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中看到了肖戰的一段採訪視頻,他說他曾說過的最傷害媽媽的話,是:「我不要當你兒子。」
不知道你們聽完這句話,心裡是什麼感受?
反正,我感覺到平衡了,治癒了。
一個現在被國內外幾千萬人捧在手心裡喜歡的少年,曾經也與媽媽有過這樣激烈的對話。即使如此,也沒有影響他和媽媽繼續保持和諧的親子關係,沒有影響他成為一個如此優秀的演員。
所以,他的這段視頻,讓我淡定、釋然了很多。
孩子小的時候沒有力量反駁我們,更不敢說出這種傷害我們、否定我們的話。
可是,隨著孩子年齡越來越大,我們就會發現,孩子的話語有的時候像刀子一樣鋒利,一不小心就把我們弄得遍體鱗傷。更悲催的是,有些話我們似曾相識,那就是我們之前常對孩子說出來的話,連語氣和態度都非常相似。
出來混,早晚要還的。
所以,我們要做的有兩點:
首先,控制自己的情緒,把握好說話的尺度,儘量不要給孩子用「我們的話」來傷害我們的機會。
其次,當孩子說出這些傷人的話之後,我們要知道如何解讀和面對,如何與孩子跳出這個模式,進入良性循環。
第一點(控制情緒好好說話)這裡不多說,這一篇主要說一說第二點。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幫助和啟發。
(一)冷處理,先讓自己平靜下來
當人處於負面情緒的時候,是無法理智思考的。
當我們發現我們情緒(將要)失控的時候,我們要懂得停下,冷處理。或閉嘴不說話,或者離開當下,做一些能幫助自己平靜下來的事情。
每個人平靜的方式不同,而我比較喜歡轉移注意力。比如和女兒聊聊天,或者自己看看書,看看喜歡的綜藝節目。
等心情平靜了,便開始思考。
孩子說的話有沒有道理?
比如孩子說我們太嘮叨,那麼我們要問問自己:我真的嘮叨嗎?
若是,我們的「委屈」就會消失,我們的「傷心」也會減半。
若不是,可以問問孩子:「你覺得媽媽哪些話是嘮叨?」聽一聽孩子的想法,同時也可以問問家裡人,比如伴侶、公婆等。
自己對自己下一個客觀的定義是非常難的,我們可以多參考一下別人的看法。
(二)分析原因
若是我們真的嘮叨了,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的嘮叨?
我們的嘮叨是長期行為,還是短期因為某件事引起來的?
是孩子太不聽話,需要我們反覆重複相同的話?還是我們的說話方式不太好,引起了孩子的牴觸情緒,越說孩子越不聽?
亦或是我們的工作生活不如意,無意中將我們的負面情緒轉移到了孩子身上?
……
只有將原因分析的越來越具體,我們接下來尋找的解決方法才會越來越對症。
還要想一想,為什麼孩子會用這些話攻擊我們?
是不是因為我們最近對他批評太多,否定太多,把孩子的能量杯都倒空了。裡面沒有了陽光和正能量,有的都是沮喪自卑等負能量?
手裡有玫瑰的人才能送出玫瑰。
心裡沒有正能量的孩子,如何說出讓我們開心的話?
(三)落腳於「解決問題」
正面管教中有句話:「每一個錯誤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
我非常認可這句話。
當遇到問題,我們有情緒是正常的,但是我們要想辦法平靜下來,理智思考,認真分析,勇敢地面對問題和錯誤,最後要落腳於「解決問題」。
只要沒有落腳於解決問題,那麼當再一次發生這類事情時,我們多半還會重複這樣的痛苦。
當我們分析出以上原因的時候,我們就要針對每一個原因去設定解決辦法。
這個過程可以自己去做,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做。讓孩子看到我們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態度和過程,在潛移默化中教給孩子這種能力。
不要擔心承認我們的錯誤,是沒面子的事情,會影響我們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孩子比我們想像中的懂事,也比我們想像中的學習能力要強。當我們勇於承認錯誤承擔責任的時候,孩子才會學著我們的行為,反思他的錯誤和責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不是言語上灌輸的老師,而是身體力行的老師。比起聽我們怎麼說,孩子更關注我們是怎麼做的。
所以,放心大膽地和孩子探討我們之間產生的親子問題,進行頭腦風暴去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法,當孩子想到什麼的時候,要多去認可孩子。
當我們給孩子足夠多的支持和愛,孩子手裡收到了這樣的「玫瑰」,有朝一日才會捨得把「它」拿出來,與我們分享,看得到我們的努力,認可我們的付出。
愛,是雙向的。
認可和鼓勵也是如此。
讓我們在解決每一個問題的過程中,更加了解彼此的想法,一起改善自己的言行,修正我們的親子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
——END——
作者:皓月長歌正面管教,家庭教育講師。家有兩隻神獸,挑戰不斷,成長不息。所寫文字皆出自個人學習實踐,或有局限性,請大家建設性參考。如果你喜歡,歡迎關注我,讓我們一起擁有更好的親子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不妥,請及時聯繫,侵立刪,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