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印

2021-02-08 珠億本尊

藏族古印章,形制古樸,雍容靜穆,除了古代匠師的卓越技巧外,還有一部分是「造化」之功。為自己尋找一個專屬的圖騰,帶著它穿梭於紅塵,編撰一段光陰的故事……

藏族古印章的最初起源,於史無證。但據史料記載,公元7世紀,吐蕃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發展已經相當發達,具備一整套完備的官僚體系、法律等典章制度。吐蕃在統一西藏後,其管理這片廣大區域的政治部屬、調兵遣將時,都需要以印信為證。此時,藏族古印章便在其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公元752年,吐蕃冊封南詔為「贊普鍾南國大詔」,並「賜為兄弟之國」。命南詔王閣羅風為贊普鍾,號曰「東帝」賜以金印。吐蕃在統治南詔期間,還陸續賜有不少印章。公元778年,閣羅鳳死,其孫異牟尋嗣位。唐貞元十年(785年),異牟尋歸順唐朝時,一次就獻出「吐蕃印八紐」。由此可見,西藏使用印章的歷史十分悠久。

藏族治印藝術不僅歷史悠久、淵源流長,而且博大精深,表現的內涵極為豐富,用途十分廣泛。在歷史上,藏印被使用於政治、宗教、經濟、文化、軍事、對外交往等方方面面。最遲至甘丹頗章時期,藏族治印藝術在民間世俗社會中使用已相當普及,如買賣契約、支差還債,籤訂盟約合同,社會交往、文書往來,喜慶哀傷活動等,莫不以治印為相互信賴之憑證。藏族社會自有治印歷史以來,上層統治階級就有對下屬各首領、要員、部屬、所任職位、學位,頒發賜封相應治印的規範制度習俗。其封賜還分有乞印、頒印、啟印(即用印或鈐印)、封印、撤印及換印等成套規定。藏族治印藝術經歷了古老而漫長的發展歷程,至今仍在社會上具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佛教的傳入、藏文的規範使用和吐蕃時期佛教文化的昌盛,無疑給藏族治印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提供了發展契機。作為藏族文化的一部份,治印藝術自然隨之應用於佛教活動的各個領域,並成為神、佛、高僧們大德權力和神聖威嚴的象徵。

縱觀藏族古印章藝術,無論是雕刻內容到具體的工藝製作,從寫實到寫意,從可見的形象思維到意味的表達形式都反映了藏民族深沉的理性精神。尤其是印章的圖文及圖騰,圓中有方、曲中有直、封閉重於連續、圓點弧形勝於直角方塊,這充分表現了佛教所講的「圓通」、「圓覺」的哲理思維。但又讓人感到穩重、簡潔,柔韌而剛健,表現出一種神秘的魅力,一種和諧的美。

從材質上看,藏族古印章中以鐵印居多。鐵印在我國整個印章史上卻比較少見。春秋戰國時期至宋代,印章質地都比較高。譬如:金印、銅印、玉印、玻璃印、陶瓷印、水晶印、犀角印、竹印、木印等。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元朝。其間沒有多大變化,而到了近代大多又盛行石印章。鐵印還受到氣候、空氣變化的影響,不便於玩賞、佩帶和使用,而在藏族地區鐵印章卻很流行,以至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大活佛、攝政以及各朝各代所敕之印都有鐵印章,特別是政府機構、寺廟、活佛、貴族等公、私用印大多為鐵印。因為,舊時鐵器在西藏被視為是「護摩寶器」。

藏族古印章的形制在元代及明代,無論中央敕封的印章、寺廟的印章、還是喇嘛與貴族的印章,其形狀基本為璃紐、駝紐、龍紐、獅紐、法輪紐、寶珠紐、如意紐、直紐等。到了清代及民國時期,藏族印章的紐形有了突破性的變化,中央政府敕印、寺廟用印以及喇嘛與貴族的用印多為如意寶冠和寶珠紐,但也有部分呈上下方印,上下圓印、瓦紐印、直紐鐵印、木紐鐵印、壽星紐印、蓮枝紐印、獅紐印等。

而與內地印章藝術相比較,藏族古印章的質地、工藝都為漢印章少有,其裝飾具有獨特風格,精工細作,將印章籤出的點、線、面(指金銀錯工藝)與金銀互錯表面的光澤相映增輝,形成自然生動、絢麗華美的裝飾效果。在印章的表層大多浮雕著龍、獅、孔雀、覆形蓮花座等,其雕刻藝術自成一家,刀法細膩,其執刀腕指輕如畫筆,重如鐵筆,風格自然渾厚。另外「挫金」「挫銀」工藝是指內地封建社會前期青銅工藝常採用的裝飾技法,它主要是在青銅器表面鑿刻成圖案、淺槽,然後將金銀絲截作點、線壓進槽內捶軋挫平。可是這種早期工藝用於藏印上,卻是空前的。此外藏印上的鎏金工藝和在制好印後,在印內的空腔裝藏有加持力的藥丸、經書、咒字、舍利骨等物,也是漢印章中極其少見的。

印章在藏語中被稱作「唐喀」。據考證「唐喀」一詞起源於突厥語,經過蒙古語借用而後轉入藏語。其實,印章的藏語名稱也很多,宮印總的名稱叫「唐喀」敬語叫「噶唐」;團體公章叫「吉唐」;一般的印章稱「達唐」、「色唐」,口語叫「帖子」等。

西藏鈐蓋印章所用的印色也很有講究。印色分紅黑兩種,一般說上級對下級和寺院僧人準用紅色印泥,而下級對上級和俗官多用黑色印泥。如果官員和百姓同時鈐蓋印章,那麼地方首領可用紅色,而平民百姓則用黑色。按西藏習慣,從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以下,凡是屬於僧侶階層,公、私用印可加蓋紅色印泥或封蓋紅色火漆封印。凡俗人及政府機構都加蓋黑色印泥或封蓋黑色火漆封印。據史料載:唐吐蕃時期,文書上就加蓋有紅色印章,在原薩迦地方政權時期的文書及信件上也加蓋有紅、黑色印章。

藏印印面的文字各類繁多,有古藏文、象雄文、西夏文、藏文、八思巴文、蒙古文、漢文、梵文、尼泊爾文、回文、滿文、英文等;圖形包括八瑞相、七政寶、祥麟法輪、六種長壽、五妙欲、和氣四瑞、如意頭、天冠、凸凹佛星、太極圖、金剛、噴焰末尼、金剛橋、卐字紋、壽字紋、長城紋、回紋、日月紋、祥雲紋、獸面拐子紋、花草拐子紋、華蓋紋、幢紋等;紐形有寶珠紐、如意紐、通人冠紐、如意寶冠紐、方紐、圓紐、瓦紐、直紐、獅紐、蛙紐、塔紐、鳥紐、橋紐、蓮花紐、蓮花纏枝紐、巖猴紐、牛紐、馬紐、馬頭紐、虎紐、柱紐等。但因年代久遠,很多形制的藏印已很難見。

藏族古印章充滿了神奇的魅力。在宗教法事上所用的具有加持力的印章,舍利印章及巫師護法神的印章,高僧大活佛使用的曼陀羅印章,無一不寄寓了神秘的力量,為人們尊崇和膜拜。其形制古樸、雄奇,富有變化莫測的藝術效果。除了古代匠師的卓越技巧外,還有一部分是「造化」之功。因為有些古印章經歷了上千年使用和變遷,變得斂盡鋒芒恰到好處,展現出醇厚樸拙、雍容靜穆、氣象萬千的效果,神妙之處可意會不可言傳,這些傳承的古印章巧奪天工,是永供後世印人心追手捧的典範。


相關焦點

  • 北京故宮藏吳昌碩印
    清 吳昌碩刻「馬衡印信」青田石章 1.9×1.9釐米 通高6.2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竹山」六印是吳昌碩為成多祿所刻。 清 吳昌碩刻「成多祿印」石章 2.7×2.7釐米 通高6.2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 起底「印藏特種邊境部隊」:美印情報機構扶植,寄人籬下的炮灰
    1962年對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結束後,印度情報局局長提出以「流亡藏人」組成「印藏特種邊境部隊」的想法,目的是想在下一場可能的中印戰爭中,滲透入中國戰線後方展開破壞襲擾活動。當年11月14日,也是時任印度總理尼赫魯的生日,「印藏特種邊境部隊」成立。  印度此舉自然受到大洋彼岸美國的注意。
  • 1906年《中英續訂藏印條約》原文
    1906年《中英續訂藏印條約》原文《中英續訂藏印條約》是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4月27日清朝與英國在北京籤訂的有關西藏事務的條約,為此前1890年《中英藏印條約》的修改條約。  主要內容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共6款,另以《拉薩條約》作為附約。
  • 茅臺老標醬印封藏15多少錢一瓶?
    名稱:茅臺老標醬印封藏15香型:醬香型度數:53%vol產地:貴州>茅臺老標醬印封藏15醬印酒業隸屬於茅臺保健酒業公司,公司始終堅持走效益型道路,把質量放在第一位,保證系列產品酒的市場管理及運作墊定了基礎。
  • 藏地印經院,一座座收藏時光,讓歲月永駐的博物館
    藏地印經院,一座座收藏時光,讓歲月永駐的博物館文/ 舒放在藏區出現新式教育以前,我們通常會將寺院視作一個地區的文化教育中心。寺院的這一社會性功能,即使在現在,仍在一度程度上發揮作用,並和現代學校教育並行不悖。
  • 故宮博物院藏古璽印選
    國家、官吏與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皆須以印記為憑證,於是產生了官、私璽印。璽印大約始自東周,代代相承,未曾間斷。故宮博物院以製作時間先後公布了一些館藏古璽印的圖文數據,讓我們一起領略古印的魅力!印文為戰國古文字體,白文,左起橫讀。印文筆道寬大,頗有書體之韻。印面雖大但布局不散,印文雖少而氣韻充盈。印文的「府」字下部從「貝」,與「府」藏財貨之意相合,頗有特色。此印形體之大在同時期的汊印中較為罕見。與其它需穿印綬的穿孔印鈕不同,此印鈕為長柱形,正適於一手掌握。此為戰國時期的楚國官汊,府即府庫。戰國時楚國設有大府、行府、造府、高府等府庫,皆是掌管儲備各種物資或掌管制造的機構。
  • 日本古璽印收藏之父太田夢盦藏印首次面世,羅振玉、方若把關,呈現一部完整中國璽印史!
    1920年至1932陸續輯鈐藏印成《夢庵藏印》《楓園集古印譜》及《續集》三譜。1949年又將所藏的陳介祺、王懿榮等舊藏八方玉印集成《好晴樓藏玉印》。日本印壇泰鬥小林鬥盦曾從太田夢庵問學,太田夢庵去世後,八方玉印盡歸小林鬥盦收藏,並因此名其齋號「懷玉印室」。
  • 【保利拍賣2020秋拍】倬庵藏印:「松筠庵」裡的交契往事
    ▲邵章自用印暨藏印 此次,北京保利2020秋拍「挹古芳——宮廷藝術與重要瓷器、玉器、工藝品」專場,即徵得一組邵章自用印暨藏印,源自1997
  • 故宮藏戰國璽印
    春安君官璽在先秦璽印中,以玉製作的官璽最為罕見。璽文變形,一反戰國金文那種用筆以圓轉為主的習慣,而是以方取勢。「平陰都司徒」銅印及印文「平陰都司徒」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方戰國銅官璽,鼻鈕,陰文。「公孫郾」印文在傳世的戰國璽中,銅質的私璽所佔的比例最大,達百分之七十以上。
  • 印外求印:趙之謙篆刻特輯(一)
    胡元潔(附原石  印面) 2.0×2.0cm 上海博物館藏  因此,今人談論趙之謙的篆刻成就,大多關注於其「印外求印」的創造性;今人學習趙之謙的篆刻藝術沈樹鏞審定金石文字(附原石  邊款  印面) 1.9×1.9cm 君匋藝術院藏  首先,趙之謙在與好友魏錫曾的交流中,共同發明「完白『書從印入,印從書出
  • 漢印復姓淳于集萃
    往期精品專帖敬請查閱分享1古璽印收藏名家植育東先生--藏古璽印官印集萃2欣賞普方居士藏古印--秦印3古璽印收藏名家杜桀先生--藏古璽印集萃4知還印館藏古璽印(壹)- - 秦印篇5古璽印收藏名家顧清木先生--藏戰秦印6古璽印收藏名家顧清木先生--藏官印7行燭集古璽印--十二生肖8古璽印收藏者郭加慶先生--藏漢印集萃9古璽印收藏名家陳瑞江先生--藏瓦鈕漢印集萃10收藏家劉東先生集古印--印蛻11古璽印收藏者嚴明--藏西域印集萃12哈哈藏印--有些印與你有緣
  • 印外求印:趙之謙篆刻特輯(四)
    漢石經室(附原石 邊款 印面) 2.8×2.7cm 選自《君匋藝術院藏三家名印二百品》  趙之謙印學思想研究    錢君匋對趙之謙印作的鑑別與辨偽獨具慧眼,個人藏趙氏印作百餘枚,其《趙之謙篆刻辨偽》一文結合私人收藏論述了對趙氏印作鑑別的真知灼見,將常見趙氏印章偽作分為四類。俞豐《趙之謙篆刻辨偽》則是更為系統的對趙氏傳世印作與印跡進行辨偽研究,論證甚為詳實。鄒濤《趙之謙無年款篆刻年代考》對趙氏十八方無明確紀年印作做了系年研究。另有吳浩《趙之謙漢畫像二印考論》,亦屬此類文獻。
  • 行燭集古璽印--十二生肖
    收集圖形印數年,所藏古圖形印約一百八十方,常常約上三五好友於書房將這方寸之物細細品、慢慢觀、鈐印蛻、打泥封,實為人生一大快事。幾年下來頗有所得,獨樂不如眾樂,時值己亥年近,遂從藏品中挑選十二方與生肖相關的圖形印用來製作冊頁。十二生肖並不能與筆者所藏古圖形印一一對應,因此筆者通過拼接或者裁取,總算「集」出了古圖形印中十二生肖的圖案,以供清賞。
  • 漫談鄭板橋、羅聘自用印
    據考,除《墨竹圖》故宮博物館藏、《竹石蘭花圖》上海博物館藏、《行書李白五言詩軸》湖南省博物館藏等畫作鈐有此印外,另有鄭燮所作《論書六分半書軸》上海博物館藏、《柱石圖》揚州博物館藏、《竹石圖》山東博物館藏、《松枝圖》、《李白長幹行一首》四川博物館藏、《蘭竹圖》中國嘉德2005年春拍拍品等,均鈐有「燮何力之有焉」印,足見其之喜愛,並常以此抒懷。
  • 西泠印社歷任社長及作品欣賞
    篆書「西泠印社」西泠印社藏西泠印社建社九十周年紀念章題字西泠印社藏自作詩《賀西泠印社建社九十周年》西泠印社藏賀西泠印社建社九十周年紀念畫冊題字西泠印社藏自作詩《賀西泠印社建社九十周年》西泠印社藏
  • 廣州這座小山崗,藏一枚「帝印」,揭開2000多年前南越國神秘面紗
    在這23枚璽印,擺放於最顯眼處,也是最吸引珊珊三丫目光的,就是下面圖片顯示的這塊「文帝行璽」,這枚璽印是方形的,田字方格,在含金量98%的璽印的印面上刻篆書「文帝行璽」印文,
  • 一湖印未央,一園藏山水|西安東原·印未央
    西安,長安 三宮一城,千年古都 未央湖畔,宮闕孑立 造一園,藏山水 刻一湖,印未央 ——
  • 印外求印:趙之謙篆刻特輯(二)
    悲盦(附邊款 印面) 2.1×2.1cm 選自《君匋藝術院藏三家名印二百品》躬恥(附邊款) 1.9×0.9cm 西泠印社藏  同治四年(一八六五),他在《杭四家印稿》序中自述:「少學曼生,久而知其非也,則盡棄之。」
  • 大英博物館藏之畫出現仿刻乾隆玉璽之印,大清混亂至此怎能不亡?
    在北京故宮有從未面世過的清宮舊藏郎世寧的贗品,畫幅不大,以人馬為主,那就是宮裡有人搞了「掉包計」!所以,1924年宮裡的太監才放火燒了建福宮,其中包括存放這些文物的帳目也付之一炬,偷盜罪證被銷毀了……清宮入藏名家書畫大致要過三個關口,才能在清宮著錄書裡「榜上有名」:一、包裝(詞臣在包裝物上題寫初步鑑定意見)。二、鈐璽(包括鈐著錄印)。三、著錄。有清宮藏書畫收藏品的標記,大約有四種類型,這在大英博物館裡均一一具備。
  • 印外求印:趙之謙篆刻特輯(三)
    是印雖未署年款,但明言「悼亡」,故可知是同時期作品。同年九月二十一日為紫君畫花卉蔬果十二幀中鈐有此印,乃是確證。此外,「思悲翁」朱文印、「趙之謙·悲翁」兩面印亦屬同類印作。因更號為「悲盦」,故是年印章多署名「悲盦」。直至到北京後再改號「無悶」止,署「悲盦」款者絕大多數為這兩年的作品。而其中為福建、溫州友人所刻者如:「魏錫曾印」三種、「錫曾印信」「稼孫經眼」等為壬戌年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