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扒雞與禹城扒雞,到底哪個更早?更正宗?德州扒雞天下揚名,名揚四海,幾乎就是德州市亮麗的名片。 德州以外的人們,一提起德州,恐怕就會迅速聯想到德州的這一名吃!但在德州境內,尤其是禹城的夥伴們,大都一致認為,禹城扒雞才是正宗的嫡系傳人。那麼, 德州扒雞與禹城扒雞,到底哪個更早?更正宗?今天俺也趁著高興,談談自己的看法,來扒一扒這件因為扒雞引起的所謂爭議和議論。據《禹城縣誌》記載,山東歷史傳統名吃--五香脫骨扒雞,最早創產於禹城,因其工藝獨特、用料考究、肉爛脫骨、營養豐富等特點而遠近聞名。據傳乾隆年間就已盛傳全國,被列為山東的貢品之一(民間相傳有「乾隆御批禹城扒雞」的說法)。1919年載入《山東各縣鄉土調查錄》,列為《中國名菜譜》145種名菜之首,並有"脫骨扒雞、宗法禹城"的記載。
筆者也查閱了相關資料,據禹城群眾口口相傳,製作扒雞最早的是清朝光緒年間禹城城北月牙灣村民王明奎,其祖輩皆以煮雞為生。(另有一說是1750年左右,禹城南營村村民李文長首創,因製作時加花椒、大料、小茴香、丁香、桂皮五味調料,所以稱作五香扒雞。還有一說是清乾隆十五年禹城知縣韓錫胙根據禹城燒雞工藝的獨門特點,把燒雞改名為扒雞。這兩個傳聞的出處不詳、知曉程度不高,暫不予討論)。王明奎18歲那年秋季的一天傍晚,他把20多隻雞煮在鍋裡,灶中多加劈柴,燃起火就去歇息,由於勞累,醒來時天已大亮,燉時大過,鍋裡的雞塌下去,一提雞腿,骨肉分離。他哭笑不得,只好用鐵笊籬小心地把雞撈到籃子裡提到縣城去賣,並將煮爛的雞取名叫"五香脫骨扒雞"。
在縣衙門口叫喊幾聲後,"脫骨"二字便引起眾人注意,霎時間招來許多食客。從此他家煮雞都長時間燉煮,直至脫骨,形成獨特的製作工藝。因此,"五香脫骨扒雞"便名聲大振。據說,後來王家在德州辦起以經營脫骨扒雞為主的小飯莊,從此禹城五香脫骨扒雞便傳入德州。當時,因德州是神京的門戶,九達天衢之地,南來北往的人很多,商戶雲集,經濟活躍,來德州經商公幹的外地人也很多,他們嘗到扒雞、帶走扒雞、稱讚扒雞。就這樣,因德州地盤大,名氣響,德州扒雞的名聲就越來越傳到大江南北。自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起,隨著小資產階級的不斷發展以及後來津浦鐵路的修築和通車,禹城以製作扒雞為生的人逐漸多起來,其中有一名老廚師名叫王玉亭,是城關馬屯村人。他不斷改進工藝,製作的扒雞質量超過了王明奎,一時間聲名大振。還有一位老先生名叫屠長安,是城關東街人。他注重取眾家之長,製作的扒雞味美肉嫩,使扒雞這一美食更加發揚光大。
資料記載,上世紀50年代,時任國家副主席的宋慶齡先生從上海返京途中,曾多次在禹城停車選購禹城扒雞送給毛主席以示敬意。禹城扒雞因而聞名全國、遠銷海內外,倍受中外人士的青睞。 凡品嘗者無不拍手稱絕,被稱"中華扒雞鼻祖"、"天下第一雞"。 回民支隊的大英雄馬本齋也品嘗過咱禹城的扒雞。書中有記載,馬本齋有一次路過禹城火車站,就專程買了一隻禹城扒雞品嘗。
別的就不再說了,據1919年出版的《山東各縣鄉士調查錄》第三冊記載"扒雞是禹城的特產"。六十年代出版的《中國菜譜》第六輯再次把禹城扒雞列為145種名菜之首。香港《大公報》、北京《食品周報》、中國新聞社都曾載文贊禹城扒雞。 扒完了這段史書記載、百姓傳聞和媒體報導,似乎所有的線索都指向了禹城扒雞更加傳統正宗。其實禹城也好、德州也罷,本來就是你中有我、我好你也好。只要扒雞夠好吃、大家夠喜歡、外人都稱讚,俺認為,自家兄弟實在沒必要再去爭個「長短輸贏」了吧!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