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延期博士的苦惱:我的導師為何如此偏愛在職博士?

2020-12-14 學術資源大全

來源 | 考博圈

編輯 | 學術君

(作者根據自己師兄的經歷匯總而成,並得到當事人授權。)

我是一位延期博士。可能大多數延期博士的最大苦惱在於論文寫不出,發不出。但是我除了這個煩惱外,導師對師門中那些在職博士的偏愛,也是我,包括一些師弟師妹們的傷心之處。

師門來了幾位在職博士

我所學的專業是文史類較為冷門的專業。雖說不用像理工科博士那樣天天泡實驗室,但是也不能完全自學成才,與導師的日常交流十分重要。往往導師的一個方向的指引,或者一個題目的修改,就會使我在看書和寫論文中少走很多彎路。博一時,我們師門包括我在內一共6個學生。導師每周都會開例會,會上詳細地詢問我們最近看了哪些書,有沒有什麼想研究的方向。那一年的學習時光還是很愉快的,雖然科研壓力也大,但是心裡感覺不到絲毫辛苦。

但是,在博一快要結束,導師突然給我們幾個學生開了個會。會上導師的主要意思就是下學習會有2個在職博士進入師門學習,這兩個在職博士的基礎比較差,但是很聰明,希望我們大家一起在學習上多幫助一下他們。我們幾個學生自然連連點頭,沒覺得有啥不正常。在我博一結束的那個暑假,導師召集師門的所有人和那兩位在職博士一起吃了飯。飯桌上,導師為我們這幾個同學介紹了這兩位在職博士的情況,說是他們一個是某大型企業的高管,一個是本地小有成就的民營企業家,而且他們倆都是我們的校友。觥籌交錯間,我感覺自己的師門又壯大了。而這兩位師兄也頻頻嚮導師以及我們幾個學生敬酒,說得話很客氣,什麼以後就要向各位同學學習啦,咱們都是XX師門裡的戰友啦等等。當時的氛圍很不錯,我想:多了這兩位新的師兄,以後說不定在就業上還能幫我一把。但是後面的事,證明我想多了,也想錯了。

我們成了在職博士的「導師」

進入博二的學習階段,事情慢慢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幾個同學成為了這2位在職博士的「導師」。一開始,導師會給我布置一些「教學型」的任務,例如編寫書單,或者錄製一些課程。逐步地,我發現師門裡的其他學生包括剛入師門的學妹也接到了類似的任務。此外,我們幾個學生還會時不時地接到導師布置的其他任務,例如搜集一些資料,寫個文獻綜述甚至寫幾篇小論文。剛開始我們沒有怨言,認為這是隨著博士學習的深入,每個學生必須要經歷的階段。但是師門的同學在平時交流時,慢慢地大家就發現了不對勁的地方:一個師弟提出,他之前做的一份ppt,現在莫名其妙地被其中一位在職博士拿去參加會議用作學術成果展示了;師姐也抱怨自己辛辛苦苦寫的一篇小論文,不知怎麼地被導師拿去參加了一個學術會議,但是作者中卻多了那位在職博士。會議論文集中的論文與自己當初交給導師的論文一字不差,這明明是自己的成果,為什麼加進來與之不相干的人呢?

聽完大家的抱怨,我們這幾個學生分明已經成了那2位在職博士的「導師」呀!之後,一位大膽的師兄委婉地和導師提過這個問題,但是導師「顧左右而言他」,反而教育師兄眼界要高一點,目光長遠點,不要計較眼下的利益,搞得師兄不知道再說些什麼了。

噩夢般的橫向項目

如果只是幫別人寫寫書單,做做文獻綜述甚至偶爾寫篇小論文,倒也罷了。我沒想到的是整個博士學習階段,我們幾個學生會被橫向項目折騰得死去活來。我的一位師兄在快要畢業時,被導師強行延畢了一年,說是師兄手裡還有個項目沒結項,必須徹底結項後才能放其畢業。而這個項目,我也參與其中。等到終於結項,師兄好不容易畢業後,我長長鬆了一口氣。但是導師眼看著我也快要畢業了,立馬又拉來一個橫向項目讓我完成。

每當我和導師交流畢業論文的事項時,他總是說:「年輕人,既然選擇做學術,就不要著急。你這樣畢業早了也沒用,還是踏實下來完成手裡的項目」。幾次交流都無果而終。畢業的期限日益臨近,我下定決心,不管別的,我寫出畢業論文就好。經過了多少個日夜的奮鬥,15萬字的初稿終於完成。但是當我把論文發給導師時,導師不到幾秒鐘就回了我一封郵件:沒空看,以後再說!

可能導師真的忙,我自己安慰自己。但是沒幾天我就在微信朋友圈裡發現了導師去那2位在職博士的工作地點講座的照片。又過了幾天,我在導師的朋友圈又發現了他去某個初中講座的圖片,裡面自然還是有2位在職博士作陪。我很疑惑,為什麼導師有時間去那麼遠的地方給初中生講一些他們不太可能聽懂的學術問題,卻沒時間看我的畢業論文?後來在師姐的暗示下,我明白了要想畢業,還是得先把導師交代的項目完成。這個項目和我的研究方向沒有一點關係,但是沒辦法,我只好硬著頭皮做下去。果然,看到我在項目上的進展後,導師很高興,發了封郵件告訴我之前的論文他看了,寫得還可以。但是需要再修改一下才能滿足畢業的要求。然後導師又問了我對某某方面熟悉嗎,能不能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再寫出一篇3萬字的報告。

說實話,我現在已經筋疲力盡了。延期的壓力加上沒完沒了的項目騷擾,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我是繼續修改論文,還是先完成項目?但是完成了一個又來一個,而且據我所知這些項目都是那2個在職博士拉來的,導師帶著他們2個發了不少文章,卻沒空管理我們這些在校生,我實在不明白,我的導師為何如此偏愛在職博士呢?

延期的我,究竟該怎麼辦?

已經確定延期的我,陷入了長時間的糾結於抱怨中。無數次地我和父母打電話抱怨導師的殘忍,也和朋友講過千萬別賭博。剛剛確定延期時,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祥林嫂,牢騷滿腹。但是慢慢地我又開始接受這個事實。我知道抱怨是沒有用的,在導師擺明了偏愛在職博士的前提下,如何順利畢業才是當務之急。仔細想來,我之所以延期,出來導師方面的客觀原因外,還有幾點主觀因素是不可忽視的:

第一,導師圍繞在職博士轉,我卻圍繞導師轉。我犯的最大的一個錯誤就是沒有留出自己的「自留地」,盲目地將導師的安排的任務當成了博士學習的全部,忽視了自己見縫插針地學習。這幾年,每當我完成導師布置的任務後,總是有種長舒一口氣的感覺,認為自己終於可以先休息一下了,沒有探索出自己的研究興趣與特長。似乎離開導師的安排我就沒有了方向。這也是我延期的最大一個主觀因素。

第二,不會合理分配時間。現在想來,導師布置的很多任務,尤其是那些為在職博士撰寫調查報告或講座ppt的任務,完全可以投入有限的精力並達到相同的效果。這方面,我的師兄和師姐做的就比我強。換句話說,我在讀博期間時間的合理規劃上出了大問題。

第三,與導師的溝通不夠。雖然之前和導師溝通過畢業選題以及學習困境等問題,但是頻率和效果都極為有限。事實上,反思一下自己,我並沒有充分地將自己的苦難與內心真實想法匯報給導師,這樣就產生了一些誤解。

延期已成事實,抱怨無濟於事。接下來,我只能盡力而為,充分與導師溝通,希望導師能夠體量一個延期博士的苦衷,不要再將那些瑣碎之事分配給我。

本文來源:考博圈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源。

相關焦點

  • 五年博士被導師勸退背後:是博士的責任還是導師的責任?
    有人說,博士不能畢業,導師也有責任,有時候甚至有更大的責任,像文中開頭那兩名博士,讀了五年了,還不能畢業,導師能沒有責任嗎?也要同行認為,有些博士無法畢業確實有導師的責任,但至少一半左右最終不能畢業的博士生主要是自己的責任,或者根本就不適合做科研,或者不努力,或者因為別的事情分心。
  • 博士也能在職讀?哪些人適合報考在職博士呢?
    如今在職教育事業體系不斷的完善,也讓更多的人認識在職教育,對於沒有學歷的人員在社會上找工作越來越難,所以近幾年報考在職教育的人越來越多,而博士在我們的腦海中是多麼渴望的學歷,在一群人中也就有那麼一兩個博士,這也讓在職博士的熱潮不斷,而那些人適合報考在職博士呢?
  • F1傳奇——紅牛車手導師馬爾科博士
    目前紅牛車隊顧問赫爾穆特·馬爾科博士正在積極斡旋2020賽季F1的揭幕戰,目前來看2020賽季的揭幕戰極有可能在紅牛環賽道打響,而且揭幕戰之後還會連續辦一場。馬爾科博士在F1絕對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那麼馬爾科博士的博士到底是什麼博士,而他又有著怎樣的賽車經歷呢?
  • 考在職博士需要具備哪些報考條件?
    隨著國家教育部的不斷改革,我國對高等人才的培養要求也在不斷提升,為了提高我國博士人才的水平,現今博士學位的報考條件也越來越嚴苛。近兩年越來越多的在職人士為了更好地兼顧學習和工作,都選擇報考在職博士,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全面的介紹一下報考在職博士需要具備哪些報考條件,以供大家參考。
  • 關於法學在職博士問題一覽表
    碩博通老師已經開始上班了,今年社會科學院法學博士正常招生,很多法律口的學員基本都是研究生學歷,問我法學在職博士的一些問題,今天我匯總成表,給同樣有需求的學員們看看吧。問:法學博士畢業後可以從事什麼工作?
  • 還能考在職博士嗎?含金量高嗎?
    在職教育被國家承認,隨著人們需求的增加,報讀者也越來越多,許多人為了提升競爭力會想要報讀在職博士,那麼還能考在職博士嗎?含金量高嗎?在職博士還在招生,可以隨時報名在職博士是國家承認的教育方式,招生制度愈加嚴苛,所以招生院校會少一些,但質量更高,目前可以報名的院校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等,院校不同招生專業也不同,可以隨時報名。
  • 博士和導師的關係為何「惡劣」?在校學生揭秘:他們只會榨取我們
    事情先從一名即將畢業博士的親身經歷說起。樓主學工科的,讀博士,前幾年一直搞工程,給導師出了很多差,論文出的晚,去年才有一篇SCI,後面陸續搞了點湊數的EI和會議論文,達到了學校的標準,於是開始找工作。導師是個牛導,在外面叱吒風雲,談笑風生,卻不願意為學生用一點面子,樓主自認為一直很老實給她幹活,沒想到導師如此無情,已經做好了延期的準備。先說說當下博士生們的狀況。沒日沒夜地做實驗,成果很少是自己的,多數是導師的,而他們收穫的待遇少得可憐。
  • 如何規劃及踐行博士生涯:我的個人經驗
    下面我簡單按流程說說:一、前提-為什麼讀博大家讀博的原因歸納起來其實就那麼幾條,有偏重外在壓力,有偏重內在需求,而概括起來如果壓力主要來自於外部,讀博的三年的總體節奏似乎也會緊張、無序和凌亂,延期的風險大大提高,科研質量和博士論文質量也稀鬆平常。
  • 博士為何卡35歲?
    中國的博士畢業平均年齡33.17歲,平均攻讀博士學位所需要的時間為3.54年,平均畢業年齡為33.17歲。應屆畢業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在職)年齡可放寬到40周歲以下(1970年10月15日以後出生)。 博士是對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的稱呼,同樣也可用來稱呼已獲得博士學位的人員。
  • 【考試延期】 哈爾濱醫科大學研究生院2020年全國醫學博士外語統一...
    受新型冠狀病毒影響,全國大部分高校都下發關於延期開學等通知,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對高校正常開學和課堂教學造成的影響,近日教育部下發通知指出要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在線教學,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
  • 「學渣」博士們,請不要中傷那些在用心做科研的導師!
    博士生導師、教授,這一類象牙塔塔尖的精英,開始備受公眾質疑:他們權力何以這麼大?逼死自己的學生,師德何在?學術界導師壓榨學生現象真的如此嚴重嗎?他們不僅是學生學業上的導師,更是生活中的朋友。學生學業上遇到困難,無法畢業,他們會積極想辦法,幫學生度過難關。在他的手裡,很少有碩士和博士延期情況出現。用他的話說就是「早點畢業,早點掙錢報效爹娘」。這個導師,朋友畢業很多年後路過武漢都會去找老師喝兩杯,談談心,並且師門畢業的學生都是這樣,師門關係非常的融洽。並且,我相信這樣的導師也不是少數。
  • 博士生的7大苦惱問題:一位上海交大博士學姐的現身說法及建議
    完成學業或者順利畢業已經成為了每個博士生入學時的夢想,一般比較好的導師,不會故意在畢業時卡著學生,但是在校的幾年,學生還是要積極自主地去科研,去讀書,去實驗,去寫作,不斷地夯實自身的基礎,厚積薄發。 2 關於導師的問題 好的導師總是會優先引起申博生的注意,尤其是一些大牛,更輕鬆地招收到科研能力或者優勢比較突出的弟子,這樣就很容易形成良性循環,這是一種好的科研樣態。
  • 書法博士生導師與博士的存在,有什麼意義?網友:書法不需要博士
    藝術同樣如此,而在我國的藝術史當中,又可以單獨將繪畫史和書法史細化出來。無論是繪畫還是書法,在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其某項「首創」的存在,比如說當代書法有一項「首創」就必將載入書法史——書法博士生導師與書法博士的存在,都是書法史上的第一次。
  • 讀博士這麼難,拿什麼保持可愛?
    來源:考博圈 作者: 糖醋小排師姐今年博三,是我認識的985高校博士生中,非常開朗樂觀地一位。熟悉她的人,都形容她是一個很可愛的人,還有人給她起了個「勸人讀博第一名」的稱號。經常也會有遇到困難的、感到迷茫的難兄難弟找師姐傾訴,據說聊完總能發出「又是美好一天」的感慨。
  • 延期畢業的那種?博轉碩可行嗎?八年博士也很好?
    導師給予的幫助更多高校的導師每年可招的博士研究生通常為1-3個左右,博士名額可用於直博生,也可用於碩轉博,或考博的學生。博士生是實驗室的主力,導師時間和精力有限,當不能一一照顧到位時,優先考慮的是博士生或者較突出的碩士生。
  • 迷茫中的在讀博士:導師酒後扇我巴掌、發表6篇SCI依然迷茫未來
    但只有在讀博士才知道,他們或許是所有社會群體中最焦慮的人。前段時間,大連理工研三的一位男生,在實驗室用一根麻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年僅25歲。在遺書中,他寫道,「我的痛苦,你從未感同身受……」實驗數據出錯、延遲畢業、沒有SCI論文,到底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 沒有痛苦的博士求學經歷是不完整的?博士:糟老頭子壞得很
    一名高校博導,結合自己十幾年帶學生的經驗,做出了這樣的總結:沒有痛苦的博士求學經歷是不完整的,最終成不了科研人才。其為何這樣說?博士就一定要度過「痛苦」的求學經歷嗎?是不是博導為了讓學生為自己免費做科研而找的藉口?
  • 只有4成博士不延畢,其中有多少是「混子」?
    通過這份博文,你能感受到他內心的痛苦與煎熬,對自己實驗失敗的苦惱,進而對自我產生懷疑。讓人感嘆有時候一個人的崩潰就在一瞬間。而這種因為延期畢業導致的焦慮也不在少數。另外導師的另有安排也是學生無法按時畢業的原因之一。還記得小編有一次向一位博二的師兄討教問題,師兄眉飛色舞,唾沫橫飛,指點江山。但是問道師兄的畢業情況時。師兄瞬間眼神黯淡,眼中充滿了迷茫,幽幽地說到:「大概得博四,希望不要等到博五。」
  • 博士畢業那麼難,今天你又恐「畢」了嗎?
    得知原因後更是細思極恐,學長A導師拖著不放,學姐B未達標學院畢業論文要求。不由感慨,人生本已很難,博士為何難上加難? 最近由於南京大學博士跳樓事件,知乎上再一次出現了與「延畢」相關的話題,有網友指出:在別人眼裡,自己似乎挺優秀的,從小到大自己始終是「三好學生」、「乖乖女」、「別人家的孩子」,現如今卻每天活在延畢的恐懼中,怎樣才能解脫?
  • 別敦榮|如何培養高水平博士?——兼談高等教育學博士教育
    事實上,有時候也確實如此,這又進一步強化了他們的認知,這無疑是急功近利的,看上去涉獵較廣,容易出成果,實際上都是淺嘗輒止,缺少深厚的學術底蘊。念博士不只是為了求學問,更是為了做學問。到了博士階段如果還沒有一點學術自覺,缺乏學術理想和信念,這樣的博士除了能得到一些職業或名利上的回報,不可能體會到學問的甘甜,不可能有做學問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