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3 15: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近日,遼寧省婦聯為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創業創新等經濟社會發展中建功立業,特別是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救治一線、疫情防控一線,湧現出的先進典型授予遼寧省巾幗文明崗、遼寧省巾幗建功標兵榮譽稱號。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被授予遼寧省巾幗文明崗稱號。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成立於2002年,在學科帶頭人的帶領下,科室不斷發展壯大,目前是中華醫學會重症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單位,遼寧省醫學會重症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單位,遼寧省重症護理專業主任委員單位。2010年被授予首批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單位。2016、2017連續兩年復旦大學中國重症醫學專業聲譽排行中名列全國第五、東北地區第一,是東北地區領先的疑難重症患者診治中心。科室同時承擔遼寧省重症醫學質控中心及遼寧省重症與災害醫學中心的工作,曾獲得遼寧省青年文明號,遼寧好人最美醫師團隊,遼瀋晚報「最美護士團隊」,中國醫科大學三八紅旗集體,中國醫科大學五四青年獎章(集體)等榮譽稱號。
砥礪前行終不悔,不負韶華走梯航十八年來,科室不斷發展,梯隊建設日趨完善,現有重症醫學專職醫護人員120名,團隊中女性比例佔87%。醫生團隊28人,均為碩士以上學歷並獲中華醫學會重症醫學專科資質。護理團隊92人,大專以上學歷佔比99%,其中獲重症專科護士資格34人、國際造口師、造口傷口專科護士各1人、PICC 及超聲引導下的PICC置管穿刺術資質證書3人、重症超聲規範化培訓項目合格證書5人。
科室目前設立四個病區(內科病區、外科病區、渾南病區、移植病區),開放標準重症監護床位42張。擁有國際國內領先的多種生命支持設備如ECMO、IABP、多種機械通氣、血液淨化設備及心臟超聲等。能夠對各種急危重症患者進行血流動力學監測以及呼吸、心臟、肝臟、腎臟等多器官支持、營養免疫調理、重症感染防治等診治手段,保證重症患者得到及時而有效的救治,恢復健康並重返工作崗位,創造極大的社會效益。
厲兵秣馬巾幗戰,臨危受命赴國殤近年來,科室積極承擔對口幫扶任務,付諸大量工作。並在多次災害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緊急救援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科室現有2名護士擔任國家緊急救援隊隊員。2019年1月,章志丹副主任光榮地加入中國醫科大學幫扶延安市人民醫院的專家組。在延安執行幫扶工作的三個月期間,克服重重困難,幫助延安醫院重症醫學科完善病房建設,規範理論實踐,多次指導危重患者的搶救治療,得到了院領導及同事的高度讚賞以及患者和家屬的一致好評。護士長倪冬姝在「甲流」期間,臨危受命,負責管理臨時組建的「甲流」病房,直至疫情結束。周丹護士長工作20年來,工作勤懇、成績斐然,多次獲得院、校、市、省各級榮譽。同時擔任中國醫科大學幫扶延安市人民醫院的專家組成成員,在延安工作期間,被授予延安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名譽護士長。她在延安工作的先進事跡被發表在延安衛生局主辦的《延安衛生》雜誌上,題目為《用愛守護生命的港灣》。
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疫情肆虐,中國醫大一院重症醫學科巾幗團隊奮勇向前、勇挑重擔。章志丹副主任和周丹護士長第一時間帶領救治小組進駐遼寧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中心瀋陽中心(傳染病院),負責該中心8名重症患者(1例危重症)的救治工作。目前8名患者已全部治癒出院。倪冬姝護士長積極統籌護理人員及醫療物資,保證前線及後方工作的順利運轉。同時與朱然副教授共同帶領遼寧省新冠肺炎ECMO應急小組,在完成瀋陽中心一例危重症患者的ECMO治療後,馳援朝陽救治中心為一例危重症患者再次展開ECMO支持治療並守護在患者身邊。李旭教授帶領新冠肺炎機動小組,多次趕往省內各集中救治中心參加重症患者救治工作。梁英健醫生與林曉輝護士長共同堅守中國醫大一院本部,在醫護人員嚴重缺乏的情況下,保證了抗疫期間科室的醫療工作質量。疫情期間,及時為一例重症心肌炎患者實施了VA-ECMO+CRRT治療,為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患者進行VV-ECMO治療,兩例患者的救治都獲得了成功。科室目前已有三十餘名女性醫護人員奮戰在抗疫的最前線,她們迎難而上、並肩奮鬥,守衛家鄉,戍衛祖國!
進駐遼寧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中心瀋陽中心開展救治工作
堅守本部,保證科室醫療工作質量
欲窮千裡需望眼,長風破浪心毅昂「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成績只代表過去,未來的路還很漫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始終是中國醫大一院重症醫學科全體醫護人員的共同目標。科室堅定不移地抓好隊伍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加強職工政治業務學習,繼續增強服務意識,提高管理水平,加強團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打造一個團結、務實、和諧、向上的團隊。堅持秉承「團結、進取、求實、奉獻」的宗旨,發揮科室專業優勢,全力保證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讓更多的重症患者得到及時、有效、規範的救治,提高生命質量並重返社會,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繼續加強新技術發展,推進信息化建設,搶佔智能重症的制高點。加強學科建設,人才梯隊建設,通過人才培養、新技術開展、重症智能醫療信息化建設等一系列措施提高臨床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
科室也將夯實科研基礎,繼續加強成果建設。致力於重症患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深入、系統探討膿毒症凝血功能及微循環障礙及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病理生理機制,完善普通肝素治療膿毒症DIC的全國多中心研究,以及重症患者急性期宿主反應、慢性期(PICS)相關多中心臨床研究。科室鼓勵青年教師參與國家、省、市科研課題的申報,提供青年教師與其他兄弟院校的學術交流,舉辦學術沙龍等一系列活動,提高重症醫學科的科研水平。在教學方面,科室重視研究生臨床及科研能力的培養,立足於臨床,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鼓勵學生加強實踐,青年教師更是身體力行,加強與學生交流,指導學生的臨床實踐。
重症醫學科,一個既特殊又普通的科室、一個繁忙又肩負重任的科室。在平凡的崗位上,巾幗姐妹們用「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服務每一位重患,對待每一顆心靈。精誠妙手心尤在,只願家國盛安康。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