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等到孩子長大了,再教會TA如何為人處世

2020-12-18 一語隨行

為人處世,是一輩子的學問。

「為人」即做人,「處世」即接觸和處理外界各種各樣事物的方式。歸結起來,「為人處世」是一個人生活在世上,對待事情以及事務的處理方式與方法。

很多人認為,為人處世是成年人的事,因為成年人的世界是複雜的,是難以叵測的,如果不懂為人處世的智慧,必定會在職場上受挫、生活上受傷。而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沒有人情世故要面對、要處理,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會將更多精力傾注於孩子的學習,忽視了對他們為人處世方面的教育。

但其實,一個人看待世界的眼光和處理問題的方式,並不是在成年之後オ形成,並且發揮作用,而是在很小的時候就埋下了種子,並且伴隨著成長不斷生根發芽,真正到了成年之後,就基本定型了。

孩子終究會長大,父母終究要放手

前幾天,同事小楊在電話裡對公公破口大罵,一下子成為了公司當天的熱議話題。

小楊的女兒依依今年9歲,由於平時工作很忙,所以公公婆婆特地從外地趕來,每天為她接送孩子上下學,中午、晚上給孩子做飯。

這一天,依依中午吃完飯拿著一本書,站在窗戶跟前,背著光看書。爺爺看到了,趕忙上去制止,讓她坐在書桌上,打開檯燈看。

可是,依依偏不聽,就要站在窗戶跟前背著光看書。爺爺氣急之下,隨口說了幾句非常難聽的罵人話。

依依聽到這些話,生氣地給媽媽打電話告狀,一邊哭,一邊講事情的經過,還一個勁兒說爺爺罵她的那些難聽話。

小楊聽後,瞬間火冒三丈,開始不停地質問公公為什麼要罵那麼難聽。說著說著,兩個人在電話裡大吵,小楊也忍不住用難聽話回罵。

很多同事知道這件事後,紛紛勸小楊不要置氣,公公這麼做也是為了孩子好,說的那些難聽話,也不是有意的,而是本身說話的習慣就是這樣。

另外,這件事是爺孫倆的事情,孩子對爺爺說話不滿,可以讓孩子自己跟爺爺溝通。但作為兒媳插手,和公公大吵,事情的性質就變成了「不尊重長輩」。

可是,大家的勸說小楊一句也聽不進去,她始終認為公公做的不對,不應該對一個小女孩說出那麼難聽的髒話,既不道歉,也給對方臺階下。

最後,公公婆婆氣得回了老家,小楊只能自己照顧孩子。

任何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欺負、受傷害,任何父母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但孩子在外受了委屈,或者遇到長輩的教育方式不對,第一時間站出來為孩子「出氣」,看似是對孩子的保護,實則是在教會他如何逃避問題、推卸責任。

孩子終究會長大,終究要獨立面對這個世界,在未來他們所面對的矛盾和問題,不會只在學校和家庭之中,而父母並不是無所不能的「超人」,不能一輩子在孩子身邊扮演「保護神」的角色。與其讓孩子在未來的傷痛中變得堅強和獨立,不如從小就教會他們如何獨自面對這個世界,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和教育。

孩子的訴求必須自己去爭取,父母永遠只做旁觀的鼓勵者

馬伊琍在一次訪談節目中,講到自己的女兒愛馬,在和幼兒園的小朋友一起玩過家家的遊戲,有一個小朋友每次都當媽媽,讓愛馬每次都當寶寶,但愛馬也想當媽媽。

愛馬給媽媽說了自己的煩惱,而馬伊琍卻告訴她:你可以和那個小朋友約定,讓你下次當媽媽,要讓她知道這樣才是公平的。但愛馬卻說「我不敢」。

此時,馬伊琍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因為長期對孩子嚴格教育,讓她已經形成了服從的習慣,不敢拒絕任何人,也不敢和別人溝通協商問題。最後,馬伊琍花了足足兩個月時間,幫愛馬鼓起勇氣對小夥伴說「我不願意」。

在成人看來,孩子的頭腦很簡單,世界很單純,但實際上,孩子的世界也有人情世故,也需要溝通與協商。只有教會孩子如何處理人情世故,能讓孩子的人格更為健全,在未來才更有勇氣獨立面對挑戰。

朋友阿敏是一家幼兒園的園長,上個月,表姐託我給阿敏說說,能不能讓她兒子在幼兒園午飯時間,給其他小朋友發一次碗。

因為幼兒園每天中午吃飯前,老師都會安排兩名小朋友發碗,而表姐的兒子在班上是年紀最小的,學東西、做事情多少都要比別人慢一些,所以老師從來沒有讓他發過碗,而他也從來沒有給老師說過自己想發碗。

最近幾天,表姐的兒子每天一回家就開始鬧,哭著喊著要發碗。表姐沒辦法,就想託我給園長阿敏說說,給兒子開個後門。

於是,我打電話給朋友阿敏,說了表姐的請求,但阿敏當場拒絕了我,並勸我給表姐好好說說,如果孩子真的想要發碗,要鼓勵孩子自己跟老師說,而不是通過父母的人情來達到目的。

如果阿敏作為園長,要求老師安排孩子發碗,這會很容易給老師帶來壓力,並且產生「官大壓人」的不適感,當老師一旦產生這種不好的感受時,可能就會對孩子有偏見,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和成長。

聽完阿敏的分析,我覺得有道理。作為成年人,在職場上我們都非常反感「新官上任三把火」「官大一級壓死人」,而老師同樣是職場人,自然也不會喜歡家長通過關係和職權來指揮他們的工作。

不同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塑造了不同的人格。有些孩子在面對機會時,會主動爭取,在面對不滿時,會表達心聲,而有些孩子則不會。作為父母,不應該過多插手孩子的事情,而是要作為一個旁觀者,給出建議並鼓勵他們自己解決。只有這樣,在他們長大後,才不會因為不懂人情世故而被冷落,不懂為人處世而吃大虧。

成人世界裡為人處世的智慧,源自從小建立起的基因

在《新生日記2》的節目中,應採兒和陳小春的大兒子 Jasper興致勃勃地要給弟弟拍攝「閃電俠」電影,但因為媽媽沒有買到合適的衣服而生氣,並且偷偷刪掉了攝影機裡之前導演組已經拍攝好的所有素材。

但是 Jasper並不任性,很快就意識到自己做得不對,主動給媽媽道歉。

在房間裡反省了半天之後,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嚴重性,先是使用對講機和導演組說「對不起」,後是走到每個機位前,對所有鏡頭背後的攝影人員逐一道歉。

一個7歲的孩子能做出這樣的舉動,讓很多網友不可思議,但這背後的功勞歸於應採兒。

在接受採訪時,應採兒分析了兒子之所以刪除視頻,是因為他對沒有買到閃電俠衣服感到很失望,但作為媽媽,她更希望讓兒子明白,不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是完全錯誤的做法。

應採兒的育兒方式,讓 Jasper在很小的年紀就懂得責任擔當,懂得明辨是非。所以,即便 Jasper將來長大了,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但這種勇於擔當的基因卻不會消失。

我們當下為人處世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並不源自於在社會上摸爬滾打的積累,而是從小父母對我們的教育和影響。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明辨是非的人,那麼就要從小幫助他建立這樣基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養成良好的思維、行為習慣。

結束語

兒歌裡唱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對於孩子而言,「自己的事情」絕不只是吃飯、穿衣、整理玩具,還應該包括獨立面對各種困難、溝通與協商解決自己的問題。

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並不是在成年之後才形成,而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漸成形。所以,不要等到孩子長大了,再去教會他如何為人處世,那時或許真的已經為時太晚。

相關焦點

  • 為人處世,是一輩子的學問,但不要做一個太純粹的人
    為人處世是一輩子的學問,但是一定要記住,不要做一個太純粹的人,學會為人處世,可以再讓你和他人在相處交往的時候能夠更懂得說什麼樣的話,學會了為人處事,也能夠讓你在和他人交往的時候,更加知道如何去分辨一個人的好與壞,人與人之間相處就是非常敏感的,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在相處時,給出的反應也是不一樣的
  • 老實人不懂怎麼為人處世,4句處世良言,讓你左右逢源,無往不利
    鬼谷子留下4句處世良言,讓你左右逢源,無往不利!4,知之始己,而後知人為人處事所有的前提是要了解自己幾斤幾兩,唯有了解了自己才可以更加好地了解他人。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才可以合理有效的避開和利用,了解清楚自己之後才可以在共處中更加好的避免掉性格上的缺失。
  • 育兒教育|自己再苦,也不能給孩子負能量教育
    孩子是父母傑出的產品,大家對孩子視為珍寶,恨不得含在嘴裡,捧在手心,可是你知道孩子如果不經意之間或者經常感受到負能量,那麼在ta的心理、行為有哪些感性及對ta產生的影響有多麼嚴重及對孩子成長有哪些深遠影響嗎?
  • 為人處世少說話,做一個有情商有見識的人
    我如何如何的!你怎麼能閉嘴呢?而且閉嘴也得在什麼時候閉嘴總得展示完吧! 為人處世少說話,做一個有情商有見識的人 不一定,為什麼展示自我的時候,你要學會閉嘴呢,就本來你展示的是自己的優點,你想把好的一面給大夥看,
  • 不要一味寵著寶寶,溺愛下長大的孩子,除了叛逆依賴什麼都不會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為寶寶提前做好一切事情,有這樣一則小故事:一位母親將要出一趟遠門,家中無人只留下了一個十幾歲大的小男孩在家,從小到大都是由媽媽」悉心照料「下長大的他,不會買東西不會做飯,就連喝水也是母親喂,為了不讓孩子餓死,母親準備了一大張餅掛在了孩子的脖子上,只要餓了就可以啃。
  • 李玫瑾育兒:教會孩子從性格急躁變得沉穩,需要從這三點做起
    大家都知道,好的情緒管理,不僅能在為人處世中脫穎而出,還能讓孩子在面對挫折和困難的情況下迎難而上,並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性格從急躁變得沉穩冷靜,是情緒管理中最好的表現。
  • 「交友不慎,人財兩空」:到底該如何為人處世?老祖宗告訴你技巧
    有的時候比能力、際遇,更重要的並非是命運,而是掌握高手處世的技巧和方法。到底該如何為人處世?老祖宗告訴你技巧。 懂得處世哲學的高手,一般都會遵循這3個原則,越早知道就會越早受益。一旦違背了這3個原則,想必就會渾渾噩噩的過一生。
  • 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不要慣,李玫瑾:該打就得打,長大再改就遲了
    為人父母者,都需要面對和孩子交流中的不少難題。幼年期子女心智不成熟,如何幫助他們樹立規則意識,同時保護孩子的童心?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孩子在六歲之內有兩個臺階, 第一個臺階叫情感撫養,第二個臺階叫性格培養。情感撫養是0到3歲,性格培養是3到6歲。這兩個臺階都是人一生墊底的。
  • 如何提高為人處世的能力
    因此,提高為人處世的能力,很有必要。以下例舉了幾種提高為人處世的能力的方法,希望能夠對你有用。 提高為人處世能力的方法,不能缺少聊天,不能不和別人溝通。很多繁雜的事情,你只要和別人好好溝通,其實就簡單明晰了。如果你什麼都不說,就容易互相猜忌,導致人際關係很緊張。 在與人溝通之前,你一定要冷靜下來,看清楚了再說,有話好好說,說到點子上,才能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
  • 《鬼谷子》做人大智慧:4句為人處世的制勝名言
    就是這樣一位擁有通天徹地智慧的先賢,早早已洞察了人性中的罪惡,以及為人處世方面的哲學。要是依照鬼谷子的觀念,認為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絕對不能渾渾噩噩的得過且過。所以要是從這個視角來更進一步發掘,能夠 得知一個人若身居上位時,看他舉薦的人就能知曉他的為人。在現代社會中《鬼谷子》被炒得十分熱,甚至還一度成為了很多人的枕邊書。即便有很多人並不能完全解讀鬼谷子的思想,但也會對他所倡導的,為人處世方法欽佩不已。
  • 中國俗語老話兒「滿招損,謙受益」,受益一生的名言,教你為人處世
    包括現代人的為人處世大多也是通過祖輩們的教導得來的,下面就來說說"滿招損,謙受益"這句俗語的解讀,希望能夠教會你們如何在做事的時候權衡利弊。古代的學子一生的夙願就是成為朝堂之臣,為國效力,成為對社會做貢獻的大人物,因此學子們都善學。
  • 不想孩子沒出息,媽媽要先教會Ta立足之道:生而為人,別太善良
    但家長要是不想孩子將來沒出息,首先要教會他做人的立足之道,善良也要分時間、地點、場合,生而為人,別太善良!長大一些,陳倩會要求小米力所能及地幫助大人,見到有小朋友需要幫助,自己儘可能伸出援手。進入幼兒園後,別的孩子搶了小米的東西,他回家告訴媽媽:「媽媽,今天小剛搶走了我的玩具,我不給,他還打我。」
  • 容易發脾氣的父母,會造成孩子這種性格,是為人父母的悲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原生家庭父母的性格,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孩子最開始的榜樣,就是學習、觀察、模仿父母的為人處世。在家父母老用發脾氣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孩子長大後脾氣也會暴躁。千萬不要認為孩子年齡小。你偶爾吼一吼,罵一罵無所謂,其實這樣真的是大錯特錯了。為人父母,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給孩子做個好榜樣,不要等到給孩子造成傷害後才追悔莫及。內向自卑,缺乏自信。作為父母,經常苛責孩子,容易使孩子產生自責心理,會讓孩子覺得都是我的錯。
  • 不要認為無聊就是有趣,為人處世,十二星座的人必須懂得
    不要認為無聊就是有趣,為人處世,十二星座的人必須懂得儘管傻瓜和小傻瓜只是一字之差,但卻能帶來不同的感覺。人生中,許多時候,有些看似相似的舉動,其實有很大的不同。在這一期,我們要分享的就是,不要覺得無聊,為人處世,十二星座必須了解的事情!
  • 三分之二基督徒家庭的孩子長大後離開教會 牧者分享該如何看待和...
    數據顯示,每三個基督徒的孩子就有兩個失去他們的信仰,甚至不再去教會,或者是他們一年當中去教會的次數不超過兩次。三分之二的基督徒的孩子就這樣在他們的生命中失去了基督教信仰的價值。
  • 義、寬、恕、信、忍:透過古人事跡,探尋古人為人處世之道
    總之,為人處世之道自古有之,而且在注重人際關係的社會中,一套優秀的為人處世之道也是非常實用的,從古代開始,上到英明帝王、謙謙君子,下到清貧百姓、黔首庶民,都在各自的實踐中形成了處世之道,總結了處世經驗,為後人所用。那麼,中國的處世之道是如何演變的,它在形成初期是什麼樣子?
  •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為人處世,要對這幾件事「心狠」
    所以,為人處世,要學會對這幾件事「心狠」起來,才能不受窮。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為人處世,要對這幾件事「心狠」第一,心軟之人,對自己的兒女,要學會「心狠」有人疑惑身為父母愛護兒女,為何要對兒女心狠?正因我們愛孩子,卻不能過於溺愛,心狠點反而是對兒女最好的教育。
  • 王陽明:為人處世,理當能屈能伸
    1512年,王陽明寫了一封信給自己的好友兼同僚蔡希淵,名曰《寄希淵書》,主要告知蔡一些為人處世之道。信中有這樣一句話:「聖賢處末世,待人應物,有時而委曲,其道未嘗不直也。倘若一個人只顧自身感受任性妄為,也只是圖一時之快,他根本不懂為人處世之道,也不是一個成熟且值得別人信任的人。在《孔子家語》中記載子路問過孔子類似的問題,即一個富貴之人沒有做出對別人有益的事情,一個窮人又不肯降身屈從以求發展的機會,這兩種人值不值得評論?孔子回答道:「君子之行己,期於必達,於己可以屈則屈,可以伸則伸。
  • 《甄嬛傳》中處處是為人處世的哲理,你從中悟出多少呢?
    《甄嬛傳》中處處是為人處世的哲理,你從中悟出多少呢?《甄嬛傳》雖然已經播出多年,但是觀眾對這部劇的喜愛程度依舊有增無減,而且這部劇非常經得起反覆觀看,每次看都能悟出不一樣的人生哲理。經典不愧是經典,《甄嬛傳》中為人處世的哲理你又悟出幾條呢?
  • 股神巴菲特給兒女的忠告:為人處世,記住這2句話,比苦幹更賺錢
    他對孩子的教育,秉承著民主和獨立的原則,孩子要做什麼,他都不用自己的想法去幹涉,願意讓他們放手去做,去吃苦,會體味自己的人生。巴菲特大部分的錢都捐了出去,被問及子女,他說:我已經把最寶貴的財富交給了他們,就是他的精神他的智慧。其中這2點處世之道,也是尤為重要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