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口之戰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成為東亞封建體系確立的因素?

2020-12-18 鮮花暢談歷史

引言:

大唐高宗龍朔元年(公元661年)九月,唐將劉仁軌等在朝鮮半島白江口大敗倭軍,焚毀倭軍戰船四百餘艘,倭軍全軍覆沒,此後千年,不敢再踏足朝鮮半島,挑釁我國權威,這便是著名的白江口之戰,那麼,具體又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一)破敵熊津口

大唐高宗顯慶五年(公元660年)三月,朝鮮半島的百濟、新羅、高麗三國又開始起了么蛾子,囂張的百濟軍隊在高麗的支持下,大舉進攻新羅,新羅軍隊抵擋不住,節節敗退,新羅王金春秋急忙向大哥唐高宗求救。

針對小弟挨欺負的事兒,唐高宗二話不說,立刻予以布置安排,三月十日,唐軍徵討軍團便是組建完成,效率快到了極致。

此次唐軍徵討軍團以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充任神丘道行軍大總管,以左驍衛將軍劉伯英、右武衛將軍馮世貴以及左衛將軍龐孝泰等為副將,共計發兵十萬,水路兩路並進,前往教訓百濟!

與此同時,唐高宗詔令新羅王金春秋率領新羅軍隊,與唐軍匯合,東西夾擊百濟,得到消息後,新羅王金春秋大喜過望,急忙派遣新羅世子金法敏、大將軍金庾信等,率軍五萬,前往與唐軍匯合。

同年八月,蘇定方決定,從成山海路,率先向百濟發起進攻,百濟王扶餘義慈得到消息後,也是決定與唐軍硬碰硬,立刻派軍在熊津口一帶布置防禦,企圖阻擊唐軍。

不過,在唐軍面前,百濟王扶餘義慈還真的是有一種迷之自信,因為,面對百濟在本土熊津口的精銳設防,唐軍才不在乎,管你什麼精銳,老子打的就是精銳。

因此,在蘇定方的指揮下,唐軍直接強行搶灘登陸,不僅成功,還殲滅了數千人的百濟軍隊,其餘百濟軍驚慌失措,四散潰逃!

此時,唐軍大部持續登錄,先頭部隊則是繼續朝著熊津城進攻,扶餘義慈驚慌失措,急忙召集全國的軍隊,企圖抵擋唐軍,可是悄悄此時,新羅軍隊殺到,與唐軍東西夾擊,百濟再度大敗,唐軍陣斬萬餘人!

扶餘義慈與太子扶餘隆慌忙逃竄,蘇定方一面派軍追擊,一面圍攻熊津城,最終,百濟投降,下屬三十七郡、二百多座城池、七十六萬戶全部歸屬大唐!

熊津口之戰,唐軍大獲全勝!此後,蘇定方率大軍返回大唐,留下劉仁軌接替病逝的熊津都督王文度鎮守當地,整個百濟再次納入大唐的統治,可是,僅僅半年的時間,變亂,再次發生在百濟。

(二)不自量力的小日本

就在唐軍主力回國的時候,原本就還沒有徹底安穩的百濟再一次動蕩了起來,大唐龍朔元年(公元661年)三月,扶餘義慈的弟弟扶餘福信趁機聯合一個叫做道琛的和尚,開始秘密聯絡作亂。

不久,他們在周留公開造反,由於唐軍平定百濟後,暫時舉措失當,百濟西部紛紛響應扶餘福信與道琛,留守唐軍一下子陷入被動局面,另一位唐將劉仁願更是被百濟叛軍包圍!

與此同時,扶餘福信與道琛更是派人前往聯絡日本,迎接回了之前百濟的王子扶餘豐,打算立其為新王,對抗唐軍,而日本人也是想要趁機將自己的勢力延伸入朝鮮半島,此時,號稱日本飛鳥時代的名將安曇比羅夫率軍護送扶餘豐回國。

此時,面對囂張跋扈的扶餘福信與道琛,以及百濟各地叛亂的情況,劉仁軌上書唐高宗,指出堅守在這裡的必要性與重要意義,最後唐高宗同意,下詔新羅王金春秋等立刻派兵援助劉仁願,而劉仁軌也是決定,先發制人!

恰巧這個時候,道琛等也是在熊津口的周圍設置兩道營寨攔截劉仁軌,卻不想被劉仁軌一舉攻破,斬首萬餘人!道琛等大敗,劉仁軌與劉仁願成功匯合!

而道琛與扶餘福信只得帶著扶餘豐退保任存城,雖然說此戰劉仁軌斬殺敵軍萬餘人,但是當時唐軍的不利局面並沒有被妥善解決,因為百濟各地叛亂,且新羅軍備道琛派人阻擋,不敢前進,所以局面一直僵持到了八月份。

就在此時,百濟內部再次動蕩,扶餘豐因不滿扶餘福信專權跋扈,殺掉了扶餘福信,而後尋求聯合日本人對抗唐軍,因為局面雖然有所僵持,可是他們卻絲毫攔不住劉仁軌與劉仁願的腳步。

九月,大唐援軍孫仁師部與劉仁軌、劉仁願匯合,唐軍軍威復振,此時,加上新羅王金春秋的部隊,唐朝與新羅聯軍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了一萬八千人,其中唐軍一萬三千人、新羅軍五千人,共有戰船一百七十餘艘!

因此,劉仁軌等商量決定,決定先行拿下道琛的老巢周留城,因此,大軍兵分兩路,劉仁願、孫仁師與新羅軍從陸路進攻周留。

而劉仁軌則是率領水軍從白江口進圍敵軍,而名動多國的白江口之戰就此發生!

(三)白江大捷 倭奴潰敗

正當劉仁軌率軍前往白江口的時候,突然在他的前方出現了四百餘艘餘艘戰船!而且,船上人影攢動,密密麻麻,後來才得知,當時船上的日軍足足有著四萬兩千人,更有百濟軍五千人,那既然遇上了,也沒什麼好說的,打吧!

按照史料的記載,這仗打的相當的輕鬆,並非筆者刻意誇大,實在是劉仁軌真的就是率一百七十餘艘戰船與鬼子硬碰硬,接連打了四次!

四戰下來,唐軍連戰連捷,結果是鬼子的四百餘艘戰船全部被焚毀,鬼子與百濟聯軍幾乎全軍覆沒!所謂的日本飛鳥時代名將安曇比羅夫也一起被唐軍送到了大海裡,唐軍大獲全勝!

而扶餘豐逃亡高麗,此後不知所蹤,在這之後,劉仁軌成功的肅清了所有百濟的殘存抵抗勢力,再一次穩定了整體局面!

白江口之戰的勝利,意義重大,重大在不單單是徹底掃清了百濟的反唐勢力,更重要的是一戰扼殺了日本插手東北亞事物的野心。

此戰日本主要海軍作戰力量幾乎全部損失,使得他們深刻認識到了自己與大唐的巨大優勢,此後的一千零三十年,日本再也不敢染指朝鮮半島在內的東北亞的事務!

所以,後世學者據此認為,白江口之戰,奠定了千年之內的東北亞等級體系或者說從屬關係,這並非是誇大,而是充分尊重當時事實的一個肯定認知。

相關焦點

  • 白江口之戰——中日首次大規模海上交鋒
    經過白江口之戰,日本認識到與唐朝的差距並非「量」的堆積所能彌補,而是「質」的差距。中日兩國,一衣帶水,自古以來關係極其複雜。漢有賜印加封,唐有學道傳佛,明有萬曆之徵。近代以來,甲午,庚子,九一八,充斥國讎家恨,但又難以割捨。
  • 白江口之戰讓日本臣服了九百年嗎?其實並沒有
    唐龍朔三年八月的白江口之戰,是中日歷史上的第一次正面交鋒。這一戰不僅改變了朝鮮半島的戰略態勢,對整個東亞格局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大約從公元前一世紀起,朝鮮半島上便陸續興起了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個國家。這三個國家自建立以來相互攻伐,混戰不斷。唐朝建立後,新羅與唐朝交好,百濟與高句麗一起倒向日本,與唐朝和新羅對抗。
  • 唐朝將領劉仁軌,如何以少勝多,大敗日本贏得白江口之戰
    唐朝時期,不管是繁盛時期還是衰落時期,都經歷過多場戰爭,而這白江口之戰就是其中的一場著名戰役。白江口之戰發生在唐高宗統治時期,是唐朝與新羅聯軍和倭寇百濟聯軍之間在白江口發生的一場水戰。要知道這一座城池四周全是江海,且地理位置極度優越,但卻沒想到唐朝軍隊連夜發生突襲,一舉攻破此城,從而切斷了新羅的糧食運輸之路。而在這個時候百濟內部發生了矛盾,百濟王子不能忍受叔叔的囂張跋扈,因此將其殺害使得其國力大大減弱。這對本來就無法與唐朝相對抗的百濟更是雪上加霜,無奈之下只好向日本方面請求援助。
  • 中國近代史之淺析西方條約體系與中國朝貢體系的鬥爭
    朝貢外交體系,是一種良性的外交結構或框架。當然,這種外交體系是指自公元前3世紀開始,直到19世紀末期,存在於東亞、東北亞、東南亞和中亞地區,以中國或中原王朝為主要核心的等級制網狀封建國際政治秩序的體系結構。
  • 白江口之戰:中日史上首次交戰,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
    但是,其實早在唐朝的時候,我國的軍隊就已經與日本的軍隊進行過一場戰役;而且,在這場戰爭中,日本軍隊的人數是我軍的四倍之多,更何況,日本的軍隊常年在海上作戰,而我國的軍隊的大多數的主戰場是在陸地。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唐軍幾乎是將日軍壓著打,日軍全軍覆沒,我軍十分輕鬆地便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這便是我國和日本在歷史上的首次交戰,也是軍事史上一場典型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白江口之戰!
  • 白江口之戰,唐軍以少勝多大敗倭國,日本就此臣服近千年
    白江口之戰,也成白村江之戰,是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8月唐朝、新羅聯軍和倭國、百濟聯軍在白江口發生的一次水戰。彼時,倭國(即日本)經歷乙巳之變和大化改新之後,國力蒸蒸日上,天智天皇一直致力於恢復倭國在朝鮮半島南部的支配地位,然而此戰使得倭國看清了雙方的差距,此後倭國開始積極向唐朝學習,就此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
  • 白江口之戰讓日本臣服了九百多年嗎?為何?
    663年,唐高宗派軍援助新羅,與百濟、倭國聯軍大戰白江口,最終唐新聯軍取得了這次白江口之戰的勝利。
  • 韓東育‖明清前東亞封貢體系的演變實態
    三代自明的「天下主義」要求「皇帝」與「天子」的職能必須合一;而古今一貫的「中華禮序」還為「郡縣制」與「冊封制」的璧合賦予了前近代東亞世界的最高價值。在這一前提下「幕府制」和「律令制」在東亞各國間的對接不過是實現封貢體系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它解釋了「一國史觀」下中國學界何以在「封建制」認識問題上會頻生語塞,以及朝鮮與日本介入體系時未必要拘泥於共同政治制度等真實原因。
  • 項羽之死和東亞大陸多國體系的終結
    ,今天我們來探究一個更具根源性質的問題:東亞大陸的大一統秦制帝國傳統是在什麼時候確立的?事實上,秦朝(前221年-前207年)二世而亡,其確立的帝國制度也迅速土崩瓦解。嬴政可以說是秦制帝國的創造者,卻並不是把秦制帝國寫進東亞大陸DNA中的人。讓大一統的帝國傳統得以在東亞大陸確立的,是統治二百餘年的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而楚國軍事貴族項羽之死,則可以被看作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 朝貢體系的東瀛鏡像:明王朝建立東亞秩序的努力與破產
    就東亞整體秩序而言,倭寇不僅構成了元末及明代中原政權與日本進行正常經貿交往的破壞因素,也成為朝鮮民眾至今難以平復的歷史痛點。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倭寇」的概念始於高句麗廣開土王碑中:「倭以辛卯年來渡海」和「倭寇潰敗」的文字記載。「倭」是我國古代對日本的稱謂;「寇」,匪也,「倭寇」即指來自「倭」國日本的盜匪。《漢書·地理志下》中寫「夫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
  • 白江口海戰:中日歷史上首次交鋒,大唐在東亞地區的一場實力秀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程中曾與一個國家有著數不盡的恩怨情仇,現在兩國之間已經形成了和平友好的外交關係,但是在民間百姓的心中,依然有著無法消滅的隔閡,這個國家就是日本。中國和日本一衣帶水,在很早之前就有了外交往來。中日歷史上第一次戰爭是白江口之戰,這場戰爭以大唐的勝利而告終,自此日本開始全面學習中國。
  • 鐫刻在日本國名裡的記憶:年過六旬的大唐老將劉仁軌與白江口之戰
    白江口(白村江)之戰示意圖「第二,咱們船隻更多。唐軍那邊只有區區170條船,咱們這裡卻足足有1000艘,5艘拼1艘也能拼掉他們!」咱們爭先進軍,他們肯定會望風而逃,劉仁軌之流一戰可擒也!」他們索性連天氣、風向都不顧,率領著鋪天蓋地的艦隊一擁而上,直撲在白江口列陣固守的唐軍。 就在潮水般的倭國、百濟聯軍戰船發起衝鋒之後,對面的唐軍戰船突然變陣,避開正面的敵軍鋒芒,自左右繞行包抄,猛攻側翼。須臾之間,聲勢浩大的倭軍就被包了餃子,迅速潰敗,無數士兵葬身大海!
  • 第一篇:中國特色的封建專制官僚體系
    因此,我們用現代的眼光去批判這種皇權專制的官僚體系對現實的負面影響的同時,也應該用歷史的眼光去學習其開明的、進步的和合理的因素,否則就走到抹殺中華幾千年文明的歷史虛無主義的邪路上去了。這裡本人需要強調的是,鑑於後者不是本文的主題,因此將不去展開論述。以下從三個方面來描述中國封建官僚政治形態的基本形態:第一、中國封建官僚政治形態的基本架構。
  • 官渡之戰到底發生了什麼?曹操為什麼獲勝了呢?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發生在曹操軍與袁紹軍之間的戰役,這場戰役意義非凡,是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經典案例。官渡之戰的經過建安五年,曹操軍與袁紹軍對峙於官渡,曹軍兵疲糧缺,袁軍的兵力遠勝於曹軍。曹操的謀士荀彧認為此時曹軍以弱敵強,退兵會被袁軍乘勝追擊,必須出奇制勝。曹操採納了荀彧的良策,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
  •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引以為傲的「朝貢體系」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朝貢體系是中國古代一種非常重要的體系制度。朝貢體系自大約公元前3世紀開始,直到公元19世紀末期才宣告結束,它長時間地廣泛存在於存在於東亞地區、東北亞地區、東南亞地區和中亞地區。朝貢體系是以中國中原統一王朝為主要核心的一種呈等級式網狀政治的秩序體系。
  • 啥叫封建?到底什麼意思?你真的了解嗎
    我們總說封建社會,但是我們真的了解封建的含義嗎?一說到封建,大家總會聯想到迷信呀、落後呀、封閉呀等等。而真正去考究封建的意思之後,你會發現結果或許和我們想的或者一直認為的有些不一樣。封建,詞語源自《詩·商頌·殷武》:"命於下國,封建厥福",意思是指封邦建國。具體怎麼回事呢?
  • 為什麼日本會發生甲午戰爭?
    看看當時的中國跟日本的話背後的原因要比這句話所揭示出來的內容豐富得多尤其是從日本學者的角度來說他能看到很多我們中國人忽視的事情但這些視角呢又能幫我們更好地去理解當時的日本社會啊究竟在發生什麼所以這就導致哪有選舉權的人都是富人這個規模的大概也就是幾十萬那麼按照現代政黨政治的邏輯呢佔議會多數的民主黨應該是可以改組內閣控制政府的但是日本當時畢竟還是一個封建國家嗎有很多的封建殘餘
  • 爭論與啟示:白江之戰是否顛覆了東亞歷史
    這是三年後爆發的白江之戰的國際大背景。白江之戰,日本緣何傾國之力?或者說,在百濟滅亡之後,倭國為什麼要盡心費力地幫助百濟殘餘勢力復興國祚?這兩個問題是理解白江之戰爆發的根本所在。《天智》開篇以「通向白村江之戰」為題,從日本朝廷角度立論,針對學界既往研究提出爭鳴:其一,白江之戰日本派遣兵力究竟是微不足道的軍力,還是舉國之兵?
  • 白江口戰役:中日兩國史上第一次交鋒作戰,唐軍痛擊倭軍
    文/小熊貓歷史上中日之間發生過多次戰爭,中日之間的第一次交鋒作戰可以回溯到公元663年的白江口戰役。白江口戰役是發生在如今的朝鮮半島,唐軍聯合新羅抵抗百濟與倭寇的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此戰役對未來幾百年中日關係的和睦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 為什麼美國能跳過封建制度,直接進入資本主義時代?
    而縱觀美國歷史,我們會驚訝地發現,美國建國之初還是一個蓄養黑奴的奴隸制國家,但很快便跳過了封建制度階段直接進入了資本主義時代。 這其中的原因非常值得探究。 或許有人會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時候,歐洲殖民者已經發展出了資本主義萌芽階段,跳過封建制度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