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世,是一輩子的學問。
「為人」即做人,「處世」即接觸和處理外界各種各樣事物的方式。歸結起來,「為人處世」是一個人生活在世上,對待事情以及事務的處理方式與方法。
很多人認為,為人處世是成年人的事,因為成年人的世界是複雜的,是難以叵測的,如果不懂為人處世的智慧,必定會在職場上受挫、生活上受傷。而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沒有人情世故要面對、要處理,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會將更多精力傾注於孩子的學習,忽視了對他們為人處世方面的教育。
但其實,一個人看待世界的眼光和處理問題的方式,並不是在成年之後オ形成,並且發揮作用,而是在很小的時候就埋下了種子,並且伴隨著成長不斷生根發芽,真正到了成年之後,就基本定型了。
孩子終究會長大,父母終究要放手
前幾天,同事小楊在電話裡對公公破口大罵,一下子成為了公司當天的熱議話題。
小楊的女兒依依今年9歲,由於平時工作很忙,所以公公婆婆特地從外地趕來,每天為她接送孩子上下學,中午、晚上給孩子做飯。
這一天,依依中午吃完飯拿著一本書,站在窗戶跟前,背著光看書。爺爺看到了,趕忙上去制止,讓她坐在書桌上,打開檯燈看。
可是,依依偏不聽,就要站在窗戶跟前背著光看書。爺爺氣急之下,隨口說了幾句非常難聽的罵人話。
依依聽到這些話,生氣地給媽媽打電話告狀,一邊哭,一邊講事情的經過,還一個勁兒說爺爺罵她的那些難聽話。
小楊聽後,瞬間火冒三丈,開始不停地質問公公為什麼要罵那麼難聽。說著說著,兩個人在電話裡大吵,小楊也忍不住用難聽話回罵。
很多同事知道這件事後,紛紛勸小楊不要置氣,公公這麼做也是為了孩子好,說的那些難聽話,也不是有意的,而是本身說話的習慣就是這樣。
另外,這件事是爺孫倆的事情,孩子對爺爺說話不滿,可以讓孩子自己跟爺爺溝通。但作為兒媳插手,和公公大吵,事情的性質就變成了「不尊重長輩」。
可是,大家的勸說小楊一句也聽不進去,她始終認為公公做的不對,不應該對一個小女孩說出那麼難聽的髒話,既不道歉,也給對方臺階下。
最後,公公婆婆氣得回了老家,小楊只能自己照顧孩子。
任何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欺負、受傷害,任何父母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但孩子在外受了委屈,或者遇到長輩的教育方式不對,第一時間站出來為孩子「出氣」,看似是對孩子的保護,實則是在教會他如何逃避問題、推卸責任。
孩子終究會長大,終究要獨立面對這個世界,在未來他們所面對的矛盾和問題,不會只在學校和家庭之中,而父母並不是無所不能的「超人」,不能一輩子在孩子身邊扮演「保護神」的角色。與其讓孩子在未來的傷痛中變得堅強和獨立,不如從小就教會他們如何獨自面對這個世界,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和教育。
孩子的訴求必須自己去爭取,父母永遠只做旁觀的鼓勵者
馬伊琍在一次訪談節目中,講到自己的女兒愛馬,在和幼兒園的小朋友一起玩過家家的遊戲,有一個小朋友每次都當媽媽,讓愛馬每次都當寶寶,但愛馬也想當媽媽。
愛馬給媽媽說了自己的煩惱,而馬伊琍卻告訴她:你可以和那個小朋友約定,讓你下次當媽媽,要讓她知道這樣才是公平的。但愛馬卻說「我不敢」。
此時,馬伊琍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因為長期對孩子嚴格教育,讓她已經形成了服從的習慣,不敢拒絕任何人,也不敢和別人溝通協商問題。最後,馬伊琍花了足足兩個月時間,幫愛馬鼓起勇氣對小夥伴說「我不願意」。
在成人看來,孩子的頭腦很簡單,世界很單純,但實際上,孩子的世界也有人情世故,也需要溝通與協商。只有教會孩子如何處理人情世故,能讓孩子的人格更為健全,在未來才更有勇氣獨立面對挑戰。
朋友阿敏是一家幼兒園的園長,上個月,表姐託我給阿敏說說,能不能讓她兒子在幼兒園午飯時間,給其他小朋友發一次碗。
因為幼兒園每天中午吃飯前,老師都會安排兩名小朋友發碗,而表姐的兒子在班上是年紀最小的,學東西、做事情多少都要比別人慢一些,所以老師從來沒有讓他發過碗,而他也從來沒有給老師說過自己想發碗。
最近幾天,表姐的兒子每天一回家就開始鬧,哭著喊著要發碗。表姐沒辦法,就想託我給園長阿敏說說,給兒子開個後門。
於是,我打電話給朋友阿敏,說了表姐的請求,但阿敏當場拒絕了我,並勸我給表姐好好說說,如果孩子真的想要發碗,要鼓勵孩子自己跟老師說,而不是通過父母的人情來達到目的。
如果阿敏作為園長,要求老師安排孩子發碗,這會很容易給老師帶來壓力,並且產生「官大壓人」的不適感,當老師一旦產生這種不好的感受時,可能就會對孩子有偏見,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和成長。
聽完阿敏的分析,我覺得有道理。作為成年人,在職場上我們都非常反感「新官上任三把火」「官大一級壓死人」,而老師同樣是職場人,自然也不會喜歡家長通過關係和職權來指揮他們的工作。
不同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塑造了不同的人格。有些孩子在面對機會時,會主動爭取,在面對不滿時,會表達心聲,而有些孩子則不會。作為父母,不應該過多插手孩子的事情,而是要作為一個旁觀者,給出建議並鼓勵他們自己解決。只有這樣,在他們長大後,才不會因為不懂人情世故而被冷落,不懂為人處世而吃大虧。
成人世界裡為人處世的智慧,源自從小建立起的基因
在《新生日記2》的節目中,應採兒和陳小春的大兒子 Jasper興致勃勃地要給弟弟拍攝「閃電俠」電影,但因為媽媽沒有買到合適的衣服而生氣,並且偷偷刪掉了攝影機裡之前導演組已經拍攝好的所有素材。
但是 Jasper並不任性,很快就意識到自己做得不對,主動給媽媽道歉。
在房間裡反省了半天之後,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嚴重性,先是使用對講機和導演組說「對不起」,後是走到每個機位前,對所有鏡頭背後的攝影人員逐一道歉。
一個7歲的孩子能做出這樣的舉動,讓很多網友不可思議,但這背後的功勞歸於應採兒。
在接受採訪時,應採兒分析了兒子之所以刪除視頻,是因為他對沒有買到閃電俠衣服感到很失望,但作為媽媽,她更希望讓兒子明白,不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是完全錯誤的做法。
應採兒的育兒方式,讓 Jasper在很小的年紀就懂得責任擔當,懂得明辨是非。所以,即便 Jasper將來長大了,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但這種勇於擔當的基因卻不會消失。
我們當下為人處世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並不源自於在社會上摸爬滾打的積累,而是從小父母對我們的教育和影響。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明辨是非的人,那麼就要從小幫助他建立這樣基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養成良好的思維、行為習慣。
結束語
兒歌裡唱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對於孩子而言,「自己的事情」絕不只是吃飯、穿衣、整理玩具,還應該包括獨立面對各種困難、溝通與協商解決自己的問題。
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並不是在成年之後才形成,而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漸成形。所以,不要等到孩子長大了,再去教會他如何為人處世,那時或許真的已經為時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