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一味寵著寶寶,溺愛下長大的孩子,除了叛逆依賴什麼都不會

2021-01-14 騰訊網

「媽寶男」想必這個詞語大家都明白,也沒有人願意和這種標籤的男生打交道,造成這種問題出現的因素無非就兩個:一是媽媽的性格過於霸道強盛,二是孩子的依賴性過強,就像是未斷奶的「寶寶」一樣,沒有自己的主見,日常生活中任何一件小事都要詢問媽媽的意見。

家庭倫理電視劇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劇情:婆媳關係搞不好,中間丈夫角色做不好無法進行溝通;不講道理兒子只聽婆婆的話,為此女主角經常發出「你是跟我過,還是跟你媽過」的疑問。

父母對於寶寶的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父母要以身作則引導培養寶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而且在處理任何事情上讓寶寶學會自己分析,現如今多數家庭都是處於對寶寶太過於「溺愛」。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為寶寶提前做好一切事情,有這樣一則小故事:一位母親將要出一趟遠門,家中無人只留下了一個十幾歲大的小男孩在家,從小到大都是由媽媽」悉心照料「下長大的他,不會買東西不會做飯,就連喝水也是母親喂,為了不讓孩子餓死,母親準備了一大張餅掛在了孩子的脖子上,只要餓了就可以啃。

幾天後母親回到家裡,推開門就發現了坐在凳子上奄奄一息的兒子,脖子上掛的餅只有前面的被吃了,後面的絲毫沒有動,原因是這個小男孩不知道如何去吃脖子後方的餅,這個故事指出的就是孩子對於大人的依賴性太強,沒有獨立生活的可能。

據美國法律規定:只要年滿十八周歲以後,父母就有權讓孩子離開家獨立生活,因此你會發現這個國家的小孩都特別的獨立。

從小就要給寶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父母要培養寶寶的獨立性。

3歲左右大的寶寶正值叛逆期,也有可能會出現各種負面情緒,家長們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去了解寶寶心理想法,同時也要教會寶寶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個階段的寶寶可能會出現:打人無理由的哭鬧,或是個性敏感膽小等,父母們應當耐心地了解這些情緒背後的心理原因,並予以開導。

當你需要離開寶寶身邊的時候,你會發現他會用不停哭鬧的方法留下你,寶寶過於黏人,分離焦慮會讓人異常的抓狂,這時父母們可以通過一些措施去改善寶寶黏人的情況,從而讓寶寶學會獨立。

生活中你可以讓寶寶自己獨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幫忙傳遞東西,換個垃圾袋或是自己穿個衣服等,這些都可以給他帶來成就感;當你需要出門時,你可以提前告訴寶寶你要去哪裡,離開多久穩定寶寶的情緒,就會給他帶來很大的安全感。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都會擁有自己的意識,當他自己想要做什麼事情時,父母們不要一味地持有反對意見,可以用商量的方式去了解,從而讓寶寶自己分析拿定主意,這樣寶寶也會獨立起來。

寶寶的依賴性過強,多數是因為父母的原因,什麼事情都為他提前做好,你覺得這樣做是對他好,其實這對他以後的生活和為人處世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父母應該從小就培養寶寶的獨立性格,切勿過於溺愛。

相關焦點

  • 驕橫、蠻不講理、目中無人的孩子,都是父母過度寵溺種下的惡果
    上周末和家人逛玩具店時,看到一位年輕漂亮的媽媽,帶著四歲左右的男寶寶在挑選玩具,畫面特別溫馨。可是,沒過一會兒,畫風突變,男童大哭不止。年輕媽媽束手無策,怎麼哄都哄不好哭鬧的孩子。後來乾脆抱著孩子一直說著對不起,可是孩子似乎不買帳,哭得更加厲害,最後還揮動著小手在媽媽身上打幾下,旁邊的路人議論紛紛。
  • 溺子猶如殺子,你還在溺愛自己的孩子嗎
    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對孩子也都是千嬌百寵,孩子說啥就是啥,要啥給啥,尤其是隔輩帶娃的家庭更是這樣,但是寵愛孩子不當會讓孩子養成很多的壞毛病。我們小區有一個奶奶帶的孫子那是各種的寵著,她的小孫子叫濤濤,一開始大家都挺喜歡他的,因為濤濤長得特別可愛,穿的衣服也好看,可是時間長了大家都不願意跟他玩了。
  • 在青蛙效應下長大的孩子,永遠都是溫室的花朵,將一步步走向深淵
    我們常常在生活中,會看到這樣的孩子,他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非常依賴自己的父母。 比如:走在大街上,不小心跌倒了,可能並不是特別的疼,但會特意哭起來,想要父母對自己進行安慰,又或者在吃飯的時候,明明可以自己獨立進食,但卻依然要父母餵自己,或者幫自己剝蝦殼。
  • 層次高的父母,會在以下方面無條件寵溺孩子,越寵長大越優秀
    但是層次高也並不一定就意味著父母總是很嚴厲,凡事都不能一概而論。嚴父尚有慈母配合,對孩子要求再高,也要知道什麼時候該緊,什麼時候該松。就拿寵愛孩子來說,很多家長覺得寵愛就會把孩子慣壞,其實不然,這也要分情況。層次高的父母,會在以下方面無條件寵溺孩子,越寵長大越優秀。
  • 「無節制」溺愛,對小孩傷害多大,父母看了一目了然
    「無節制」溺愛,對小孩傷害多大1,不能獨自生活,缺少判斷能力被溺愛的孩子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麼事情都被父母包辦了,自己根本無需動手,而且遇到事情也沒有能力判斷是好是壞,一心只想依賴父母。2,會有不良的性格和脾氣溺愛下長大的孩子,天生就嬌生慣養,很多道理也都不懂,會養成自私自利的習慣,甚至會不分青紅皂白地跟別人吵架,頂撞長輩,不尊重長輩等,這都是在現實生活中常見的。
  • 孩子,我盼著你快點長大,也怕你長大
    時間,對所有人都是殘酷的,尤其是為人父母者。有人說,我期望孩子快些長大,但又害怕他太快長大。曾經,我想,這不是矛盾嗎?可當時間走得太快,孩子眨眼兩三歲時,我也深深陷入過這樣的恐慌中!他哭著喊著:我不要上幼兒園,我不喜歡那裡!那時候,鄰居說她開心又憂心,因為孩子的世界裡,媽媽還是全世界。幾天下來,孩子開始講雯雯今天摔跤了、然然傑傑今天抓蟲子被批評了……小嘴嘰嘰喳喳像個小話嘮,卻不再問媽媽今天做了什麼?有沒有想他!
  • 溺愛對成長中孩子的影響,慣子如殺子,給孩子有規矩的愛
    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獨生子女的日益增多,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個衣食無憂的生活環境,總想用充足的物質來滿足孩子的需求,以至於在這種誤區和家庭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很多孩子從出生後就始終生活在優越的條件下,受到百般寵愛,萬般照顧,進而產生了心理變化,覺得這是正常的。
  • 父母要懂得正確養育孩子,才不會讓孩子成為下一個「朱露莎」
    不管現場有多少人圍觀,他的父母都不顧及她的面子,不尊重她的尊嚴地辱罵她。由於她有一個不分場合苛責辱罵她的父母,使她內心更加叛逆。這樣的事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經常遇到過。比如: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去超市,孩子突然想要買玩具,父母不同意,孩子便當場哭鬧。
  • 孩子不能太溺愛,溺愛的孩子「長不大」
    寶貝,心肝,或者是名字前面加一個小字,這是父母叫孩子的專門稱呼,代表著特別心疼孩子,把孩子放在第一位。過度溺愛孩子到底是好還是壞?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大家人在一起吃飯,有什麼好處的,第一時間想到是小孩,生怕他吃不到。第一:孩子其實很堅強。
  • 馬雅舒混血女兒遭到幼兒園退學,媽媽的「溺愛」,影響孩子一生
    馬雅舒現在也有了自己的歸宿,她的現任丈夫是外國人,馬雅舒也生下了兩個非常可愛的混血寶寶。媽媽對孩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但有些時候這種過分的關愛,反而會害了孩子,所以也請各位家長趕快停止這些「溺愛」。什麼才是真的對孩子好,家長對孩子的陪伴是必須的,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如何獨立,讓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未來,所以家長的愛不要太過於自私。
  • 孩子叛逆怎麼辦?4個「錦囊」送給家長
    總結叛逆的情況,我歸納為四種,一一與朋友們分享,以期能夠給父母們提供幫助: 第一種、因溺愛誘發的逆反。 這種類型,已經逐漸成為叛逆問題的主流。
  • 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不要慣,李玫瑾:該打就得打,長大再改就遲了
    菲菲和家人總覺得孩子還小,長大以後自然就改正了,也沒有忍心管束孩子的行為,一家人對這個孩子也是十分的溺愛。等到孩子長大以後,不僅沒有和家人想的一樣,反而孩子小時候的小錯誤成了惡性循環不斷放大,在學校中頂撞老師,不遵守紀律。
  • 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就像被折斷翅膀的雄鷹,永遠無法展翅飛翔
    這種行為令人大跌眼鏡,但是對狄鶯來說,這都是自己愛孩子的表現。在狄鶯的溺愛之下,在她兒子十八歲的時候,因為恐嚇同學以及非法持械,被外國的警察監禁4個月,吃上了牢飯。狄鶯身為一位母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溺愛孩子,沒有給予孩子正確的家庭教育,導致孩子長大後犯了事。
  • 父母租房為孩子陪讀,孩子卻大喊大叫「兇」父母:溺愛孩子太可怕
    教育孩子是一門學問,教育好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幸福,教育不好孩子則是一個家庭的災難。前不久,我一位從事房產中介的朋友給我講了他親身經歷的一件事。一對從農村來的父母,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到城裡的學校讀書,為了照顧孩子他們還專門在學校附近租房陪讀。
  • 越說「不」孩子越做?家長先了解「白熊效應」,孩子更能乖乖聽話
    而不是只是強硬地告訴他,不要玩手機,不要踩水坑,這樣孩子根本不知道為什麼不能做,產生逆反情緒,甚至會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導致孩子更想去做這件事。可是大多數的家長並沒有發現自己的問題,只知道一味地指責孩子,孩子也會變得暴躁,叛逆,這樣如此往復,就會形成一個死循環,導致家長和孩子的矛盾激化。尤其是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可能與家長的更年期相撞,由於這些情緒的積壓,就會變得更加叛逆,家庭關係也會變得很糟糕。
  • 8個舅舅只有一個外甥女,「團寵」回姥姥家太壯觀,網友:羨慕了
    下面這位在一出生就擁有8個舅舅的小女孩,早早地就成為了姥姥家的團寵,令不少網友都羨慕了。在缺乏勞動力的以前,每個家庭都堅信多子多福的理論,尤其是需要農耕的農村家庭,自然是希望家庭的勞動力越多越好。在這樣的背景下,小莉(化名)的媽媽養育了9個孩子,但其中只有她一個女孩。小莉結婚後,生下一個可愛的女兒,這就意味著寶寶一共能得到8個舅舅的疼愛。
  • 誰說老人帶娃只有溺愛?這位婆婆帶娃,到了飯點寶寶乖乖自己吃飯
    別人家的娃娃吃飯都是讓人頭痛的問題,但是張奶奶的兩個孫子,雖然都只有2歲左右,但每次吃飯的時候,都是自覺拿著碗筷排隊等著吃飯了,而且盛飯後,都是自己乖乖吃飯的,從不用餵飯的,這讓鄰居們都非常非常驚訝和羨慕。老人對於兩個小孫子也是非常疼愛的,但卻從來不溺愛寶寶,在家裡,基本上從來都不給寶寶吃零食的,只是給寶寶吃水果。
  • 看哪|Behold:過度保護和溺愛其實是一種傷害
    什麼是溺愛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希望將一切美好的都給孩子,但是過度的愛會變成溺愛,溺愛多數人都懂得是有害的,但到底什麼才算是溺愛呢?有的父母受自身童年艱苦經歷的影響,將自己的一切希望繫於孩子身上,視孩子為掌上明珠,產生了「絕不能讓孩子遭一點罪、受一點委屈」的心理,儘量滿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對孩子的溺愛可以說是很多父母的通病,他們無時無刻、無代價的愛造成孩子覺得什麼都是理所當然,從而變得自私自利、不珍惜愛、不會給予他人愛的個性特徵。
  • 父母的愛是把「雙刃劍」,不想水能覆舟,這7個慣子行為不要做了
    文/爸媽快來看教育孩子一直有著「慣子如s子」一說法,在溺愛的環境下成長儘管孩子會生活得一覽眾山小,但承受能力方面卻非常脆弱、甚至離開家之後連生存都是問題,溺愛孩子同時也會成為教育孩子路上的絆腳石,都說水能載舟也是覆舟教育孩子也是這個理兒
  • 李玫瑾教授:孩子有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6歲後很難改正
    不尊重人,沒禮貌,該打就要打如今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寶貝,被家長寵的極其自我,一點都不懂得尊重人,並且在得到他人幫助時也沒有禮貌,仿佛覺得對自己好就是理所當然。當父母發現孩子有不尊重人的行為時,不要慣著,該打就要打,尤其是面對長輩,父母在重視孩子學習的同時也不要忘記了人品,不然孩子學習再好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