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邯鄲市西南四十餘公裡處
有一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
這就是素有北國瓷都之稱的——彭城鎮
這裡的勞動人民創造出了
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
「南有景德,北有彭城」
「千裡彭城,日進鬥金」之美譽不脛而走
成為冀南的一顆閃閃發光明珠
今天就讓我們跟著本期主講人
郭連生的腳步一起去探尋彭城老街
那些你不知道的故事(下)
在磁州窯文化藝術領域,有一位樸實無華的耕耘者,數十個春秋默默無聞地用手中的筆,「彩繪」著享譽中外的「國寶」——磁州窯,他就是峰峰磁州窯文化藝術研究會副會長郭連生。如今年過花甲依然筆耕不已。
抗日戰爭期間,彭城陶瓷業遭受日偽軍的殘酷摧殘,彭城的磁州窯掙扎在死亡線上。勉強開工的只有碗窯四十七座,缸窯九座,從業人數也降到了數百人。而且生產斷斷續續,奄奄一息。
解放後彭城磁州窯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投資貸款恢復生產,使彭城古老的陶瓷業又煥發了青春,蓬勃的發展起來。於一九五二年彭城建立起了邯鄲陶瓷公司,改革開放以後彭城磁州窯更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在短短的十多年期間,邯鄲陶瓷便發展成為國有大型一類企業,擁有各類企事業單位三十餘個,職工二萬餘人,成為集人財物、產供銷、科工貿為一體的集團性企業。公司及絕大多數廠家都集中在彭城古鎮中。開創出無聲音樂的象牙瓷、江北一枝花的青花瓷、瓷國驕子白玫瓷、時代明珠強化瓷、陶瓷皇冠之珠骨質瓷以及獨樹一幟的美術瓷、嶄露頭角的炻器瓷、一代新秀高溫陶板壁畫等。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及世界六十多個國家的地區,成為我國七大瓷區之一,譜寫下我國的陶瓷發展史上的光輝燦爛的一頁。
彭城磁州窯千年以來窯火不斷,陶瓷產品遠銷國內海外。因此古鎮彭城相對於其它地區生活比較富裕,人們的思想和視野也比較開闊。因此不少富家子弟得以到保定、天津、北京等大中城市讀書求學,並以此接觸到先進思潮,走向革命的道路,帶動了彭城的革命熱潮的發展。這其中的張兆豐、張錫珩、李相虞等人就是典型代表。
辛亥革命時期,彭城湧現出了第一個革命家——張兆豐。此時,他在保定育德中學讀書並從事民主革命活動,成為峰峰地區第一個中國同盟會會員,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期間」張兆豐在天津與周恩來、江著源、於方舟等著名的革命家一起組織、參加五四運動,並赴北京結識了李大釗同志,接受馬列主義思想。一九二四年,張兆豐由李大釗同志舉薦赴廣州列席孫中山主持召開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並加入國民黨。同年五月,張兆豐在天津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以「跨黨」黨員的身份,擔任直隸省省黨部執行委員和中共天津地委委員。同年受李大釗同志的直接指派,到馮玉祥的國民軍中創建「共產黨軍」。而後參加著名的北伐戰爭,先後任團長、旅參謀長,師長之職,成為北伐名將。史學界素有「南有葉挻,北有兆豐」之譽。一九二八年夏,張兆豐作為正式代表參加了在蘇聯召開的中共六大。隨後張兆豐由周恩來派遣任中共北方局委員兼軍委書記,在領導工農武裝暴動創建革命紅軍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一九三零年九月,張兆豐化名王美成打入閻錫山的晉綏軍內部組織策動兵變,十月十六日,由於叛徒出賣,張兆豐被閻錫山的軍閥殺害於河北欒城,時年四十周歲。中共北方局讚譽張兆豐烈士「北方黨的軍事領袖,工農革命紅軍的將才。」
由於張兆豐等革命先驅的努力,彭城也譜寫下了一曲曲紅色革命的壯歌。
辛亥革命期間,張兆豐多次在彭城中心地帶半壁街的講習所向進步青年、革命群眾傳播馬列主義和革命思想,並在彭城策畫了偷襲半坡偽公安派出所、滏口徑奪糧濟災民等革命活動。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張兆豐於一九三零年與郝清玉、王世貞等人於一九三零年春夏之際,組織了有名的「彭城五一革命大暴動」組建了工農革命紅軍第二十軍。
1932年彭城爆發了以王維綱等人領導的「小車社」的罷工鬥爭,經過長達四個多月的鬥爭,罷工取得了初步的勝利。
抗日戰爭期間,彭城成為抗戰的最前沿,是敵我雙方爭奪的遊擊區。抗戰初期,冀魯豫特委書記張璽同志來到了彭城,住在彭城富田村恢復了黨組織,張兆豐的長子張錫珩也像失散多年的孩子一樣重新回到了親人的懷抱裡。
▲張錫珩
這時,張兆豐家的泰興缸窯又一次成為革命活動的中心。張璽、王子青、紀德貴、李振山、俞益元經常來往於泰興缸窯之間,有時一住幾天,有時開完會就走。
「七七事變」後,張錫珩奉冀魯豫特委之命組建抗日地方武裝,通過我黨在國民黨河北民軍中工作的溫健公同志,獲得「河北民軍第十三支隊」的番號,張錫珩任支隊長。
在抗日戰爭中,張錫珩帶領十三支隊襲擊敵偽據點,收繳敵偽團隊武裝,配合正規部隊,先後參與了黃土崗大戰,保衛山底,宿鳳、賈壁等抗日根據地等一系列重大戰役。廣泛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擴大抗日武裝力量,保衛了磁縣抗日政府,並為建立太行抗日根據地作出了貢獻。
抗日戰爭初期,陳庚將軍率領八路軍一二九師386旅時常奮戰在彭城及周邊一帶,多次轉戰古鎮彭城,沉重打擊了日偽軍,譜寫下彭城抗日鬥爭光輝的一頁。北方磁都留下了將軍光輝的足跡,也留下了將軍用兵如神的傳奇故事,有名的彭城大捷就是陳庚將軍的傑作。
彭城大捷又稱「黃土崗大捷」。1938年5月下旬,駐守磁縣的日本指揮官秘密在觀臺鎮結集兵力,欲偷襲彭城抗日武裝,佔領這座戰略重鎮,日偽通過密探得知,當時我軍主力外出活動,鎮內兵力有限,而磁縣抗日縣政府就駐守在彭城文昌閣上。敵人想乘機吃掉我抗日縣政府,打通日寇西進之樞紐。敵人的這一陰謀被我地下工作者得知,便連夜把情報送了出來,剛剛轉戰歸來的陳庚將軍得知情報後,立即作了周密的安排,率領772團和張錫珩的十三支隊奔赴彭城,決定先誘敵深入到彭城鎮內,然後再關門打狗,給敵人以重創,在彭城四處布下強大的火力,在西南回觀臺方向部下少量的兵力。在敵人必經之路的黃土崗上設下口袋陣。5月30日凌晨,700多名日偽軍人偷襲彭城,遭到我軍強大的火力後,便倉惶向西南黃土崗一帶逃竄,剛好鑽進陳庚將軍布下的口袋陣裡,敵人拼死頑抗,我軍從不同的方向向敵人包圍進攻,經過三個多小時的激戰,全殲日偽軍三百餘名,繳獲火炮六門,輕重機槍十餘挺,以及眾多的槍枝彈藥。剩下的日偽軍倉惶的逃回了老巢。
1939年2 月陳庚將軍再次率部二奪彭城,又一次給日偽軍以重創。
在抗日戰爭期間,彭城磁州窯的工人們以各種各樣的形式進行了抗日鬥爭,無論是巧計為八路軍運送食鹽,還是智除叛徒霍芳卿,無論是大規模的破路行動,還是劉國朝澡塘智奪槍,眾多的抗戰故事至今還為人津津樂道著。
彭城作為一個歷史久遠的文化古鎮,保留有眾多陶瓷文化遺蹟。
遺址位於彭城西南的陶神廟遺址原是彭城最大的廟宇之一,為古代陶工祭祀窯神的場所。火神廟是古時窯工燒窯前及重大節日祭祀火神的場所,現位於彭城南端。山西會館為山西藉陶瓷工匠活動場所,位於彭城最繁華之處的半壁街東側。碗市街為過去銷售陶瓷的渠道,密集眾多的磁貨店,與車馬店。砂貨巷為古時集中銷售砂貨(砂鍋砂壺)之處,位於彭城東邊。草市口為過去專門銷售陶瓷包裝用草及草繩的集市,位於彭城西北之處。文昌閣位於彭城西南之處,系彭城文人墨客祭祀活動的重要場所,玉皇閣又稱東閣,是古鎮彭城最有代表性建築。
土地廟為彭城廟宇中最大最美的古建築,建築佔地面積數十畝地,三進院落掩映在古槐古桑中。正殿前邊有金水橋,橋下清泉湧流,殿內供奉著冀南各縣的都土地韓愈。而且也只有彭城的都土地才享有頭戴沖天冠,身穿赫黃袍的帝王待遇。每逢三月二十八等重大節日,邯鄲周邊各縣鄉民紛紛湧入彭城朝拜土地爺。
遍布彭城各處的關帝廟、觀音廟、三官廟、空位萬神廟、溫神廟、白龍廟、奶奶廟、五神廟、皮王廟、藥王廟等代表著古鎮彭城的各種文化既相互包容又百家爭鳴。候蔭寺、打鐘寺與彭城東面的響堂寺,竹林寺交相輝映,表明了佛教文化的源淵流長。而清末民初建造的冀南最大的天主教堂向世人展現了典型的西方建築藝術風格。
古鎮彭城就是一部文化史、藝術史、一部東方文化的百科全書。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正有待於人們去發現去挖掘。
原標題:《峰峰故事匯 | 一代老彭城人抹不去的記憶!》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