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嗎
解讀鬲津文化
(一)鬲國
鬲國是上古時期的一個非常著名的方國,歷史上一般稱為「有鬲氏」。
有學者認為,可能與夏族同族,或是很早就是與夏族結盟的種族。鬲氏族是上古時期較為富強、發達的部落族群,是大汶口文化後期由魯東南、晉東北、豫西南遊獵而來的散落氏族組成。
鬲(拼音:ge、lì,國名和作姓時念gé,表示器物時用lì)
鬲國文物
(二)尋找「古鬲國」
鬲國國都都在禹城
2011年9月26日,由西北大學和山東大學聯合發起的尋找古鬲國考古行動研討會在濟南舉行,9月29日,陝西省人社廳廳長鬲向前及部分與會專家到禹城實地考察,實地探尋古鬲國遺址。
山東省考古所研究員張學海先生在《虞夏時期禹城歷史探索》一文中闡述到:「有鬲不在德州市德城區,而在南面不遠的禹城、齊河、濟陽一帶。禹城、濟陽聚落群是有鬲氏,禹城、濟陽聚落群位於禹城中部、齊河北部和濟陽西部,群內已知龍山文化遺址17處,其中禹城境內9處,8處分布在城關鎮及其周圍鄉鎮。」作為考古學界來講,發現半個縣城區域有9處龍山文化,文化層應該算是密集區,而這些數字與實際發現相差甚遠。事實上,大多數出土文物,因多種原因被人們當作碎磚爛瓦或晦氣之物扔掉了。不過,按現存的古蹟、文物、資料分析,足以證明禹城老城地下有龍山文化城,應該是鬲國國都。
同為山東省考古所研究員的王樹明先生、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員曹定雲先生、四川大學教授彭幫本先生、《鬲與鬲文化》的作者鬲向前先生以及當今史學界,已就這一問題基本達成共識。
(三)鬲津橋
鬲津橋,是指2013年在流經禹城城區的徒駭河上修建的一座新橋。此橋建於原鬲津橋橋址處,因此恢復其原名,以增加其文化內涵和歷史厚重感。
4000多年前,有鬲氏族主要繁衍生活在禹城、齊河、濟陽一帶,活動範圍約1300平方公裡。據傳炎帝、少昊時期(約在公元前2500年前後),此地被封為鬲國,國都在今禹城老城。
舜帝攝政元年,大禹奉命治水。大禹初進禹城時,先是落腳鬲國西南的鄰國——高國。有鬲氏族得知後,其首領親自迎接大禹來到鬲國住息,並在鬲國都城西10裡的具丘山為大禹一行修建了一座城堡,作為大禹治水的前線指揮中心。有鬲氏族在參與大禹治水的同時,還在其都城通往具丘山之間的徒駭河上修建了較大的碼頭,此處成為當時的交通樞紐,也是當年鬲國國都去往大禹治水指揮部——具丘山的必經之地,後人在此修建了橋梁。
--據《禹城縣誌》(嘉慶本)記載,「西石橋曰鬲津橋」
社區服務電話:0534--7421160
社區微信公眾號:gejinshequjuweihui,歡迎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掌上禹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