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寶男」想必這個詞語大家都明白,也沒有人願意和這種標籤的男生打交道,造成這種問題出現的因素無非就兩個:一是媽媽的性格過於霸道強盛,二是孩子的依賴性過強,就像是未斷奶的「寶寶」一樣,沒有自己的主見,日常生活中任何一件小事都要詢問媽媽的意見。
家庭倫理電視劇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劇情:婆媳關係搞不好,中間丈夫角色做不好無法進行溝通;不講道理兒子只聽婆婆的話,為此女主角經常發出「你是跟我過,還是跟你媽過」的疑問。
父母對於寶寶的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父母要以身作則引導培養寶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而且在處理任何事情上讓寶寶學會自己分析,現如今多數家庭都是處於對寶寶太過於「溺愛」。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為寶寶提前做好一切事情,有這樣一則小故事:一位母親將要出一趟遠門,家中無人只留下了一個十幾歲大的小男孩在家,從小到大都是由媽媽」悉心照料「下長大的他,不會買東西不會做飯,就連喝水也是母親喂,為了不讓孩子餓死,母親準備了一大張餅掛在了孩子的脖子上,只要餓了就可以啃。
幾天後母親回到家裡,推開門就發現了坐在凳子上奄奄一息的兒子,脖子上掛的餅只有前面的被吃了,後面的絲毫沒有動,原因是這個小男孩不知道如何去吃脖子後方的餅,這個故事指出的就是孩子對於大人的依賴性太強,沒有獨立生活的可能。
據美國法律規定:只要年滿十八周歲以後,父母就有權讓孩子離開家獨立生活,因此你會發現這個國家的小孩都特別的獨立。
從小就要給寶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父母要培養寶寶的獨立性。
3歲左右大的寶寶正值叛逆期,也有可能會出現各種負面情緒,家長們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去了解寶寶心理想法,同時也要教會寶寶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個階段的寶寶可能會出現:打人無理由的哭鬧,或是個性敏感膽小等,父母們應當耐心地了解這些情緒背後的心理原因,並予以開導。
當你需要離開寶寶身邊的時候,你會發現他會用不停哭鬧的方法留下你,寶寶過於黏人,分離焦慮會讓人異常的抓狂,這時父母們可以通過一些措施去改善寶寶黏人的情況,從而讓寶寶學會獨立。
生活中你可以讓寶寶自己獨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幫忙傳遞東西,換個垃圾袋或是自己穿個衣服等,這些都可以給他帶來成就感;當你需要出門時,你可以提前告訴寶寶你要去哪裡,離開多久穩定寶寶的情緒,就會給他帶來很大的安全感。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都會擁有自己的意識,當他自己想要做什麼事情時,父母們不要一味地持有反對意見,可以用商量的方式去了解,從而讓寶寶自己分析拿定主意,這樣寶寶也會獨立起來。
寶寶的依賴性過強,多數是因為父母的原因,什麼事情都為他提前做好,你覺得這樣做是對他好,其實這對他以後的生活和為人處世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父母應該從小就培養寶寶的獨立性格,切勿過於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