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有朋友討論過一個話題,有看日漫的朋友吐槽國漫的國語配音,「很尬」,但後來有聽說日本朋友其實也覺得日漫配音「很尬」的說法,究竟動漫裡的配音是不是「很尬」呢?我覺得啊,那些說動畫配音很尷尬的人,壓根是沒有聽過動畫裡「棒讀」的配音罷了。也就是說,只有不看動畫的人,才會覺得動畫裡的配音的尷尬。
什麼是「棒讀」?
「棒讀」啊,其實是日文裡傳來的,叫做「棒読み」,原先是指日本人閱讀古文的時候,用了音讀的手法念,後來衍生出讀文章的時候毫無感情的意思,也就是照本宣科地閱讀自己需要讀的內容的時候,當今主要是被用作吐槽配音演員缺乏配音技巧的時候的那種生硬、沒有感情的發音。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實力至上主義教室》裡的男主角「路哥」。他那種死樣怪氣的講話方式,就是所謂的「棒讀」,不過呢,也有人說路哥這個角色,就是故意這樣毫無生氣地進行棒讀,從而看出他是一個缺乏感情的,只把同學當做棋子的人。
女性角色典型,應該不得不提2008年骨頭社的紀念動畫《噬魂師》中,女主角瑪嘉的配音,瑪嘉的聲優小早川千明當時被吐槽「配音棒讀」,和熱血的風格不搭調……如今去回看《噬魂師》,的確會覺得感覺有這麼點奇怪;
而同樣是小早川千明的角色,
2011年的《花開伊呂波》中,小早川千明的角色鶴來民子就要顯得成熟得多;
棒讀的原因
在動畫配音中,棒讀的原因多發於「對感情的把握的不準確」,而不是配音真的沒有感情。
這樣聽起來很好像不太容易懂,但我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就好像,你在表白的時候,和你在發表一場重要的演講的時候,都是「充滿感情」的,但是他們的語氣、說話的語速,節奏,表現出的細微區別,最終會讓人一下子就區分出,什麼樣的「有感情」,是表白的「有感情」,什麼樣的「有感情」是在演講時候的有感情。
配音「棒讀」,很可能就是沒有掌握去表達動畫角色的感情和心境,而是用了現實世界說話的那種腔調重音的方式。也就是說,用演講的方式去表白了,這種違和感,我就認為它是「棒讀」
實拍作品的配音和動畫作品的配音
實拍電影的配音和動畫作品的配音區別很大。我過去的文章中提到過,電影和動畫的區別在哪?不在於畫面的表現形式,而是在於假定性的區別。動畫中,假定性和虛構性是滿值的……你不需要刻意去區分動畫裡的世界是現實還是虛構的,但電影,必須是強化了「虛構」的手段的,但即便如此,電影裡的演繹還是更加貼近現實的,哪怕是建立在虛構世界臺詞,也會比動畫感覺起來,更像現實的臺詞;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些改編自已經有動畫作品的實拍電影……他們的臺詞風格,可能完美還原原作,但是卻達不到漫畫一樣的效果,你多看幾部,肯定能獲得類似的觀感,無論怎麼去模仿動畫的臺詞說法,演員們的表述還是和動畫原作裡的感覺截然不同,因為現實世界的理解下,你就做不出動畫裡這麼中二的效果……所以藤原龍也再怎麼狂笑,也笑不出宮野真守的味道的……
而那些不習慣動畫配音的人,比如說主要看實拍電影的電影迷們,看動畫就會覺得,動畫的配音特別刻意;但是就日本動畫這將近60年來的歷史來說,至少電視動畫養成的配音風格,就是這樣比較刻意的配音,70年代末大紅大紫的一些機器人動畫也好,80年代的科幻類的作品也好,90年代乃至21世紀後出現的所謂「美少女動畫」都一樣,刻意的去表現二次元的風格,才是動畫「理應」有的形態,只有少數做成動畫電影的作品,會喜歡找非動畫聲優來配音,例如宮崎駿的動畫,可以說,對於宮崎駿來說,他的理念就是把動畫當做電影來做,自然也不會需要電視動畫的聲優來配音;
這種刻意感,就是日本電視動畫配音的獨到魅力,習慣了這種刻意感,你還真聽不慣那些影視演員演員、歌手來為動畫配音;
總結:
簡單說,實拍電影裡的配音和動畫裡的配音,風格上就是大相逕庭的。那些吐槽動畫配音也很刻意的朋友,應該感受一下不這麼刻意的配音在動畫裡的效果……至少在動漫迷的眼裡,會被吐槽成「棒讀」……而絕大多數動畫,都是假定性滿值的,大家不會懷疑動畫的「虛構性」,因此為了配合這種假定性滿值的作品,動畫的配音也需要擁有120%的感情,要超脫現實的去配音,才會滿足動畫創作者創造出的動漫的世界,當然,這種情況,並不適應於所有的作品,但至少絕大多數的動漫迷,都是認可這樣的配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