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孔子學院線上講座】從和田出土文書看唐代西域

2021-02-19 香港人文情報小偵探

內容摘要 :

從十九世紀末起,新疆和田周邊地區陸續出土了漢、藏、粟特、于闐、猶太波斯等多種語言的唐代文書。對於唐史研究者來說,這些文書是不可多得的一手史料,因其不僅可以補充傳世史料的不足,揭示更多細節,更可以讓我們聽到當地人的聲音,觸摸到真實的歷史。在這些文書中,于闐語世俗文書數量最大,但研究卻最不充分。因為和漢語、藏語不同,于闐語是一門失傳的死語言,必須從零破解其文字、詞彙和語法。經過前輩學者一百多年的努力,解讀工作已基本完成,深入研究于闐語世俗文書的時機已經成熟。目前,于闐語世俗文書分藏在英國、瑞典、俄羅斯等國。我按照類型和內容重新編排了這組文書,展示出這些文書之間的聯繫。這種聯繫反過來又能加深對每一件文書的理解,修正前人的解讀。每一件文書都是一塊拼圖,當把所有文書都擺在正確的位置後, 會呈現出怎樣的一種歷史圖景呢?

個人簡歷 :

張湛博士

牛津大學東方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哈佛大學近東語言與文明系伊朗研究方向博士(2016)

紐約大學古代世界研究所訪問學者(2017-18)

不紅的網紅兼真黑的黑導遊

伊朗學家 (對伊朗及整個古代世界有通盤瞭解,主攻新疆和田出土的唐 代胡語世俗文書)

耶魯大學韓森《絲綢之路新史》的譯者(後浪出版公司,2015年)

人文歷史類播客《天書廣播》的創辦者及主播 (開播至今已發佈六十多 期節目,邀請各路學人暢談天南海北古今中外的歷史和語言)

登記網址

https://www.polyu.edu.hk/mysurvey/index.php/325647

相關焦點

  • 新疆阿克蘇曾出土葡萄乾,再現唐代西域酒坊,見證新疆釀酒歷史
    2009年8月,中國農學會針對吐魯番洋海墓地出土的一根2300年前的葡萄藤,召開「首屆乾旱半乾旱區葡萄產業可持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農學界和史學界傳統認為,對我國葡萄栽培始於張騫出使西域之後的說法提出了新看法,並將我國初始栽培葡萄時間向前提了200年左右。
  • 《唐孔目司帖》還原唐代西域百姓生活
    (遼博供圖) ③④⑤為敦煌壁畫,反映唐代的農耕場景。旅順博物館國家一級文物《唐孔目司帖》正在遼寧省博物館展出,它實際是唐朝稅務機關出具的公文和完稅證明,為人們還原了一千多年前唐代西域地區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在當時,上繳春布可以免除徭役及其他雜稅,而且,政府徵收的是來年的稅。
  • 榮新江 | 唐代安西都護府與絲綢之路
    據Hedin 24號文書,神山稱「堡」【19】,這裡是扼守和田河路的主要據點,作為軍事堡壘之外,也應當有館驛之設。謀常館又見於斯坦因(A. Stein)在麻札塔格發掘到的M.T.0628號文書,有「謀常監館二人糧(下殘)」字樣【20】,說明從撥換到于闐沿和田河的道路上都設有館。
  • 西嶽史著 || 李宗俊:《敦煌吐魯番文書與唐代西北史研究》引言
    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中有大量唐代河西、安西、北庭的軍事文書和官文書,還保存有許多古代地理信息的地誌文書,以及大量關於唐代昭武九姓胡、龍家、仲雲、突厥、回鶻、吐蕃、吐谷渾等民族史或反映民族關係與中外關係史的文書,對於我們研究古代邊疆史地、中外關係,以及中國隋唐史,乃至西域、中亞史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 著名的玉石之鄉,新疆的和田地區,神秘的西域精絕國遺址少有人知
    尼雅遺址是漢晉時期精絕國故址,位於民豐縣,尼雅河的下遊古河道上,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南緣,在古絲綢之路的南道上,平均海拔1300米,現在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前幾年火熱的《鬼吹燈之精絕古城》可謂是佔盡了風頭,頻頻上微博熱搜。也正是因為這部劇,位於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的尼雅遺址逐漸為人所知,甚至已經有大多考古學家認為尼雅遺址就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精絕國(精絕古城)。
  • 講座|香港孔子學院
    香港孔子學院邀請了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院士馮錦榮教授舉行講座。講座詳情如下: 講座主題:從伊斯蘭科學到耶穌會科學——以洪武回回司天監與崇禎曆局為中心講者:馮錦榮教授日期:2020年12月14日(一)時間:16:30 – 18:00平臺:線上平臺 語言:普通話名額:300 個 內容簡介 洪武元年十二月(1369),明太祖改太史院為司天監
  • 人物|和田醫學家—比吉•贊巴•希拉汗
    佛名經,梵文,和田出土,三世紀寫本。不同種族的民族,由於自身信仰等特性的相似性,相互間的交流更加容易些。木簡,藏文,和田出土,唐代。維吾爾族與藏族是生活於我國西部兩個人口眾多、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毗鄰民族。早在一千多年前,回鶻與吐蕃兩個民族之間就有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相互影響和相互交流。古突厥文文獻稱吐蕃為「tüpüt」,古藏文文獻稱突厥為「Drugu」,稱回鶻為「Hor」。
  • 伏羲女媧絹畫、虎紋金牌、唐代五弦琴等新疆文物將展國博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從中國國家博物館了解到,展覽分為「絲路雛形」、「絲路華章」、「 絲路梵音」三個部分,遴選了191件(套)自先秦至宋元時期新疆各地區出土的精美文物,包括陶器、金屬器、紡織品、木器、紙張、佛造像、玻璃器等,尤其是漢唐時期的官府文書和多種文字的簡牘文書資料。
  • 新疆尉犁考古大發現,出土七百多件唐代木牘,填補了歷史記載空白
    大家好,我是和你們一樣愛好娛樂,每天關注娛樂新聞的【之娛人】,跟著我帶你們每天看最新資訊。西域被認為是狹義上的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的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包括亞洲中西地區等。
  • 新疆和田出土頭戴花環乾屍
    [導讀]新疆和田發現2000年前羊脂玉還發現繪有人面像的彩棺、形制獨特的獨木棺和箱式榫卯棺新疆網訊新疆和田地區自古以產玉聞名,和田玉更是享譽國內外的寶玉,但多年來新疆的考古發掘卻鮮有和田玉出土。新疆和田發現2000年前羊脂玉還發現繪有人面像的彩棺、形制獨特的獨木棺和箱式榫卯棺新疆網訊 新疆和田地區自古以產玉聞名,和田玉更是享譽國內外的寶玉,但多年來新疆的考古發掘卻鮮有和田玉出土。
  • ​唐代「西域」之西移
    傳統上來說,中國古代廣義的「西域」是指敦煌西北玉門關以西的廣闊地域,而狹義的「西域」則指今新疆南疆地區,也包括東疆的吐魯番和哈密。唐朝在這裡統治時間較長,留下了相對豐富的史料,尤其是近百年來出土了大量文書材料。安西四鎮地區在胡漢雙軌統治之下呈現出較普通羈縻府州有所不同的統治形態,這一現象已被學者注意到。
  • 不破樓蘭終不還,唐詩中的西域樓蘭古城為何湮滅
    唐代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唐代岑參《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君不聞胡笳聲最悲?紫髯綠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猶未了,愁殺樓蘭徵戍兒。唐代高適《東平留贈狄司馬》古人無宿諾,茲道以為難。萬裡赴知己,一言誠可嘆。馬蹄經月窟,劍術指樓蘭。地出北庭盡,城臨西海寒。
  • 唐代安西都護府守軍將士的一天
    唐代的景教(基督教)繪畫人物形象,融合了東方和西域的藝術風格中午時分,在烈日的炙烤下,街道上萬籟俱靜,只有民居上掛著的彩色駝毛毯的色澤分外豔麗。吐魯番盆地出土的唐代商業文書在西域守邊的時候,3-4萬多常駐的唐軍中,會有很多募兵帶著家屬來到西域,隨軍屯田,他們主要被安置在碎葉、龜茲、于闐、疏勒等防禦嚴密的大城鎮裡,和更早的漢族移民、當地土著比鄰而居。
  • 學術論文丨劉安志、陳國燦:唐代安西都護府對龜茲的治理
    《敦煌吐魯番文書與唐代西域史研究》(商務印書館,2011年),感謝劉安志教授授權推送。[4]不過,已有的研究或囿於對文書的具體介紹和考釋,或僅就某些側面進行探討,有鑑於此,本文擬在中外學界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上,充分利用中國、日本、法國等地收藏的庫車出土文書,結合相關傳世文獻,對唐代安西府在龜茲地區的統治實態進行較為全面深入的探討。不當之處,敬請海內外方家不吝賜教。
  • 唐代外來宗教與中亞文明
    後周欲招徠西域,又有拜胡天制,皇帝親焉。其儀並從夷俗,淫僻不可紀也」。[6] 卷7《禮儀志》姜伯勤先生通過對吐魯番出土高昌時期的文書研究認為:在十六國北朝時期流行的祆教,即所謂的「胡天」崇拜,主要即指中亞馬茲達教或粟特人對Baga(或稱Adbag)的崇拜。其根據吐魯番阿斯塔那524號墓所出《高昌章和五年(535)取牛羊供祀帳》中有雲「丁谷天。
  • 唐武德二年罽賓國貢品考——兼論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原為大明宮瓊林庫皇家寶藏(上)
    我們感興趣的是,超惠大師墓出土了一把銅鎖,與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鎏金銀鎖大同小異。鎖體通長12.4釐米,由銅鎖和門環組成。鎖套和鎖芯均呈竹節狀,鎖杆為圓柱體,一端細,一端粗,粗端彎曲連接鎖芯。鎖杆上套有雙環卡子,為我們了解銅鎖在五代時期的發展提供了另一實物標本。
  • 最神秘最古老的和田馬錢,你知道多少?
    漢文篆體字和失傳已久的西域古文字——佉盧文在和田馬錢上合璧呈現,印證著新疆與中央政權緊密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繫。這是鐵的見證!彰顯著新疆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實。一公元前60年,漢朝設置西域都護府,標誌著西域自此歸屬祖國版圖。漢統一西域後,西域古國便普遍使用漢字。
  • 講故事·知新疆趣談唐代西域的餃子與餛飩
    餃子在新疆的歷史也十分悠久,從吐魯番古墓中出土的餃子實物來看,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餃子已成為新疆人民的食品之一。唐代文學家段成式《酉陽雜俎•酒食》:「籠上牢丸,湯中牢丸。」這裡的「湯中牢丸」就是餃子。「餃兒」,這個詞出現在明代,明代萬曆年間的舉人沈德符撰寫的《萬曆野獲編》,提到「椿樹餃兒」,到了清代才稱為「餃子」學者們認為,「餃子」這個詞有新舊交替之意。除夕這個時間,正是過去的一年即將結束,而面臨新一年的開始,所謂「辭舊迎新」。
  • 講座丨秘境樓蘭——近年孔雀河流域考古新發現
    此時期西域諸國居民在借鑑了東西方服裝縫製、剪裁的技術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衣服風格。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西域都護府的建立,西域開始成為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原漢文化迅速向西推進,典型中原漢式墓葬形制,葬具、喪葬習俗及大量漆器、銅鏡、絲織品等製品的發現,表明了西域地區受漢文化影響逐步增大,顯示出時間久、範圍廣、規模大、程度深的特點,對西域歷史文明進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 西域古國——精絕國到底在哪裡?又是怎麼消失的?
    茫茫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周圍,眾多河流孕育了一片又一片綠洲,每一個綠洲可能就是一個邦國,而精絕就是這麼一個在綠洲上的小國家,據記載整個國家只有二百多戶約三千多人,這跟現在內地的某個村子的規模差不多吧!在這裡還發現了犍陀羅藝術風格的建築物裝飾和家具紋樣,還出土了相當數量的漢文木簡殘紙,其中有意見是晉泰始五年的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