍援助新羅,與百濟、倭國聯軍大戰白江口,最終唐新聯軍取得了這次白江口之戰的勝利。
  • 白江口之戰讓日本臣服了九百年嗎?其實並沒有
    日本殘部敗撤回國,百濟王子扶餘豐亡命高麗,百濟復國活動徹底失敗。在唐朝看來,白江口之戰只是一場出乎意料的遭遇戰,戰後也沒有表現出乘勝追擊的意圖。但對於日本來說,此戰損失慘重,百濟的陸上部隊被迫放棄攻勢,協同水軍殘部狼狽撤回本國,復興百濟的計劃徹底破滅。不僅如此,日本從此陷入了長達數百年的對唐軍的恐懼。
  • 鐫刻在日本國名裡的記憶:年過六旬的大唐老將劉仁軌與白江口之戰
    白江口(白村江)之戰示意圖「第二,咱們船隻更多。唐軍那邊只有區區170條船,咱們這裡卻足足有1000艘,5艘拼1艘也能拼掉他們!」「第四,三年前的時候,你們百濟向我國天豐財重日足姬天皇求援的時候,曾經送上了一百多個唐軍的俘虜。而現今,我們對陣的唐軍也不是關內道的精銳,想來他們的戰鬥力也不過爾爾!咱們爭先進軍,他們肯定會望風而逃,劉仁軌之流一戰可擒也!」
  • 唐朝將領劉仁軌,如何以少勝多,大敗日本贏得白江口之戰
    唐朝時期,不管是繁盛時期還是衰落時期,都經歷過多場戰爭,而這白江口之戰就是其中的一場著名戰役。白江口之戰發生在唐高宗統治時期,是唐朝與新羅聯軍和倭寇百濟聯軍之間在白江口發生的一場水戰。公元663年,倭軍方面約三萬人,唐朝方面兩萬人在白江口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爭,雖不具備地利與人數優勢,但唐朝軍隊在將領的帶領下爆發了巨大的戰鬥力,將人數眾多的敵軍打敗,取得了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這場戰爭具有極其重要的國際影響,是中國和日本第一次作為實體國家的一次交戰,也是歷史記載中東北亞地區的第一次具有國際性質的戰役。
  • 白江口之戰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成為東亞封建體系確立的因素?
    引言:大唐高宗龍朔元年(公元661年)九月,唐將劉仁軌等在朝鮮半島白江口大敗倭軍,焚毀倭軍戰船四百餘艘,倭軍全軍覆沒,此後千年,不敢再踏足朝鮮半島,挑釁我國權威,這便是著名的白江口之戰,那麼,具體又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 劉仁軌——白江口之戰大敗日本、百濟聯軍——劉氏名人
    鎮守百濟期間,他因救援新羅,並在白江口之戰大敗倭國、百濟聯軍而名震天下。垂拱元年(685年),劉仁軌逝世,年八十四。冊贈開府儀同三司、并州大都督。唐中宗即位,加贈太尉。唐玄宗時,追諡「文獻」。天寶六載(747年),配享高宗廟廷。撰有《行年記》、《永徽留本司格後本》等,今已佚。
  • 白江口之戰——中日首次大規模海上交鋒
    經過白江口之戰,日本認識到與唐朝的差距並非「量」的堆積所能彌補,而是「質」的差距。中日兩國,一衣帶水,自古以來關係極其複雜。漢有賜印加封,唐有學道傳佛,明有萬曆之徵。近代以來,甲午,庚子,九一八,充斥國讎家恨,但又難以割捨。
  • 爆發於唐朝的中日第一次戰爭,為何直接讓日本臣服一千年?
    歷史上日本和中國進行過5次大規模的戰爭,其中我們最熟悉的可能就是中日甲午戰爭,那你知道中日第一次戰爭是哪一次嗎?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中日第一次大戰,唐朝時期發生的白江口之戰那是公元663年8月,這個時期。
  • 中日千年前的第一戰——白江口之戰
    日本齊明天皇,派遣軍隊4萬餘人,浩浩蕩蕩,乘著小漁船,分兩路進攻在百濟的唐軍和新羅。唐將劉仁軌麾下兵力七千人,力量懸殊!不過,對於劉仁軌來說,七千人足夠了,劉仁軌一開始便認識白江口的戰略地位,一旦被封鎖,周留城將很難防守、支援和補給。
  • 一代抗倭名將,白江口一戰,使日本千年未敢來犯!
    武德初年,河南道大使、管國公任瑰起草奏疏議論國事,劉仁軌看到那份草稿,替他修改了幾句話。663年八月,倭軍(四萬二千人,有戰船一千餘艘),唐軍(一萬三千人,戰船一百七十艘)在百濟白江口展開激烈海戰。雙方合戰。唐軍四戰皆捷,水陸連勝。雖然唐軍軍船在數量上佔絕對劣勢,但隋唐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還是非常高超,船壁高而堅,設計精良,日本的兵船與之相較,自然簡陋寒酸。當時,日本還未從中國偷師學藝,技術方面落後得很,兵將甲冑質量又不好,唐軍箭雨之下,倭兵倭將往往被射得透心涼。
  • 白江口之戰:中日史上首次交戰,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
    提起我國和日本的海戰,相信多數人想到的,還是1894年那恥辱的一戰——甲午中日戰爭。但是,其實早在唐朝的時候,我國的軍隊就已經與日本的軍隊進行過一場戰役;而且,在這場戰爭中,日本軍隊的人數是我軍的四倍之多,更何況,日本的軍隊常年在海上作戰,而我國的軍隊的大多數的主戰場是在陸地。
  • 唐朝,中日第一次交鋒,日本戰敗,其「媚強凌弱」心態表露無遺
    眾所周知,近代日本是個窮兵黷武、侵略成性的國家,也是一個「媚強凌弱」的國家(現在是獻媚美國)。事實上,日本歷史上既是如此。對日本這個島國,自秦漢以來一直都有記載,史籍多稱之為「倭國」。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倭國」,一開始對中國卻有傲慢的態度。史料記載「從隋朝到唐朝(618年—907年)初期,日本對華遣使多為政治目的,而且帶著一種驕傲態度,甚至是傲慢」,日本遞交的國書中甚至稱「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言辭甚是傲慢。但是,第一次中日戰爭,徹底粉碎了日本的這種無知和傲慢,這就是公元663年發生在朝鮮的白村江之戰。
  • 唐朝,中國與日本發生了第一場戰爭,戰後日本向中國學習了1000年
    唐徵高麗百濟之戰圖這時候,高句麗與百濟聯合,進攻新羅,攻城掠地,新羅緊急向唐王朝求援。於是,劉仁師、劉仁願以及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劉仁軌以及先前降附的百濟王子扶餘隆率水軍,從熊津江出發,水陸並進,直趨白江口,準備合軍直搗固周堅城。慘烈的白江口海戰開始了,劉仁軌水軍共計一百七十艘船,率先行至白江口。很快,倭國水軍千餘艘也綿延駛至。寬闊水面上,唐、倭兩路水軍對峙。
  • 白江口戰役:中日兩國史上第一次交鋒作戰,唐軍痛擊倭軍
    文/小熊貓歷史上中日之間發生過多次戰爭,中日之間的第一次交鋒作戰可以回溯到公元663年的白江口戰役。白江口戰役是發生在如今的朝鮮半島,唐軍聯合新羅抵抗百濟與倭寇的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此戰役對未來幾百年中日關係的和睦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 這場戰役,1個中國人打3個日本人,最終使得日本開始崛起
    從古至今,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日本總想在內陸找一片屬於自己的地方,並且他們的目標從來都沒有變過,那就是我們中國的土地。歷史上,中國和日本爆發過的大規模戰爭總共有五次:白江口之戰,元日戰爭、萬曆朝鮮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和抗日戰爭。而日本能發動這麼多次對中國的戰爭,與白江口之戰的關係密不可分!
  • 大唐僅一戰,為何日本千年不敢犯華夏?還是古人手段高明
    百濟的「遺老遺少」並不傻,即便唐軍主力撤離,就憑他們那點實力,要想復國,那無疑是「痴人說夢」。因此他們把復國的希望,押在與百濟隔海相望的倭國(就是日本舊稱)。
  • 中日歷史上第一次戰爭,結局日本900年不敢侵犯中國-白江口戰役
    我認為這就是因為白江口之戰,唐朝的軍隊將日本軍隊打得是丟盔棄甲。唐朝用這一戰的成果使得東北亞地區有了長達900多年的安寧,而日本在此戰之後大量的派遣使者來到唐朝學習唐朝的先進技術。唐軍一路攻城拔寨,很輕鬆地就攻克了百濟國都,百濟國王扶餘義慈帶著太子扶餘隆逃亡了北鄙。雖然扶餘義慈的二兒子自立為王,妄圖帶領都城軍隊抵抗大唐鐵騎的進攻,但終究胳膊擰不過大腿。百濟都城被破,百濟王室眾人皆淪落為唐朝的俘虜。
  • 中日史上第一場戰爭「白村江之戰」,唐朝軍隊為何能以少勝多?
    前言眾所周知,日本在華夏的歷史上長期以來是俯首稱臣的。自隋唐以來日本更是不斷派遣留學生踏入中原大地,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知識。是什麼讓日本規規矩矩的跟著中國混了久?那麼就不得不提中日史上第一場戰爭"白村江之戰"了。
  • 明朝打日本:跳梁者雖強必戮!清朝打日本:割地,賠銀2.3億兩
    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跟日本有過三次戰爭。戰爭的結果,是兩次大勝,一次慘敗。唐朝和明朝打日本,都取得了大勝。清朝打日本,輸得太慘了。隋唐初期,倭國想當東亞霸主,就在朝鮮半島搞事情。大唐支持新羅,倭國就支持百濟。倭國一而再,再而三,大唐發起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