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了,不要出去,你會感冒的!」
「不要一直看電視,否則會損傷你的眼睛的!」
「過馬路不要緊張,別亂跑,否則會被車撞的!」
「考試的時候不要馬虎,否則你會考砸的」--------
上面的這些話是不是特別的熟悉?
很多人日常都會如此好心的去囑咐孩子,生怕孩子出點什麼問題,卻不知道恰恰是我們的這些囑咐,讓孩子陷入了問題和麻煩之中!
1、越是囑咐孩子的父母,孩子出問題的機率越高。
美國春天都有每年一度的春遊,為了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這樣的活動是不允許父母參加,而要孩子給自己準備午餐,在外面單獨玩一整天的。
通常父母對孩子的囑咐通常分為兩種:
小心囑咐型:「你過馬路的時候,一定要小心,要記得靠右邊走,否則會被車撞到的。你爬山的時候,也要靠近右邊走,否則會從山上掉下來的!---------」
大膽祝願型:「這次一定要好好玩,不用擔心家裡,玩的開心點。」
科學家想知道這兩種囑咐對孩子會有什麼不同,因此他們調查了很多家庭,結果發現小心囑咐型父母的孩子春遊出意外的概率在31%,而大膽祝願型父母的孩子春遊出意外的概率只有15%。也就是說越是被細心囑咐的孩子,越容易出危險。
2、當我們頻頻對孩子說「不要」的時候,他聽到的是「要」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呢?不應該是被細心囑咐的孩子不出意外嗎?怎麼調查結果正好相反?
這我們就要說說大腦對語言的解碼規則了。
經腦科學家研究發現:當父母對孩子說「你不要-------」的時候,孩子實際上聽到的只是不要後面的結果。
想日常生活中,我們對孩子說「你不要站在椅子上,你不要欺負妹妹」,孩子聽到的實際上是「站上椅子和欺負妹妹」。所以我們老覺得自己說他了,他卻什麼都沒聽,其實不是孩子什麼都不聽,而是他斷章取義的聽了,然後出現了我們不想看到的結果。
所以當日常中我們囑咐孩子「要靠右別走,否則會被車撞」「下雨了,不要出去,會感冒的」,孩子就像故意跟我們作對似的,不遵守交通規則,故意去淋雨,然後惹了麻煩回來!
3、父母的謹小慎微可能會提高孩子焦慮症的發病率
艾德蒙.伯恩博士在他的《焦慮症與恐懼症手冊》中重點提到父母的養育方式對造成孩子焦慮症的影響。
當父母對世界是過分謹慎的態度,過於關注孩子身邊潛在的危險時,他們就會一遍又一遍的囑咐「不要玩火,不要搗亂,不要------」等,他們越是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害怕,過分謹慎的態度,他們的孩子就會把世界看做是危險的地方。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就會變得退縮,不敢去探索世界,並且長期處於過於擔心和過分關注安全的問題。
一個孩子天天擔心外面會有東西傷害自己,沒有安全感,怎麼能不焦慮呢?
尤其是在一些孩子的考試焦慮中,父母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很多父母會覺得我沒有強迫他,我沒有要求他,結果話裡話外,不是明示就是暗示,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孩子又怎麼會不焦慮自己的成績呢?
說話是一門藝術!能跟孩子說話是一門技術。
想要學好這門技術,父母首先要直面自己的內心,看自己是否是一個容易焦慮的人,自己是否經常出現焦慮,緊張的情緒,然後反思自己的語言風格,看自己是否經常說出那些消極的話,然後進行自我改變,多用積極肯定的語言,少用消極否定的語言,最終就能帶動孩子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