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神童與神性的共融
———在秦皇島海子國際詩歌節上的發言
文:趙福治(原創)
海子作為一個時代的詩性符號,影響著許多喜歡詩歌的人們。在我看來,海子的一生可以「神童」和「神性」兩個詞來概括。
所謂「神童」,是指1964年出生在安徽懷寧農村查灣村的海子,四歲時就在當地公社參加了「毛澤東語錄背誦比賽」,這是常人所不能想像的;接著,他1969年讀小學,1979年,年僅15歲時就考上了令人矚目的北京大學,他在常人眼中可謂才賦優異,稱得上是一位極為標準的「神童」。
所指「神性」,是說他的詩歌創作姿態和詩歌精神。海子,1982年開始詩歌創作。80年代屬於改革開放初期,那時的人們充滿理想主義,富有激情,詩歌在人們眼中是文學皇冠上的明珠,尤其80年代前期,詩歌普遍被人們所關注,這一時期是詩歌的繁榮期。海子的創作年代是屬於詩歌的年代,就這點而言,他是幸運的。
當時的詩歌創作,有兩大主要群體來承擔,一是「復出詩人群體」,一是「青年詩人群體」,這一時期,也是詩歌創作新舊交替的轉型期,詩歌結束了從單方面的歌頌和控訴,轉向了對歷史的反思和對現實生活的體驗感悟與思考,也是詩歌重新登上正軌的再次起步,全國性的青年詩歌運動也由此拉開,被譽為「北大三詩人」的海子,駱一禾和西川也投身於此。
這一時期的詩人,個人烏託邦與社會意識形態不可避免的產生對抗與衝突,既有新詩與古典詩歌之間的、也有時代歷史性差異的對抗與衝突,而作為這一時期的青年詩人群體力求在寫作中表達最理想化的詩歌本質意義,所追求的詩歌的內容是精神的最高表現和具備照耀和啟示性的作品文本。作為這一時期的詩人海子也是一樣,他正是以這種姿態進入詩歌。
讀過海子詩篇和研究過他作品的人都知道,海子的語言與思想高度融合,是一位具有浪漫主義精神的抒情詩人,他的抒情詩充滿了神啟式的靈悟意味,筆下的事物放射著不同凡響的靈性之光,比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五月的麥地》、《春天,十個海子》等他的很多作品裡,都有屬於他自己的神性世界。從認知方式上,他又是一個充滿神性體驗色彩的理想主義者;在藝術觀上,他又具有西方凡高、荷爾德林那種為藝術瘋狂獻身的獨有氣質。他的詩歌創作,可以說是出於內心本能或生命的召喚,我個人,從這方面把的寫作他定位為:以生命入詩的神性寫作。
海子的作品裡更多地表現出的是詩人對生活的遐想、熱愛和痛惜,對於美好事物的眷戀,對崇高生命藝術的激動和關懷,以及用生命寫作的不改初衷。在我看來,海子「傾心涅槃」是他對藝術和生命的一種終極式的哲學理解,也使得作品煥發出神性與不朽。
「海子寫詩,也經歷詩,海子的最後行程,完成了他生命獻祭的最後一首詩。」海子最終帶著對詩歌精神的信念走入永恆,使得他成為中國上世紀70年代一位全力衝擊文學與生命極限的詩人。
海子選擇秦皇島作為生命詩意完結的終點,可以說在他的眼裡,秦皇島是靠近他詩和夢最近的地方。
在秦皇島這塊熱土上,海子在生命的最後行程中完成了他最後和最純粹的偉大詩篇——詩歌不朽的歌謠,生命詩意的絕唱。海子以生命的終極,在這塊熱土上完成了他走向生命詩學的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