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去世
胡若愚
美國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知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20日去世,享年90歲。
傅高義是數十年來研究當代中國和日本最具影響力的專家之一。他曾說:「我想更近距離地了解中國,也讓更多外國人了解更加真實的中國。」
2012年5月23日,傅高義在新加坡管理大學出席記者會。(新華社發,鄧智煒攝)
【「中國先生」】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在訃告中寫道,傅高義是「我們中心真正的擁護者,一名知識淵博的學者,一個非凡的朋友。我們將真誠地懷念他」。
傅高義1973年至1975年、1995年至1999年兩度擔任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他的密友、美日關係專家克裡斯蒂娜·戴維斯說,傅高義接受手術後病情突然惡化,20日上午在麻薩諸塞州一家醫院去世。
傅高義1930年出生在美國中西部俄亥俄州,1958年在哈佛獲得社會學博士學位,後前往日本學習日語、了解日本社會。《日本經濟新聞》說,1979年出版的《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一書,奠定傅高義作為知名日本學家地位。
在著名學者費正清鼓勵下,傅高義1961年至1964年苦讀中國歷史,從此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上世紀80年代,傅高義在廣東生活多年。2011年,他傾注心血創作的《鄧小平時代》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立即引起關注,並被視為西方客觀介紹改革開放以來當代中國的重要著作。
傅高義在哈佛校園有「中國先生」稱號,被視為美國少有的精通中日兩國事務的學者。他最近一部著作是《中國與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2019年出版,試圖在追溯歷史中尋找中日複雜關係的根源。
2015年9月2日,傅高義在位于波士頓家中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新華社記者祁星攝)
【呼籲「合作」】
「中國發展這麼快,我沒有想到,恐怕沒一個外國人能想得到。」2019年10月,傅高義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連說了幾個「沒想到」。
他回憶說,1973年首次訪華時,中國還是個貧窮落後的國家。「自80年代以來,每年我至少去中國一次,發現中國人生活得越來越好了。」2018年10月,他體驗了一下中國的高鐵,說「非常好」。
雖是耄耋之年,傅高義仍在堅持對中國的學術研究,牽掛著美中關係的變化。
2019年7月,由傅高義參與執筆,美國百名專家學者及政商界人士在《華盛頓郵報》網絡版發表一封致總統唐納·川普及國會議員的聯名公開信,題為「中國不是敵人」,表示敵視中國對美國無益,這種做法或將孤立美國。
「我們很多人依然認為,應當與中國和睦相處,並想方設法與中國合作,」傅高義告訴新華社記者,「試圖切斷中美之間聯繫的一些想法不切實際。」
傅高義最近一次參加與中國有關的活動,是12月初以視頻連線形式參加北京香山論壇專家研討會。他呼籲美中兩國了解彼此關切,尋找更好的方式合作。
2019年10月8日,傅高義在哈佛大學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新華社記者郭沛然攝)
【「萌萌」老頭】
新華社前駐紐約記者繆曉娟回憶,2019年5月,她在哈佛大學採訪一場活動,傅高義用地道的中文,同前來拜訪的中國朋友拉家常。她恍惚間覺得,那聲音來自中國校園裡一個萌萌的老頭兒。
幾個月後,繆曉娟寫了一封長長的郵件,聯繫採訪。傅高義後來回復,表示同意:「我需要做的事情太多,我的時間不夠用。但你好像能夠理解我為改善美中關系所作努力。」
傅高義的家緊鄰哈佛校園,一座兩層小樓,外牆呈淡黃色,門廊外鬱鬱蔥蔥。老人腿腳利落,上下兩層小樓完全沒問題。
新華社記者看到,接受採訪的房間內有不少東方風情的裝飾畫和擺件,水槽邊是中國日本常見的茶壺、茶杯和茶葉。壁爐上方的橫臺上擺滿傅高義與歷屆學生的合影。
傅高義身穿淺藍色襯衣和深色西裝,鏡頭前顯得精神矍鑠。時年89歲的他堅持用中文回答所有問題,細細碎碎,不太成文,但吐字清晰,邏輯順暢。
採訪約定半小時。時間一到,門鈴聲響起。老人還要給他的學生作指導。(完)(新華社專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