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實驗室兩名博五的學生,今天被導師勸退了,與其說是勸退,不如說是被開掉,臨走的時候朝我們揮了揮手,算是告別,沒有說一句話,心裡挺難受。
每年,都有一些博士因為無法完成學業或是其它原因而退學,或主動,或被動。曾經有一篇論文的數據顯示,常青藤學校的博士退學率超過10%。
博士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有人說,博士不能畢業,導師也有責任,有時候甚至有更大的責任,像文中開頭那兩名博士,讀了五年了,還不能畢業,導師能沒有責任嗎?
也要同行認為,有些博士無法畢業確實有導師的責任,但至少一半左右最終不能畢業的博士生主要是自己的責任,或者根本就不適合做科研,或者不努力,或者因為別的事情分心。
有同行為之惋惜:學術產業化的悲哀,導師只要能做出文章的打工仔,做不出文章就得捲鋪蓋走人,真的很現實。
不過不知道那兩位被勸退的博士是怎麼想的,耗了五年估計他們自己也倦了,煩了,也許他們自己無法下不定決心離開,導師讓他們走也許給他們下定了決心離開。換個環境重新開始,未必是壞事,只是博士肄業,想重新開始壓力很大,自己如何面對各方面的壓力?
02
如果只是一名博士被勸退,我們可以認為是這名博士本身不符合畢業條件,或者不適合讀博士,但讀到了博五,兩名博士同時被勸退,導師在這五年間又做了什麼?
學生畢不了業,導師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應該有相應的辦法制約導師,讓其在培養學生方面多花精力,兩個博士同時被勸退,不是偶然因素了,也不能只認為是學生個人的原因了。
在現在的培養體制裡,出了類似的事情,沒有任何規章可以約束老師,老師完全可以開人完事,博士的去留幾乎被導師所掌控,說你行就行,說你不行就不行。如果有相應的約束制度,事情一露苗頭的時候老師就會去關注這個學生,是多加指導還是勸退,那時候時間也不會太晚。
現在就是導師幾乎不受約束,對博士來說,導師幾乎可以決定了他們的未來,如果不適合讀博士,在複試環節就應該去做足夠的篩選,亦或是在剛開始就做勸退,而不是等到別人辛辛苦苦讀了五年,耗費了大好青春時光,才告訴人家:你不適合讀博。
對導師而言五年只是一個時間概念,可是對於這些被勸退的博士們而言,大好的青春時光就這樣被「荒廢」了。
03
當然,被勸退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科學家,術業有專攻,不是努力了就一定會成功。
退學的不一定是不強的學生,5年被勸退學的博士,我們校長實驗室有5個,個個現在都很好,能夠讀到博士,就不是吃乾飯的,有時只是運氣不好,一個項目沒做成導致延期甚至不能畢業。
但是人的一生,項目大大小小,博士生涯只是其中一個。那些退學的博士們,有不少也混得風生水起,並沒有因為被勸退或肄業而自甘墮落,只是在讀博這條路上,不適合或者運氣沒有那麼好而已。
我同事身邊有兩個博五的博士,至今一個才一篇接受,另一個一篇沒有,他們表示要堅持。儘管對他們的導師而言,從第8學期就不算導師工作量,不算實驗室面積,而且兩個學生也只做自己學位論文,導師仍然支持,研究生院不發錢,導師發。
退者,有退的勇氣和謀略,堅持,也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如果自己決心堅持,並且真的努力,相信絕大多數導師會無怨無悔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