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知新疆趣談唐代西域的餃子與餛飩

2021-02-27 克拉瑪依零距離

投稿郵箱:ycklmyljl@163.com 期待中~ 

餃子與餛飩是深受我國各族人民喜愛的主食之一,新疆維吾爾族將這種麵食,分另_之為「居娃娃」與「曲曲兒」。每到周末,時常看到維吾爾族一家老小歡聚在家裡包餃子的情景,當一盤熱騰騰的餃子呈上來時,一家老小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充滿了濃鬱家庭生活氣息。餃子在新疆的歷史也十分悠久,從吐魯番古墓中出土的餃子實物來看,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餃子已成為新疆人民的食品之一。


當然,餃子原本是漢族人民的傳統美食,之所以為各族人民所接受,是因為餃子製作比較簡單,吃起來也十分可口。中國北方人有一句俗語:「好吃不過餃子。」還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中國人有在年三十晚上吃餃子的習俗,遠方的人們為了在那天晚上吃上老家的餃子,都會不遠千裡回家鄉和家人過年團聚吃餃子。全家老小其樂融融,享受天倫之樂。在中華民俗中,除夕守歲吃「餃子」,此時的餃子是大餐,是任何美食都無法替代的。


曲曲兒(餛飩)。2013年10月18曰,一年一度的古爾邦節來臨,巴紮上誘人胃口的美食琳琅滿目。形如彎月的曲曲兒(餛飩),也是新疆少數民族的主食之一。(圖片來源:陳琳提供) 

人們認為餃子起源於北方黃河流域一帶,數千年來流傳至今。餃子在我國古代稱謂很多,有「牢丸」、「角子」、「餃兒」、「扁食」、「水包子」、「水煮餑餑」、「水點心」等多種名稱。在北朝時期也稱之為「餛飩」。北齊人顏之推曰:「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這偃月形的餛飩,應該就是餃子。唐代文學家段成式《酉陽雜俎•酒食》:「籠上牢丸,湯中牢丸。」這裡的「湯中牢丸」就是餃子。「餃兒」,這個詞出現在明代,明代萬曆年間的舉人沈德符撰寫的《萬曆野獲編》,提到「椿樹餃兒」,到了清代才稱為「餃子」

學者們認為,「餃子」這個詞有新舊交替之意。除夕這個時間,正是過去的一年即將結束,而面臨新一年的開始,所謂「辭舊迎新」。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餃與「交」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值此辭舊迎新之際,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否則,上蒼會在陰陽界中除去你的名字,死後會變成不在冊的孤魂野鬼。「夕」是一個很厲害的魔鬼,會在一年新舊交替時出現,貽害人間。人們相信,為除掉一年的晦氣,要在除夕吃一屯「餃子」。在除夕的交子時分,人吃了餃子後,會增添不少的力氣,在與「夕」鬥爭中,會非常的給力。然後,男女老幼齊鳴鞭炮,幫助天神除掉厲鬼,這一年會風調雨順,過上平安幸福生活。

餃子的另外一個稱呼為「扁食」。據說「扁食」這個詞在宋代時已出現了,是餃子傳到蒙古人那裡後對它的稱謂。因蒙古人性格豪放,所以餃子也被包得餡多皮厚。後來蒙古帝國在徵伐過程中,也把餃子帶到了世界許多地方,當時的俄羅斯人、哈薩克人、朝鮮人都會包餃子。

明代時依然稱餃子為「扁食」。明代萬曆年間有個太監叫劉若愚,因受宦官魏忠賢死黨的牽連,被處斬監候。在閃禁期間,為了給自己辯護證明自己不是魏忠賢一黨,撰寫了《酌中志》一書,書中提到了宮廷飲食方面的許多情景:

初一日正旦,五更即起,焚香發炮。飲食椒柏酒,吃水點心一扁食。扁食中有時暗中包有銀錢一二枚,誰吃了這個扁食,就意味著這年他會大吉大利。


扁食(又稱「 餃子」、「 居娃娃」 )唐1959 年於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圖片來源:阿迪力·阿布力孜提供)

「扁食」這個詞流傳至今,現在生活在喀什、和田等地的維吾爾族稱餃子為「居娃娃」,而生活在吐魯番、哈密地區的維吾爾族依然稱其為「扁食」。有專家推斷,「扁食」這個詞可能是當年成吉思汗徵服吐魯番、哈密時傳人的。

餃子歷史悠久,有些傳說中認為,東漢時期著名的醫學家張仲景發明了餃子。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看到許多百姓窮困潦倒,在饑寒交迫下,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看到此景,非常難過,實驗發明了一種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就是將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包在麵皮裡,包成人的耳朵狀,放進鍋裡煮熟,再發給窮困的病人,病人吃了之後,爛耳朵都被治癒了。

被後人稱為「醫聖」的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撰寫的《傷寒雜病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醫學著作,而且還做過長沙太守,有「張長沙」之稱。他非常有愛心,一直到大年三十還為患者送醫送藥。每逢大年初一,人們在慶祝新年的同時,就按照「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然後初一早上吃這種食物。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後來在民間逐漸形成了在初一吃餃子的習俗,用來紀念張仲景給窮苦百姓治癒耳朵的日子。

關於餃子作為一種漢族飲食文化中的重要食品,在內地墓葬遺址中難以見到。新疆的考古發現了餃子,填補了這一空白。195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裡曾發掘出土了餃子在內的不少食品,餃子長約5釐米,寬1.5釐米,保存比較完好,而且這裡發現的餃子形狀,與現在的餃子形狀相同,雖然小了一些,但其歷史文化價值不可估量,因為它見證了歷史,也見證了新疆古代飲食文化。

餛飩是我國古老的傳統風味小吃,是我們生活中經常吃的湯類食物。維吾爾語稱餛飩為「曲曲兒」,裡面的餡以羊肉和洋蔥為主,此外還有苜蓿餡和紅莧菜餡等,都非常好吃。

從古文獻記載來看,餛飩比餃子歷史更為悠久。最初的餃子叫餛飩,餃子可能是從餛飩分離出來的食品,《食物志》記載:「餛飩,或作渾沌。」晉代葛洪寫的《字苑》一書作「餛飩」。南北朝時期,《齊民要術》中稱之為「渾屯」,依據造字的規則,「混沌」是食物類,後來改換了偏旁就成了「餛飩」。在古代,最初並沒有餛飩、餃子之分,到了唐朝才正式區分了餛飩與水餃,餛飩成了考究的餃子。《莊子》裡有一篇寓言故事:

世界開天闢地之前,有一個叫混沌的大神,他的相貌和人不一樣,沒有眼耳口鼻七竅,整個就是一團大肉球。後來有兩位代表時間和空間的神給混沌鑿開了七竅,混沌死了,但世界萬物才出現了,並且變得如此豐富多彩。葉舒憲先生認為,吃餛飩的禮俗與道家的創世神話密切相關。


餛飩(又稱「曲曲兒」)唐1959年於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圖片來源:阿迪力•阿布力孜提供)

唐朝的時候,新疆的吐魯番人已經吃上香噴噴的餛飩了,這在考古發現中得到了證實。1959年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就出土了幾個餛飩,質地為小麥麵,長約3釐米,寬1.9釐米,雖然已經不很新鮮了,而且顯得比較陳舊,但它們是中國乃至世界迄今最古老的餛飩實物了。一千多年來保存至今實屬不易,其歷史、文化研究價值不言而喻。

餃子和餛飽在中原和西域都成為居家生活的主食之一。新疆考古發現了罕見的保存上千年的麵食餃子和餛飽,填補了這一食品考古實物的空白。漢語稱謂的「餃子」和「餛飽」,在新疆少數民族又稱之為「居娃娃」與「曲曲兒」,其歷史、文化研究價值深遠。

今天故事講完啦!


活動開始啦!

活動規則請往下看!

舉個例子


活動形式一:微友轉發活動連結到微信群並附加一段文字(附加文字例:轉發「講故事·知新疆」即有機會獲得精美禮品一份!)。並截圖回復到「克拉瑪依零距離」微信後臺。

按照轉發群的數量以及群人數的多少,以每周轉發人數量排名的第一名獲得獎勵。


活動形式二:微友轉發活動相關連結到朋友圈並附加一段解讀歷史剖析故事的文字(附加文字例:李聖天深受中原文化影響,始終不渝地堅持對中原王朝的臣屬關係,維護祖國統一,對後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截圖回復到「克拉瑪依零距離」微信後臺。並在相關內容裡評論,邀請好友點讚。

按照點讚數量的多少,以每周點讚排名的第一名獲得獎勵!


活動即日起開始,

持續一個月,並且每周都有新故事!

小夥伴們,還等什麼!

趕緊參與吧~

小編我可先去轉發嘍!


-- END -- 

相關焦點

  • 講故事·知新疆|西域「棋聞弈事」 ——趣談雙陸棋
    中國古代雙陸棋是一種從三國時候就開始流行的帶有賭博性質的遊戲,流行了一千多年,一直延續到清代,現已失傳,但人們在唐代傳奇、明代小說,或者在博物館藏品中不經意間都能看到它的影子。雙陸棋棋盤在中國也偶爾出土過,甚至傳世的雙陸棋具也可以看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的歷史展廳就展出了一件小巧精緻的雙陸棋盤這是1973年在吐魯番阿斯塔那的206號唐墓中出土的一件鑲嵌著螺鈿的木質雙陸棋盤。
  • 「更歲交子」——考古發現的餃子與混沌
    與 每到周末,時常看到維吾爾群眾一家老小歡聚在家裡包餃子的情景,當一盤熱騰騰的餃子呈上來時,一家老小都相互禮讓地吃起來,充滿了濃鬱的家庭生活氣息。餃子在新疆的歷史也十分悠久,從吐魯番古墓中出土的餃子實物來看,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餃子已成為西域人們的食品之一。
  • 餛飩&餃子|餛飩成了「嘉湖細點」的水點,分大小餛飩
    「餃子」。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一書中就評論說:「做餛飩,與餃同」。如果說有區別也只不過存在於包法上:餛飩在麵皮上放餡後摺疊包成元寶狀;而餃子在麵皮上放餡後折皺包成偃月形。2正因為餛飩與餃子有著一脈相承的血緣關係,餛飩在中國也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唐、宋、元、明、清各個歷史階段的各種有關飲食的書籍中都有餛飩的記載。
  • 「小年」吃餃子了嗎?來瞧瞧1000多年前的吐魯番餃子
    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餃子在新疆的流傳也有上千年的歷史。195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裡發現了餃子。餃子長約5 釐米、寬1.5 釐米,保存得比較完好。這些餃子的形狀與現在的餃子相同,只是小了一些。餃子的歷史十分悠久,根據古籍記載和出土文物,至少在漢代末年,餃子就已成為當時人喜食的佳品了。不過那時還不叫餃子,而叫「餛飩」,當時蒸吃,類似今天的蒸餃。
  • 新疆阿克蘇曾出土葡萄乾,再現唐代西域酒坊,見證新疆釀酒歷史
    其實,新疆是有著自己的釀造葡萄酒技術和葡萄酒文化。只不過外國的技術顯得高檔和富貴,而我們新疆的釀酒技術「土得掉渣」,顯然上不了臺面。但我卻不這麼認為,因為在南疆的阿克蘇地區阿瓦提縣,早已把葡萄酒做成了珍品,經過精雕細琢之後,體現出了屬於新疆的本土技術和文化,成為暢銷全國的「新疆禮物」。
  • 餃子的緣起和簡史
    大約秦漢時便有了餛飩,它以「混沌」之形得名,原本外形就無規則,煮在湯鍋裡就更加「混沌」了。餃子則可能是從餛飩發展而來,將餛飩包成半月形就成了餃子。北齊顏之推曾在《顏氏家訓》裡說:「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似乎說明餃子這種偃月形餛飩,在當時已頗為流行與普及。顏之推說的這種食物雖仍有「餛飩」之名,卻已具備「餃子」之形,實是非常重要的線索。
  • 餃子餛飩究竟有什麼區別?(附貴陽好吃的餃子餛飩)
    那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嘮一嘮餃子和餛飩的不同。餃子,是一種以面為皮的充餡食物,是在中國北方比較傳統的食物。在一些地方稱之為扁食。常見的有水餃、蒸餃兩種。(這貨就是餃子)餛飩,北方叫雲吞,南方習慣叫抄手。是中國的傳統食品,源於中國北方。用薄麵皮包餡兒,通常為煮熟後帶湯食用。
  • 如何科學的煮好一鍋餃子?
    在中國,「餃子」這個詞出現很晚,但實物很早。元代以前都稱作「餛飩」。「餛飩」一詞學界公認最早出現在晚唐學者崔龜圖給《北戶錄》作的註裡,崔的註裡,引用的是北齊顏之推說的「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一般認為這個說法不是編的,只是今天在顏之推的書裡也找不到了。餛飩的做法,南宋末的《事林廣記》,元代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 裡,看描述都與今天的餃子相同,而非今天任何一種大餛飩或者小餛飩。直到元末倪瓚的《雲林堂飲食制度集》才有把皮子切方的做法。
  • 江南的餛飩,北地的餃子|原鄉
    其實,我明明白白寫的是「餛飩」兩字,但北地的朋友,依然執著地認為,這就是餃子。我太座是地道北方人,自她嫁給我,吃了我家的餛飩之後,從來不說餛飩和餃子是一回事。有比較,才有真相,才明事。北方的餃子自然是好東西。好吃不過餃子嘛。或者說,餃子下酒,越吃越有。不過說實話,餃子下酒這個,討個口彩可以,真要下酒,還是算了。我吃餃子,也有三十多年歷史了。
  • 餃子何時傳入中國的?
    因為餃子外形如耳,便說它能防止凍耳,因為有了藥效,進而附會上名醫發明的傳說,實不足為訓。事實是,餃子很可能是舶來品,只是在中國發展得特別成熟,被誤認為「中國特產」。餃子源出於餛飩,三國時魏人張揖著的《廣雅》中記載:「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從造型看,顯然就是後來的餃子。餛飩之名甚怪,學者張銳認為,古人有三種解釋。
  • 【過年倒計時】餃子的歷史可溯千年 源於「更歲交子」
    因叫著別嘴,後來人們就叫它「餃子」了。天長日久形成了習俗,每到冬至這天,家家都吃餃子。在餃子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匾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元代稱為「扁食」,清朝則稱為「餃子」、 「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等。
  • 過年吃餃子,你知道餃子是誰發明的嗎
    過年吃餃子,你知道餃子是誰發明的嗎作者:歐耶姜九州故事萬花筒各個時期餃子的叫法也不一樣:三國,月牙餛飩。南北朝,餛飩。唐代,偃月形餛飩。唐代開始,餃子餛飩分家,餃子逐漸成為一種單獨吃的食物,之前叫餛飩,是因為與其他食物一起煮著吃的緣故。宋代,角子。元代、明代,扁食。清代,餃子。好吃不過餃子,相傳餃子是張仲景首創。張仲景是東漢時期著名醫學家,被後世稱為「醫聖」。張仲景的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至今仍是中醫院校的主要基礎課之一。
  • 冬至餃子香萬家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各大超市、商場、飯館餃子賣得最火。餃子是我國的傳統食品,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載,早在南北朝時,「餃子」便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庶民百姓,天下通食。唐宰相段文昌編的《食經》中,有「餛飩、飰食(餃子)……」的記載,其子唐代文學家段成式稱「餃子」為「湯中牢丸」。這不難看出「餃子」在當時飲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何等的重要。
  • 你知道抄手、雲吞、餛飩與餃子的區別嗎?
    「老闆,來二兩餃子。」「老闆,來一碗紅油抄手。」「老闆,我要一碗餛飩。」「老闆,一碗雲吞。」是不是很耳熟,然而你能分清抄手、雲吞、餛飩與餃子嗎?要說他們的共同點無非是一張麵皮包著一團餡,若論他們的區別,你且聽我慢慢道來:1、餃子餃子原為「角子」,由「偃月形餛飩」和「燥肉雙下角子」演變而來,史料記載:「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年三十包餃子、吃餃子的風俗興於明代,盛於清代,一直流傳至今,寓意吉祥,以示辭舊迎新。
  • 話說餃子
    西漢時期長安就盛食餃子,那時俗稱「角子」。南北朝時稱「偃月形餛飩」。到了唐代,餃子更為流行,稱之為「扁食」。據考古發現,「扁食」在唐代已傳入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在今天的新疆一帶就有出土。宋代時稱「角角」。大約到了明、清時期才改稱「餃子」,並一直延續至今。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吃餃子是一種奢望,平常只能想一想罷了,往往過大年才能吃上一頓肉蛋餃子。
  • 過年為什麼吃餃子?吃餃子有什麼寓意?原來都跟餛飩有關
    說起來,餃子和餛飩有一點的聯繫,餃子和餛飩在今天是兩種不同的食品。其實餃子就是餛飩的一種,是由餛飩發展而來的。關於餃子的傳說,可以追溯到漢朝時期,那就是張仲景,張仲景回家的時候遇饑民,這些人都無家可歸,很多人生了病,於是張仲景利用藥材和食物製作了餡,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後,連湯帶食盛在碗裡送給百姓,百姓服下後,渾身發汗、血脈通暢,兩耳變暖。
  • 豬肉餛飩|一口一個好味道
    ▲ 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墓中,出土了一系列唐代食物,如烤羊排、烤饢,以及餛飩。 那我們就從出土了唐代餛飩的新疆「吃」起吧。大漠西域,羊肥餛飩美細嫩鮮美的羊肉剁成的肉泥,裡面只混入少許蔥和胡椒粉,用方形的薄麵皮包裹再對摺,羊肉餛飩就捏好了。
  • 外國人爭論「餃子和餛飩有什麼區別?」老外的回答哭笑不得
    在中餐裡餃子和餛飩屬於我們不陌生的食物,他們之間區別也很大,我們想吃餃子也不會去混沌店。但是在外國人眼裡餃子和餛飩完全是無差別的食物。曾經就有老外提問道:「餃子和餛飩有什麼區別。」顯然美味的中國菜又讓他們費解了,這就好比外國人被火鍋和串串鍋搞暈了一樣。
  • 《唐孔目司帖》還原唐代西域百姓生活
    (遼博供圖) ③④⑤為敦煌壁畫,反映唐代的農耕場景。旅順博物館國家一級文物《唐孔目司帖》正在遼寧省博物館展出,它實際是唐朝稅務機關出具的公文和完稅證明,為人們還原了一千多年前唐代西域地區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在當時,上繳春布可以免除徭役及其他雜稅,而且,政府徵收的是來年的稅。
  • 講故事·知新疆怛羅斯戰役與中國造紙術的西傳
    唐朝在西域建立了以安西大都護府、北庭大都護為核心的統治體系。幾乎在同一時期,中東的阿拉伯人也在迅速崛起。阿拉伯控制了遼闊的版圖,擴張成一個橫跨歐洲、亞洲、非洲三大洲的帝國,向西佔領了整個北非和西班牙,向東則把整個西亞和大半個中亞攬人囊中,成為中國、吐蕃之外影響西域的另一極力量。開元三年(715),阿拉伯和吐蕃聯合對唐朝進行了第一次衝擊,攻打唐朝屬國拔汗那,被唐軍擊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