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遇到了這樣的情況?訓練一段時間發現力量不長或者緯度不長或者訓練狀態飄忽不定。這個時候有的人急於換計劃或者換動作,而我個人認為你更應該關注到最基礎的訓練要素。
首先你應該知道,學健身,其實「動作」是最淺顯的,也是最好教的。而你想要取得進步,你需要關注的更多。
要素一:肌肉收縮方式向心收縮:肌肉收縮產生力量,例如把重物從地上拉起來。
離心收縮:肌肉拉長產生力量,例如把重物「有控制的」放回地面。
等長收縮:肌肉收縮產生力量但長度不變,例如平板支撐這種靜態的動作。
有研究發現,離心收縮單純和向心收縮比較,從肌肉增大和肌肉力量增長的效果來看,離心收縮要比向心收縮好。那應該怎麼應用呢?
增加離心阻力(建議新手不要嘗試)
向心收縮時讓同伴輔助完成,離心收縮自己主動完成。做離心收縮時,肌肉的產生力量相對大。離心收縮應注意「控制」,但並不是要非常慢,某些人有意做很慢很慢的離心,其實只是自己一廂情願,這種方法並沒有科研支持,所以我們做的時候適當提高離心速度。
要素二:負重「增肌就要大重量!增肌就要大重量!增肌就要大重量!」重要的話說三遍。
關於重量選擇的錯誤觀點
有的人會告訴你肩,小腿是慢肌,所以需要用小重量訓練。
身上的肌肉都是快肌和慢肌共同構成,並不存在全是慢肌的肌肉,比如小腿的腓腸肌快肌纖維比例大,比目魚肌慢肌纖維比例大。目前也沒有可靠證據說明輕重量訓練慢肌就更好。主流的觀點是無論快肌慢肌都應該使用大重量訓練。再說得細一點,使用輕重量時只能募集較少且「門檻較低」的運動單位,而重量越大募集的運動單位越多。
那我們究竟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重量呢,常用的RM,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了。今天給大家講的是RPE,可以理解成訓練中的疲勞等級。這個的數值是1-10。比方說你今天深蹲,第一組用70kg,你蹲了5個,感覺還能再完成兩個,那麼就是rpe8。如果你感覺蹲了5個非常勉強,不能再加一個,那麼就是rpe10。個人建議正式組的第一組在rpe6較好,這是你可以完全控制住當下的速度,重量,節奏。
rpe的好處
1.可以記錄下你訓練的感受,再針對數值調整你的重量。
2.通過rpe看到自己的進步,不一定要挑戰極限重量才知道自己是否進步,如果今天你蹲70kg是rpe8,一個月後再蹲70kg是rpe4,那很明顯你進步了。
3.便於和你的教練進行溝通,rpe相比「這個太重」;「這個我好像舉不動了」更為精確的表達。
這裡是科學健身,求真務實,腳踏實地的DB健身SHARE,只說真話不講廢話,歡迎大家評論互動。#百裡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