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常見的困境
甜甜自從結婚以後,懷疑自己應該叫苦苦。
她既要上班,又要做家務、管孩子,老公一周有五天不能準時回家,今天,又是這樣,廚房一池子碗,孩子又不肯好好寫作業,浴室三天前換下的衣服還沒洗,老公又姍姍晚歸,甜甜聽見開門聲就衝到客廳,沉著臉說:「你還知道回來啊」
「你回來幹什麼呀?」
「你把家當免費旅館了吧!」
傑子本來還有點愧疚之心,現在全被厭煩取代:「能不能別這麼陰陽怪氣的啊!」
「喲,你還有理了」,甜甜話沒說完,傑子哐摔門出去了。
甜甜平常付出那麼多,到關鍵的事情上,不會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讓自己的付出打了水漂,乃至起了反作用。事實上,甜甜不是個例,很多人都因為不會有效溝通而過得很「苦」。
愛情保衛戰上,塗磊老師曾經說過:「嘴 是可以殺人的」。
可見,付出很重要,恰當的表達更重要,付出不能決定關係走向何方,但是表達可以。我們怎樣快速成為一個會說話的人,讓溝通表達為自己的關係加分呢?
1 兩個基本功
「會說話」,讓對方願意接受自己表達的意思,首先需要熟練掌握兩個基本功:
一、陳述客觀事實
馬克·墨菲在他的《用事實事實說話》一書中說:
事實公正而具體,沒有感情色彩。如果你想讓行為發生改變,還是讓事實說話吧。
需要注意的是陳述客觀事實,要與感受、情緒、猜測、結論、評判等等一切與事情本身經過無關的因素分離。我們舉個例子:
老公大林是銷售部經理,年底業績壓力大,連續加了一段時間班,本來兒子作業是夫妻倆輪班輔導的,結果這兩周都是老婆小娟一個人來,和兒子鬧得雞飛狗跳。
這一天大林加完班回到家,小娟張口就說:「你總是不著家、不管兒子,孩子到底是不是你親生的?」
大林聽小娟這麼說火騰的起來了,反駁說:「我怎麼不管兒子了,之前不都是咱們輪流輔導兒子的嗎?兒子是不是我親生的,不能問我,得問你自己啊!」
矛盾瞬間升級。
而這件事的事實是什麼呢?——大林最近一段時間回家比較晚,連續兩周都是妻子自己輔導兒子功課——就這麼簡單。
對話中「總是」這樣以偏概全的詞是不客觀的,「孩子是不是親生的」屬於情緒的發洩,更加與客觀事實無關。所以,「陳述客觀事實「這個基本功,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帶著覺察,有意識的將客觀事實剝離出來,簡單直接的陳述,讓這樣的表達方式成為習慣。樊登博士也說:
最好的溝通技巧是什麼?「用事實說話」。
二、準確的描述自己的感受並提出具體需求
哈裡·奧弗斯特裡特教授在《影響人類的行為》一書中說:
一個「否定」的反應,是最不容易突破的障礙。當一個人說「不」時,他所有的人格尊嚴,都要求他堅持到底。
所以聰明的做法是,我們只需要準確的描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不去用指責、抱怨等攻擊性的語言交流,避免對方啟動「否定」的連鎖反應。
我們仍然用剛來的例子來說明:
還是大林連續加班,今天回到家又很晚了,小娟說:「親愛的,你最近回家都好晚,這兩周都是我一個人輔導兒子功課,年底我單位工作壓力也很大,回到家又一個人面對孩子(事實),我覺得好累啊,有時候感覺血壓都上來了,心臟很難受,感覺白頭髮都多了(感受),好想你能幫幫我,陪陪我,哪怕早回來半小時管一下兒子洗澡睡覺也好啊(具體的需求)」
這樣的情況下,作為比較負責任的老公的大林,就會對妻子心懷愧疚,主動解釋自己的工作,並保證儘量積極配合早點回家,分擔一些照顧兒子的責任。
描述自己感受和需求的方法,是非暴力溝通要素的簡化與運用,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說:
「表達感受」和「具體的請求」,「清楚的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表達越清楚,我們就越可能得到稱心的回應」。
2溝通的五步法
有了表達的基本功,我們就可以通過五個步驟建立愉快的溝通:
一, 學會提問與傾聽
確保自己了解真實的全部的情況,這是有效溝通的必要前提,那麼自己真的了解了嗎?提問與傾聽會給我們答案。
作為提問的一方,同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把握話題的走向。如果對方在傾訴中涉及到太多無關的因素或事情,要及時把話題拉回來,確保談話始終在主題上。
在這個環節,即使沒有獲得新的信息,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
讓彼此信息對等,同時也讓對方感受到了我們對TA的重視和關心。
這是非常暖心的開頭。
二, 同理與認同對方的感受
當對方傾吐完畢,同理TA是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一步。
同理簡單的說就是感同身受,理解對方的想法做法,並且沒有對或錯的評判。
不評判這一點很重要,一旦有了評判就有了立場和角度,有了立場和角度就容易有分歧,而在這一步還不到去討論分歧的時候,還不是最佳時機。
同理的時候,我們要去複述,重複表達一遍自己對TA傾訴的理解,尤其是對方非語言部分的意思,我們要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做,是同步彼此的認識,確保沒有誤解。
需要著重強調的是,同理≠認同,同理的是對方的出發點,理解TA的原因,不代表同意TA的做法。不談關於做法的看法就好了,只對TA為什麼那麼做表示出完全的理解。而我們需要認同的是對方的感受——感受是非常主觀的,TA感受到什麼就是什麼,認同感受是情感支持,會讓TA覺得我們是站一邊的,我們是自己人。
有了這樣的心態,才更容易建立心與心的溝通。
三, 溝通的開端,要以共同點、相似處開始
卡耐基曾經指出,跟別人交談的時候,要以強調而且不斷強調雙方所同意的事情作為開始。不斷強調你們都是為相同的目標而努力,唯一的差異只在於方法而非目的。
因此,我們要以對方說「是」的點開始,當TA不斷的表示「是」「是」的意思的時候,身體和思維會形成開放、前進的狀態,有利於推動並接納我們的溝通目標。
四, 為異見準備好解決方案,且不期待解決方案100%得到認同
做好前三步之後,才是我們提出溝通目標的時機,我們要事先準備好異見的解決方案,並且不期待方案100%得到認同,有商有量有餘地才會讓對方感受到溝通的「誠意」。
如果抱著「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態度去溝通,這並不是溝通,而是去貫徹想法,這樣就把雙方放在了不對等的位置,不允許對方有不同意見,這是不合理也是不成熟的。(原則性問題除外)
在開放的溝通中,適當讓步,適時接受一個雙方都比較舒服的結果,更為明智。如果實在想繼續爭取更大範圍的同意,可以在這個結果執行一段時間之後再次重啟溝通。
當然這裡也有一個小技巧,魯迅曾經說過,如果有人提議在房子牆壁上開個窗口,勢必會遭到眾人的反對,窗口肯定開不成。可是如果提議把房頂扒掉,眾人則會相應退讓,同意開個窗口。偉人的「開窗口」思維,你領會到了嗎?
五, 以肯定、讚美、讓對方愉快的行為結束每一次溝通
我們都知道,興奮的時候會分泌多巴胺,它傳遞興奮及開心的信息。
另外,有一點不太廣為人知的是:多巴胺也與各種上癮行為有關。
所以,如果希望對方愛上與我們溝通,我們一定要用肯定、讚美對方的方式來結束每一次溝通,最好配合讓對方愉快的行動。
需要注意的是,讚美不是溜須拍馬,讚美是發現優點而不是發明優點,是真誠的欣賞,而不是虛偽的套路。表達上注意三個細節,就一定能贊到點上:即讚美事實,讚美細節,讚美獨特之處。我們要養成不吝嗇的肯定、讚美別人的習慣。既可以讓對方的自我價值感得到滿足,開心,也為自己鋪平了連接與溝通的道路。
試想,一跟你溝通就會分泌多巴胺,誰會拒絕與你連接呢?
3結語
所有的方法和技巧,都只是錦上添花,最核心的,永遠是我們熱忱、真誠的初心。宋代有詩云:「偽飾久終變,真誠老益純。」虛偽的東西永遠是不長久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工具,我們是用工具去打造更廣闊的天地,而不是被工具所奴役。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說,「你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著你所能抵達的高度」,讓我們在生活中不斷熟練提高自己的溝通表達能力,助力事業發展上升,收穫良好親密關係,活出幸福通暢的人生!
我是專注幸福力提升的@民間福娘娘,歡迎關注我,接收幸福力的資訊。如果覺得我說的有道理,感謝您能夠點讚、評論或轉發,幫助更多人,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