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古印章,形制古樸,雍容靜穆,除了古代匠師的卓越技巧外,還有一部分是「造化」之功。為自己尋找一個專屬的圖騰,帶著它穿梭於紅塵,編撰一段光陰的故事……
藏族古印章的最初起源,於史無證。但據史料記載,公元7世紀,吐蕃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發展已經相當發達,具備一整套完備的官僚體系、法律等典章制度。吐蕃在統一西藏後,其管理這片廣大區域的政治部屬、調兵遣將時,都需要以印信為證。此時,藏族古印章便在其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公元752年,吐蕃冊封南詔為「贊普鍾南國大詔」,並「賜為兄弟之國」。命南詔王閣羅風為贊普鍾,號曰「東帝」賜以金印。吐蕃在統治南詔期間,還陸續賜有不少印章。公元778年,閣羅鳳死,其孫異牟尋嗣位。唐貞元十年(785年),異牟尋歸順唐朝時,一次就獻出「吐蕃印八紐」。由此可見,西藏使用印章的歷史十分悠久。
藏族治印藝術不僅歷史悠久、淵源流長,而且博大精深,表現的內涵極為豐富,用途十分廣泛。在歷史上,藏印被使用於政治、宗教、經濟、文化、軍事、對外交往等方方面面。最遲至甘丹頗章時期,藏族治印藝術在民間世俗社會中使用已相當普及,如買賣契約、支差還債,籤訂盟約合同,社會交往、文書往來,喜慶哀傷活動等,莫不以治印為相互信賴之憑證。藏族社會自有治印歷史以來,上層統治階級就有對下屬各首領、要員、部屬、所任職位、學位,頒發賜封相應治印的規範制度習俗。其封賜還分有乞印、頒印、啟印(即用印或鈐印)、封印、撤印及換印等成套規定。藏族治印藝術經歷了古老而漫長的發展歷程,至今仍在社會上具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佛教的傳入、藏文的規範使用和吐蕃時期佛教文化的昌盛,無疑給藏族治印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提供了發展契機。作為藏族文化的一部份,治印藝術自然隨之應用於佛教活動的各個領域,並成為神、佛、高僧們大德權力和神聖威嚴的象徵。
縱觀藏族古印章藝術,無論是雕刻內容到具體的工藝製作,從寫實到寫意,從可見的形象思維到意味的表達形式都反映了藏民族深沉的理性精神。尤其是印章的圖文及圖騰,圓中有方、曲中有直、封閉重於連續、圓點弧形勝於直角方塊,這充分表現了佛教所講的「圓通」、「圓覺」的哲理思維。但又讓人感到穩重、簡潔,柔韌而剛健,表現出一種神秘的魅力,一種和諧的美。
從材質上看,藏族古印章中以鐵印居多。鐵印在我國整個印章史上卻比較少見。春秋戰國時期至宋代,印章質地都比較高。譬如:金印、銅印、玉印、玻璃印、陶瓷印、水晶印、犀角印、竹印、木印等。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元朝。其間沒有多大變化,而到了近代大多又盛行石印章。鐵印還受到氣候、空氣變化的影響,不便於玩賞、佩帶和使用,而在藏族地區鐵印章卻很流行,以至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大活佛、攝政以及各朝各代所敕之印都有鐵印章,特別是政府機構、寺廟、活佛、貴族等公、私用印大多為鐵印。因為,舊時鐵器在西藏被視為是「護摩寶器」。
藏族古印章的形制在元代及明代,無論中央敕封的印章、寺廟的印章、還是喇嘛與貴族的印章,其形狀基本為璃紐、駝紐、龍紐、獅紐、法輪紐、寶珠紐、如意紐、直紐等。到了清代及民國時期,藏族印章的紐形有了突破性的變化,中央政府敕印、寺廟用印以及喇嘛與貴族的用印多為如意寶冠和寶珠紐,但也有部分呈上下方印,上下圓印、瓦紐印、直紐鐵印、木紐鐵印、壽星紐印、蓮枝紐印、獅紐印等。
而與內地印章藝術相比較,藏族古印章的質地、工藝都為漢印章少有,其裝飾具有獨特風格,精工細作,將印章籤出的點、線、面(指金銀錯工藝)與金銀互錯表面的光澤相映增輝,形成自然生動、絢麗華美的裝飾效果。在印章的表層大多浮雕著龍、獅、孔雀、覆形蓮花座等,其雕刻藝術自成一家,刀法細膩,其執刀腕指輕如畫筆,重如鐵筆,風格自然渾厚。另外「挫金」「挫銀」工藝是指內地封建社會前期青銅工藝常採用的裝飾技法,它主要是在青銅器表面鑿刻成圖案、淺槽,然後將金銀絲截作點、線壓進槽內捶軋挫平。可是這種早期工藝用於藏印上,卻是空前的。此外藏印上的鎏金工藝和在制好印後,在印內的空腔裝藏有加持力的藥丸、經書、咒字、舍利骨等物,也是漢印章中極其少見的。
印章在藏語中被稱作「唐喀」。據考證「唐喀」一詞起源於突厥語,經過蒙古語借用而後轉入藏語。其實,印章的藏語名稱也很多,宮印總的名稱叫「唐喀」敬語叫「噶唐」;團體公章叫「吉唐」;一般的印章稱「達唐」、「色唐」,口語叫「帖子」等。
西藏鈐蓋印章所用的印色也很有講究。印色分紅黑兩種,一般說上級對下級和寺院僧人準用紅色印泥,而下級對上級和俗官多用黑色印泥。如果官員和百姓同時鈐蓋印章,那麼地方首領可用紅色,而平民百姓則用黑色。按西藏習慣,從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以下,凡是屬於僧侶階層,公、私用印可加蓋紅色印泥或封蓋紅色火漆封印。凡俗人及政府機構都加蓋黑色印泥或封蓋黑色火漆封印。據史料載:唐吐蕃時期,文書上就加蓋有紅色印章,在原薩迦地方政權時期的文書及信件上也加蓋有紅、黑色印章。
藏印印面的文字各類繁多,有古藏文、象雄文、西夏文、藏文、八思巴文、蒙古文、漢文、梵文、尼泊爾文、回文、滿文、英文等;圖形包括八瑞相、七政寶、祥麟法輪、六種長壽、五妙欲、和氣四瑞、如意頭、天冠、凸凹佛星、太極圖、金剛、噴焰末尼、金剛橋、卐字紋、壽字紋、長城紋、回紋、日月紋、祥雲紋、獸面拐子紋、花草拐子紋、華蓋紋、幢紋等;紐形有寶珠紐、如意紐、通人冠紐、如意寶冠紐、方紐、圓紐、瓦紐、直紐、獅紐、蛙紐、塔紐、鳥紐、橋紐、蓮花紐、蓮花纏枝紐、巖猴紐、牛紐、馬紐、馬頭紐、虎紐、柱紐等。但因年代久遠,很多形制的藏印已很難見。
藏族古印章充滿了神奇的魅力。在宗教法事上所用的具有加持力的印章,舍利印章及巫師護法神的印章,高僧大活佛使用的曼陀羅印章,無一不寄寓了神秘的力量,為人們尊崇和膜拜。其形制古樸、雄奇,富有變化莫測的藝術效果。除了古代匠師的卓越技巧外,還有一部分是「造化」之功。因為有些古印章經歷了上千年使用和變遷,變得斂盡鋒芒恰到好處,展現出醇厚樸拙、雍容靜穆、氣象萬千的效果,神妙之處可意會不可言傳,這些傳承的古印章巧奪天工,是永供後世印人心追手捧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