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動畫配音百年歷史,你來評判國漫配音到底好不好!
各位小夥伴大家好呀,聽小菌嗶嗶叨,生活樂逍遙!
導讀:衡量一部動畫是否優秀有很多的標準,其中最常見也最被觀眾們津津樂道的有這三條。
一:內容——劇情質量
二:畫面——製作質量
三:配音——音效質量
內容和畫面相關的文章和視頻相信大家都看過不少,前幾天我寫過一篇跟國漫配音相關的文章,大家都討論的挺熱烈的,今天就跟大家詳細的聊一聊動畫的配音。
配音對一部動畫意味著什麼?
配音是現如今動畫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時甚至可以說,一部動畫的成敗與配音的是否合適息息相關。
比如最近正在熱播的《大理寺日誌》王七的一口騷話瞬間就讓這個角色豐滿了很多,而製作粗糙到無以復加的《齊木楠雄的災難》,僅憑藉著主配角們個性鮮明的配音也能讓人捧腹大笑,這就是配音的魔力。
近幾年國產動畫配音發出的聲音越來越大,有時一部作品還沒開播,光看豪華的配音陣容就能讓人覺得,「穩了!」、「絕對火爆!」
出色的配音往往是一部成功的動畫的點睛之筆,而給動畫注入聽覺靈魂的是配音演員。
說起配音演員,你能想到的阿傑、邊江、山新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名字。
但在國產配音的整段歷史裡,他們卻是最年輕的一代,往上追溯他們的前輩,無論是國產動畫輝煌的黃金時代,還是低谷徘徊的黑暗時期,配音演員們始終活躍,伴隨著中國動畫一同成長,一直一直可以追溯到中國動畫萌芽最初的那十餘年。
中國動畫配音是如何萌芽起步的?
國產配音的歷史幾乎和中國動畫同樣久遠,他貫穿了中國動畫近百年的時光,就像一棵樹和一根藤,相持相依,直到今日。
而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這段中國動畫配音史,這近百年的滄桑。
雖然現代配音演員是基於電影和動畫而誕生的一門職業,但實際上配音要比電影和動畫誕生早得多。
你可以回想一下課本,「京中有善口技者」。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這裡描述得口技者是不是和我們熟悉得配音很像呢?
配音藝術得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兩千多年的傀儡戲,在我國民間藝術中有很多配音的影子,無論是皮影戲還是木偶戲,這些由不露臉得藝人來演唱、念白的藝術,都說明我國擁有配音藝術的天然土壤。
而現代配音則要從電影開始說起,自從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發明了電影,電影這一工業時代的娛樂形式便逐漸成為了人們娛樂的主流。
在電影早期,無論是開天闢地的火車進站和工廠機器運轉,還是卓別林和巴斯特基頓這樣笑星主演的電影都是沒有聲音的,啟發萬氏兄弟開始製作國產動畫的也是無聲的默片動畫。
這種情況直到20多年後,電影院開始使用音響設備才開始有所轉變。
1926年,《唐璜》擁有了第一段屬於電影的音頻,1928年米老鼠吹出了動畫界第一聲口哨。
電影和動畫從此進入了有聲時代,中國追趕的腳步並不慢。
上海最早擁有音響設備的電影院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的最後幾年,之後中國電影也邁入了有聲時代。
1931年,《歌女紅牡丹》成為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
中國電影如字面意義上開始擁有聲音,這個時期國外有聲動畫大量引進到上海。
萬氏兄弟在觀看國外的有聲動畫作品後,深感有聲影片才是未來的大趨勢,決定製作中國人自己的有聲動畫。
但是有聲動畫相關的技術被西方國家封鎖,萬氏兄弟只能從頭摸索。
話音同步,怎麼錄製音效,都是從零開始。
本來無聲動畫只需要每秒播放16格,為了使動作和聲音相匹配,有聲動畫使用的膠片格數增加到每秒24格,工作量和工作的複雜程度都增加了不少。
最終,萬氏兄弟還是將摸索出來的技術應用到了動畫製作中。
1935年,萬氏兄弟根據伊索寓言改編的動畫《駱駝獻舞》終於登上了大熒幕,成為中國動畫史上第一部有聲動畫。
你沒有覺得我是在講中國動畫史,而不是在講中國動畫配音史?
對,接下來才是重點!
將導演、編劇、原畫、動畫、攝影、特效、後期全部包攬於一身的萬氏兄弟,借著《駱駝獻舞》順勢成為了中國第一批動畫配音演員。
沒想到吧,這幫大佬第一次搞有聲動畫都是自己上陣配音的!
接下來1941年,《鐵扇公主》登上了大熒幕,在中國動畫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與之前草創時期相比,這部動畫擁有著龐大的製作團隊,配音演員也是明星雲集。
給鐵扇公主配音的白虹是當時著名的歌星影星,也是中國第一位歌后。
韓蘭根和殷秀岑兩人是合作多年的當紅笑星,在動畫裡他們負責的也是悟空八戒這對歡喜冤家。
為唐僧配音的姜明不僅在當時是大明星,對後來的香港影壇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總的來說,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也是中國第一部大牌明星加盟,配音陣容豪華的動畫電影。
隨著戰時的經濟崩潰和戰亂,動畫的製作陷入了僵局,中國動畫配音更是無從談起,直到戰爭結束。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動畫的主心骨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中國動畫的聲音則由上海電影譯製廠發出。
這個時期的配音演員除了動畫、電影外,更多的是負責譯製片的配音工作,充足的配音工作,讓配音藝術家們有更多機會去表演不同的人物,去體會他們的性格。
邱嶽峰老師,他是《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和太上老君,也是《哪吒鬧海》中的東海龍王,他還是《阿凡提》中的巴依老爺。
畢克,他是《大鬧天宮》中的東海龍王,也是《天書奇譚》中的袁公,還是《哪吒鬧海》中的李靖。
富潤生,他是《大鬧天宮》中的玉皇大帝,是《天書奇譚》中的太白金星,還是《哪吒鬧海》中的太乙真人。
譯製片廠的配音表演藝術家們用飽含情感的嗓音,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動的人物。
總有人說配音的都是怪物,實際上轉換多種聲線這對配音演員來說並非難事,但是把握好每個角色的感情,讓角色通過聲音在紙上活過來,卻是每一個配音演員終其一生在鑽研的事情。
這個時期的配音似乎沒有後來那種配音都是怪物的情景,但是老一代藝術家們對配音藝術的執著,對人物感情的把我都是一絲不苟的。
從《駱駝獻舞》誕生的1935年一直到1980年,這段時期的配音演員被我稱為中國第一代配音演員。
在接下來的市場大潮下,上美結束了她的絕對統治時代,引進動畫成為了中國觀眾新的文化消費重點。
動畫多樣性造就國動的第二個配音時代
1980——2000年的這段時間,國產配音的格局並未發生太大的變化,但是引進動畫的多樣化,讓中國動畫配音的版圖發生了不小的變動,從而孕育出了中國第二代配音演員。
1981年,廣東電視臺的宋文姝在一部名叫《藍精靈》的動畫裡為聰聰這個角色配音,她自己都沒想到這個形象能夠這樣深刻的影響一代人。
《藍精靈》的故事可能早就被70後80後淡忘,但是只要「在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個藍精靈」響起的時候,所有人都會會心一笑,這首歌就是如此的深入人心。
但是大家知道嗎?這首《藍精靈》的詞曲作者都是中國人,對,這首歌不是外文歌重新填詞,而是一首徹徹底底的中國歌。
作詞瞿琮和作曲鄭秋楓曾經合作過很多歌曲,最有名的就是《我愛你,中國》了,你永遠都不知道這些大佬們都幹過什麼。
廣東省能夠引進《藍精靈》,是因為當時的政策允許廣東福建兩省引進外國動畫,在政策的加持下廣東電視臺成為了一個引進動畫的重要陣地。
為了給這些動畫配音,廣東臺甚至專門成立了一個配音部門,最多的時候擁有一百多人的配音團隊。
同一時期,央視在引進外國動畫上也花費了不少功夫。
《米老鼠》動畫中的米老鼠和唐老鴨的聲音,就源自於90後都熟悉的董浩叔叔和李揚叔叔。
他們並不是專業的配音出身,但是聲音極具辨識度,到現在一提起唐老鴨,我還是能回想起那個破鑼嗓子。
央視引進的很多動畫作品,配音都是身兼主持人和配音演員的雙重身份,這也是央視動畫的一大特色。
因為央視主持人的知名度非常高,甚至於在網絡上鬧出過一次大烏龍。
很多人都以為《新世紀天鷹戰士》的主題曲是鞠萍姐姐唱的,雖然聲音很像,但鞠萍後來親自否認了這一點,因為《新世紀天鷹戰士》不是央視而是遼藝引進譯製的,這首歌自然應該是遼藝的藝術家來演唱,而非央視的鞠萍姐姐。
這個時期遼藝引進過一大批外國動畫,《一休》、《灌籃高手》、《獅子王》、《雪兒公主歷險記》、《七龍珠》、《寵物小精靈》等等數十部動畫,成了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這裡的遼藝是遼寧兒童藝術劇院的簡稱,1983年在譯製《聰明的一休》之前,遼藝並沒有譯製錄音的能力,之所以把譯製的任務交給他們來負責,其實是因為兒童藝術劇院的身份更加貼合兒童片的表演,而之前提到的上譯和廣東臺都比較適合引進電影的譯製。
說起來,這段時間還誕生出一個梗,「噢。我的老夥計,我要狠狠地踹你的屁股!」(翻譯腔)。
很多人認為譯製片翻譯腔很重是配音地問題,其實不然,翻譯腔的出現有很多原因。
因為翻譯的時候,一方面要講究信達雅,比如「fuck」,在譯製片中就會被翻譯成「該死」,免得太粗俗。另一方面,還要對口型,這造成了很大的麻煩,大家都有初中做英語翻譯題的經歷,很多在外語中七八個音的臺詞,翻譯成中文就只有四五個音,這時候就要加上很多奇怪的語法,或者故意用拖長音之類的方法來解決,這樣就造成了翻譯腔的問題。
進入新世紀,中國動畫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這個時期因為進口動畫受到限制,動畫的生產也更針對兒童觀眾,動畫配音也再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這時的動畫配音演員已經來到了第三代,他們更多的是使用童聲配音,而且相比之前配音演員更多的負責譯製電影電視劇配音的情況,他們的工作重心更多的放在了國產動畫的配音上面。
國產動畫激增,反而出現「國動配音垃圾」的窘境
2000——1010年國產動畫數量急劇膨脹,但動畫配音演員卻沒有增加多少。
你能想像,喜羊羊、小呆呆、菲菲公主、粗心超人、雪皇、天羽這麼多角色,都是祖麗晴老師一個人配的嗎?
這一代配音演員至今活躍在舞臺上,他們除了用自己精湛的演技來繼續飾演角色之外,還會時不時的讓人感嘆一下,配音的都是怪物!
從第三代開始,配音老師們更多的是以個人身份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而不是像前兩代那樣不同的單位擁有不同的風格,但也要注意,這段時間也是國產動畫「配音垃圾」這一名號產生的時期。
其實這沒有什麼意外的,我們早就知道世紀初在各種動畫政策的扶持下,國產動畫的數量驟增十幾倍,但是動畫製作人員的數量卻沒有跟上產業的飛速膨脹。
畢竟人才是需要時間來培養的,但是資本卻等不及,即使是人員不足也要趕著你儘快把動畫做出來。
隨之而來的就是大量劣質動畫的誕生,而用屁股想想都知道,為了節省成本,這些劣質動畫並不會使用專業的配音人員,基本上就是抓幾個業餘人員趕鴨子上架。
這段時間,配音演員的勞動被壓榨到最大化,出了薪酬被壓到最低,一整部動畫也只有區區幾個配音演員負責。
配音演員沒有時間鑽研劇本,只是長時間,高負荷的機械念稿,這樣生產出來的動畫,既沒有好的配音效果,配音演員也得不到學習和成長,配音質量自然每況愈下。
也難怪2000——2010年這十年間,知名的配音演員少之又少了,國產動畫「配音垃圾」是一個事實,但這是上一個時代的事實。
然而,事實不是定論,他是會發生改變的,很多有天賦的配音演員被上個時代耽擱了,但是時間不會辜負那些努力的人,他們終將在下一個時代綻放。
網絡新時代,資本和技術共同造就「國動配音中興」時代
2010至今,是中國動畫史的第四個時代——網絡動畫配音時代。
提到網絡動畫配音,那就不得不提一部無釐頭動畫——《搞笑漫畫日和》,它曾在國內網上引起過不小的轟動,但引起轟動的並不是它的日文原版,而是它的中文配音版。
搞笑漫畫日和中文版沿用了搞笑漫畫日和的畫面和套路,但是臺詞與劇情都重新進行過本土化設計和更改,這讓原本就很搞笑的內容在中國觀眾眼裡變得更為搞笑。
在那個「國產動畫垃圾」、「國產配音垃圾」的時代,《搞笑漫畫日和》中文版撕破了那層既定印象。
看過這部動畫的人都能清楚的認識到,是誰說國產配音就一定不如日本配音了?
之後的就都是些熟人了,北鬥企鵝的山新大王,就是那個憑一己之力玩壞了《羅小黑戰記》配音表的女人。
早在2005年,她就開始配音,但最初並沒有得到家人的支持,她瞞著家人偷偷的參加配音,直到有親戚在漫展發現了她,她的配音工作才「轉向地上」。
山新可能是第一個火出圈的配音演員,除了參與大量優秀動畫的配音積累了不少人氣,為洛天依獻聲也吸引了更多的粉絲,在這個基礎上也有很多人成為了山新的顏粉,這或許也為之後的配音演員的聲優化打開了一條路。
另一位我們熟悉的配音大佬姜廣濤薑絲兒是那種比較老又比較年輕的人,說他比較老,是因為他從九十年代就開始配音,說起來也是一位橫跨三代配音史的大佬,說他年輕是因為我們對他的了解往往開始於網絡時代的配音作品,而且這面相,90後的我管70後的他叫哥都行。
還有被人戲稱為國動半邊天的阿傑和邊江,相對於這兩位的實力來說,雖有誇大,但絕不誇張,他們比薑絲兒要小几歲,在00年代就開始配音工作,但他們也是在網絡時代才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兩人合作了很多優秀的動畫,《全職高手》、《魔道祖師》等作品都有他們的精彩表演,他們的聲音為魏無羨和藍忘機,葉秋和蘇沐秋的形象增色不少。
2010年開始,網絡動畫的發展讓配音演員的生態也進入了新的時代,出現了一大批新時期的配音演員,相比老牌的配音演員,他們和日本的「聲優」更相近。
日本動畫聲優比單純的配音演員,有更多的偶像屬性,不再僅僅是幕後的工作人員,他們有可能會開自己的演唱會,出寫真集,而配音演員很多的時候都只是影子,是為別人做嫁衣的職業。
在今天聲優漸漸地可以在一些時候走到臺前,展示自己地獨特魅力,越來越多地聲優被人們喜歡,而不再僅僅作為角色地一部分,配音工作室也和聲優相互成全蒸蒸日上,越來越多的動畫片尾,除了配音表,還有對配音工作室地特別鳴謝。
但是配音畢竟是配音,終究不是偶像,邊江在新京報地採訪時說了他地經歷。雖然學的是配音,但是本來的願望是表演,當初也失望過,但是他漸漸的發現,配音也是一種表演,他常常把自己代入到角色中,角色哭,他也哭,真哭。
他怕如果裝出來,觀眾總有一天會聽出來,覺得被騙了,一天哭上幾場,身體會吃不消,如果觀眾覺得有問題他會反覆聽,直到確定這裡是不是真的有問題,傾注感情,不斷努力,十幾年的職業生涯,從未改變。
結語:在這裡我說一句,國配現在整體還是不如日配,有好的配音演員,但無論比例還是絕對數量都沒日配多,差距是絕對有的,畢竟整體資本的傾斜度和行業的完善度距離人家還是有差距,但說垃圾就確實有些過分了,不管怎麼說,有進步就要鼓勵的,這樣才能更好!
感謝所有的配音演員用努力給我們帶來的快樂!
本文由菌菌動漫社原創,歡迎關注討論,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