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扎堆的神秘工程
如果你開車從北京市區出發,離開北環,行駛大約160公裡左右,就到達了河北宣化。
這裡東臨京津,西接晉蒙,離中蘇邊界僅2000公裡,地處北京西北大門,自古便為京城鎖鑰。宣化城內鎮朔樓,有清乾隆皇帝御書「神京屏翰」一匾,言稱宣化是首都北京的屏障,軍事地位十分重要。
事實上,宣化不僅是北京的屏障,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裡可以說是整個中國的一道屏障——宣化的黃羊山上,曾經有中國第一代超遠程陸基戰略預警雷達:7010大型相控陣雷達,同時也是當時「亞洲最大的相控陣雷達基地」。
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宣化人就能看到遠處的黃羊山在開山,並可隱約聽見隆隆的爆破聲。
不久,黃羊山主峰西北側的上部便被削去,露出白色的石壁,他們聽說部隊在巖壁上鑿出了巨大的平臺,安裝了一面奇怪的「牆」,重型卡車滿載各種設備、儀器、人員忙碌地往返,周圍也開始戒備森嚴。
這面奇怪的「牆」就是7010相控陣預警雷達,雷達正面寬40米,高20米,說是一面高牆一點也不過分。
這面雷達的造型充滿了巨大的機械與科技美感,所以很多人認為它是科幻小說《三體》中,紅岸基地裡那面巨大雷達的原型,儘管它並不能轉動。
當然,這座相控陣預警雷達顯然不是為了好看,才修建在這裡的。
1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的衝突開始加劇,「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相互揮舞著核大棒,整個世界籠罩在「核訛詐」的陰影下。
中蘇關係惡化之後,中國的危機感更加緊迫。
從1964年10月15日至1969年3月15日,蘇聯挑起邊境事件4189起之多。1969年中蘇發生珍寶島衝突,蘇聯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公開叫囂對華進行所謂「外科手術式核打擊」,中國開始全民進入準戰爭狀態。
除了加緊對原子彈和氫彈的研究之外,對於來自敵人的遠程攻擊也必須要能夠防禦。
7010相控陣雷達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要監控來自敵人的飛彈攻擊。要實現這個目的,監控整個中國的遼闊天空,普通的雷達顯然力不從心。
傳統的雷達是通過自身的旋轉,來進行掃描,尋找敵人的蹤跡,很多電影中為了營造緊張的氣氛,一般都會展現這樣不斷旋轉的雷達。
但是相控陣雷達的能力,要大大超過傳統的雷達。
首先,因為省去了整個天線的機械驅動系統,所以它的可靠性非常高,平均無故障時間遠遠高於傳統雷達。
而相控陣雷達是否強大,跟構成雷達的「陣元」(輻射單元)是否先進和陣元數量的多少有很大的關係。雷達就如同很多昆蟲的複眼,輻射單元少則有幾百,多則數千,甚至上萬。
由於陣元很多,在面對敵方飛彈的飽和攻擊時,可以把所有陣元分成若干組,每一組分別跟蹤和對付一個目標,實現同時跟蹤多個目標的效果。
因為雷達是固定的,所以相控陣雷達調整掃描方向的辦法也跟傳統雷達不同。
它是通過控制每個陣元產生電磁波的相位與幅度,以此強化電磁波在指定方向上的強度,並壓抑其他方向的強度,從而實現讓電磁波束的方向發生改變。
▲相控陣雷達掃描不同方向動畫示意圖
雖然現在已經有很多軍艦、預警機乃至戰鬥機裝載了相控陣雷達,但是直到上世紀50年代末,美蘇才開始研製並在裝備相控陣雷達,屬於實實在在的「黑科技」。
負責7010項目的「雷達院士」張光義,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情景:「那是1969年的12月27日,我們永遠都不會忘記。遵照上級指示,要求我們用半個月時間提交一份當時在國際上都堪稱『絕活』的雷達研製方案。」
而參與項目研發的賁德院士,同樣對當年的艱難起步記憶猶新:「上級讓我搞世界上最新的相控陣雷達,也就是防禦彈道飛彈突然襲擊的雷達。之所以要搞這種雷達,目的就是,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保衛首都北京!可是,相控陣雷達是60年代初世界上才出現的,一般的書本上不可能了解到。我在大學讀書的時候,還沒有這種雷達。」
但是條件艱苦、技術落後不是退縮的理由,沒有資料就自己從頭搞起。
研究人員從雷達的基本原理開始研究,找到關鍵技術之後馬上進行攻關,全體人員三班倒,日夜不停。
除了技術上的難題,他們還要克服艱苦的生活和研究環境。夏天山洞中潮溼悶熱,冬天又變得寒冷刺骨;磚頭壘砌的簡陋宿舍裡,連洗澡都成了奢望;更重要的是,還要忍受和家人的長期分離,直到女兒出生前六天,張光義才從基地經過兩天多舟車勞頓趕回南京家中,兩周後又匆匆返回。
1976年,雷達進行全面陣天線的安裝、調試,並投入運轉,1977年正式投入使用。
雷達的電掃描天線陣面規格為20×40米,饋電單元8976個,探測距離3000公裡,可連續跟蹤10批以上目標,在方位120度和仰角2-80度空域內進行邊搜索邊跟蹤,配備了大中小型計算機對全站實時控制,處理和計算。
▲也許是唯一一張彩色照片
中國成了美蘇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相控陣雷達技術的國家。
7010成果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5年獲電子部科技成果特等獎。
1979年,7010雷達觀測到了美國「天空實驗室」再入大氣層的軌跡,並準確計算出了彈道和墜落時間,與美國公布的數據對比,時間僅差4分鐘,地點僅差經度2.9°和緯度1.3°。
1980年4月,國際第二次雷達會議在美國召開,這次觀測結果讓美國人吃驚不小——他們原本以為,中國的雷達技術很落後。
可以說,7010相控陣雷達,讓中國的國防有了一雙銳利無比的眼睛。
2
事實上,7010相控陣預警雷達,只是當時中國秘密反導工程的一小部分。
早在1957年10月,毛澤東應邀參加蘇聯十月革命40周年慶典。在觀看蘇聯研製原子彈、氫彈等尖端武器的紀錄片時,毛澤東對坐在身旁的彭德懷說:「我看,矛和盾總是同時產生的,有矛就會有盾。」
彭德懷馬上心領神會:「是的,一種新武器的出現,總會有對付它的新的辦法。」
1963年12月16日晚,毛澤東在聽取聶榮臻匯報十年科學技術規劃時,第一次提出研製反飛彈武器的想法。1964年1月7日毛澤東看到羅瑞卿送來的《新聞天地》上刊載的《「反飛彈」時代到來!》一文時,又批示「是否送聶榮臻同志一閱」。
基本理念就是,我們不僅要有反擊敵人的矛,還要有保護自己的盾:「要組織一批人,讓他們不幹別的,專搞這個事。搞不成不要緊,搞成了用不上也不要緊,秦始皇的萬裡長城,也沒有什麼用處嘛。」
▲ 2010年1月11日,我國對外宣布成功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試驗
由於毛澤東的這些指示大都是1964年年初集中提出來的,所以被稱為「640指示」。而隨後開始的我國反導系統研究,也被稱為「640工程」。
而640工程,又分成了五個子系統,這幾個子系統不僅有相控陣雷達,還包括了反導飛彈、超級大炮、雷射武器等,個個都充滿了」黑科技「的味道:
1.640-1,反飛彈飛彈系統,也稱反擊系統。
2.640-2,超級大炮反飛彈項目。
3.640-3,雷射武器。
4.640-4,預警雷達系統。(7010雷達屬於此系統)
5.640-5,飛彈再入物理現象研究。
3
攔截飛彈,最直接的思路就是同樣利用飛彈進行攔截。
反彈道飛彈工程系統包括低空攔截和高空攔截反導系統。其中低空攔截系統包括了「反擊一號」和「反擊二號」飛彈系統的總體方案的論證及單項預研工作;而高空攔截系統,主要圍繞著「反擊三號」飛彈系統展開。
在1979年8月至9月,「反擊一號」在昆明基地成功地進行了兩發模型遙測彈的飛行試驗。「反擊二號」攔截彈的開發進度後來居上,它在1971年10月到1972年初進行了6次縮微模型飛行試驗,其中5次取得成功,但因作戰範圍與「反擊一號」重疊,在1973年終止發展。
「反擊三號」則是一種能在上百公裡的高度的外層空間和大氣層內攔截敵方來襲彈頭的反導攔截系統。
除了反擊系列飛彈,利用火炮攔截敵方火箭,而研製出來的先鋒大炮,更加充滿了機械與暴力美學。
中國的火炮反導項目被命名為640-2工程,由錢學森領銜,七機部二院201所主研。201所給出的方案為「炮射次口徑攔截彈」,1966-1968年,在140炮毫米口徑的滑膛炮上進行了11次48發試驗,發射18公斤重的彈頭初速達到了1600米/秒,射高達到了74公裡,射程130公裡,達到了當時國際水平。
科研人員確定的最終方案,口徑為420mm,長26米,重達155噸的「先鋒」號超級大炮,它能將160千克的次口徑火箭彈以900 m/s的初速發射出去。
此外,210所還對回收彈丸做了大量的成功研究,包括:140毫米口徑炮射高過載開傘回收彈試驗;從3000到15000個G的高過載環境裡開傘回收試驗;彈丸速度達到3-4倍音速時開傘的試驗等,直接推動了我國空間飛行器再入開傘回收技術的進展。
但是,利用超級大炮來反導效率不高,中國的經濟和工業也承受不了建造眾多超級大炮,所以,640-2工程於1980年下馬。
與先鋒號超級大炮的粗獷畫風不同,640-3工程研究的雷射武器,從誕生起就帶著一絲科幻色彩。
▲前蘇聯地面高能雷射炮設計效果圖
1964年上海光機所接獲雷射武器研發任務後以高功率固體雷射器為研發目標,啟動釹玻璃雷射系統研製。
到1970年代中期640-3工程的雷射遠距離打靶和雷射反響尾蛇飛彈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獲國防科委重大科研成果獎。
上海光機所研製的大口徑(120毫米)振蕩—放大型雷射系統,最大輸出能量達32萬焦耳;改善光束質量後達3萬焦耳,成功地進行了打靶實驗,室內10米處擊穿80毫米鋁靶,室外2公裡距離擊穿0.2毫米鋁靶。
但是雷射反導的思路在當時實在太超前了,最終因為技術限制下馬,不過雷射武器的研製並沒有中斷,於1980年代初期重新啟動,最終納入863計劃。
▲波音ABL(機載戰術雷射系統)雷射發生器
而640-5飛彈再入物理現象研究,也同樣取得了重要成果。
640工程「高、大、精、尖」,研究技術難度大,我國當時的技術水平、生產條件和經濟都很落後,全面展開這樣龐大複雜、工程浩大的研製工作,面臨的困難相當大。
1972年美國和蘇聯籤訂了限制反彈道飛彈飛彈條約,1976年,美國宣布關閉「衛兵」飛彈防禦系統,640工程的研發也不再緊迫。
1980年3月19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下令,取消了整個「640工程」的研發。1982年,國家航天部又召開會議,正式作出了「640工程」下馬的決定。除保留下雷射破壞原理和核電磁脈衝技術兩項課題外,其餘有關「640工程」的研究全部停止進行。
但是前輩們付出的心血並沒有白費。
640工程為中國培養了大量的人才,以及眾多技術積累,比如當時為反擊系列飛彈建造的0.5米高超音速常規風洞以及相關設施,後來就用於東風飛彈的研製。
之後,我國「863計劃」中的反導項目研究得以重新啟動,並對後來我國航空航天技術和反導、反衛星武器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2010年1月11日,我國成功進行了第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2013年1月27日,我國再次成功地進行了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2014年7月23日,我國成功進行了第三次陸基反導技術試驗;2018年2月5日,我國又成功進行了第四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
歷經幾十年鑄造的反導系統,終於成為保護中國的大國之盾。
當然,640工程之所以特殊,除了為國防科技留下諸多寶貴遺產外,還因為640工程的畫風實在太過獨特。
無論是反導飛彈、超級大炮,還是雷射武器,都屬於相當激進的方案,而激進在很多時候不一定是思路不對,而是太過超前。
現在網上很多人都在調侃中國的武器裝備造型「土氣」,完全沒有美國裝備看起來高端大氣,但是640工程的這些項目,就算放到現在看,也依然充滿了科幻氣息。
原解放軍4003廠出品
戰備壓縮餅乾 還是團購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