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夏之,母親在庭院裡裹餛飩)
我每次在微博微信晾曬我家的餛飩,都會有不少不明真相的北地朋友跑來說:「喲,這餃子包得真好看。」
其實,我明明白白寫的是「餛飩」兩字,但北地的朋友,依然執著地認為,這就是餃子。
我太座是地道北方人,自她嫁給我,吃了我家的餛飩之後,從來不說餛飩和餃子是一回事。有比較,才有真相,才明事。
北方的餃子自然是好東西。好吃不過餃子嘛。或者說,餃子下酒,越吃越有。不過說實話,餃子下酒這個,討個口彩可以,真要下酒,還是算了。
我吃餃子,也有三十多年歷史了。1980年代中期來北京上學,學校裡的大鍋裡煮的,餡多是豬肉白菜,自然只有白菜,難得有一線肥肉星,那就像中彩一般。打上一份,窗口的臉盆裡放著醋,舀一勺,潑在餃子上,這就是我最初接觸的餃子。不過,對於剛剛走出飢餓的人來說,有吃就是口福。
後來與太座戀愛,太座家老北京,吃餃子自然是老北京的拿手好戲。這家裡的餃子,自然不是大學大鍋飯的餃子可比,我太座弄餃子麵食,也是一頂一的好手,頂得上餐廳的白案大師傅。當年新婚,太座跟我下江南,吃不慣江南口味,自己弄了點餃子,我祖父嘗了,嘴裡雖然誇孫媳婦手藝,卻不肯多嘗,這是南北方的差異。我也是很晚才真正習慣吃餃子的。雖說如今什麼餃子都能吃,最愛的還是韭菜雞蛋餡。
(故鄉的餛飩)
但我最愛的還是江南的餛飩。畢竟,味蕾是童年的記憶。
很多北方人並不知道,江南也產小麥,而且質量也不錯。與江南的餛飩一樣,北地的餃子用的食材也都是白面和各種菜色。
江南的餛飩與北地的餃子,最初都是手工的,擀麵擀出來的。不過,餛飩皮要比餃子皮擀的薄——薄而不破,才是過去衡量擀麵的媳婦手藝的主要標準,而北地手擀的餃子皮,確實要比餛飩皮粗糲不少。
擀餛飩皮時,要把白面擀成條片,然後一層層疊加而不斷,疊加過程要撒些生粉(澱粉),防止粘連,最後用菜刀切成梯形——標準的餛飩皮是梯形,與餃子皮的不規整圓完全不一樣——切好後,拎起一把一抖,隨著生粉抖落,一張張薄而韌的皮子就像書頁抖開一樣。
而餃子皮,卻是需要一張張擀的。
如今餛飩皮手擀的基本不見了,畢竟機器碾壓出來的薄和韌性,手工難以抵達,唯一的要求,就是軋面時對麵粉韌性的把握。而餃子皮,如今也多是機制的,不過,一般人家,不忙的時候還都是手工的。我現在不僅是裹餛飩的高手,也已經是包餃子的快手了。當然,餃子皮目前還是不會擀的。
北地一年四季傳統節日,除了端午,飲食方面,幾乎都只有一個項目,餃子。一種餃子包打全年。這也真是夠了。所以,才有俗話說,餃子雖然好吃,也不能天天吃啊。這一方面是說弄餃子不易,另一方面,也是說最好的東西,吃多了也厭倦的。再說了,吃得太頻繁,期待感就大大降低了。
江南則與北地的粗糲完全不一樣,透著特別的精緻講究,不同的節日,會有不同的主食。比如餛飩,一年有兩個節日是必須吃餛飩的,夏至和除夕的中午。夏至吃餛飩,在江南有志夏一說,吃了不會苦夏,而除夕中午吃餛飩,預示新年有新衣服穿——後因年夜飯太過隆重,很多人家把除夕中午的餛飩移到了小年夜的晚上。
如今生活條件好了,遇上陰雨天,一般江南鄉村人家就會說,弄頓餛飩吃吃吧。但吃得再多,也沒有北地吃餃子頻。真正的好東西才難得吃呢。難得吃,才有期待。
(2016年1月17日,我在包餃子)
北地的餃子,因為皮厚,什麼都可以作餡,從白菜大蔥到葫蘆蘿蔔南瓜。而江南的餛飩,對菜餡的要求很高,太過粗糲的菜,是絕不用來做餛飩餡的,寧可不吃。所以,主要集中在青菜、薺菜、夏天的豇豆、莧菜等。而葫蘆蘿蔔南瓜之類,用來做餛飩餡也是不適的,湯湯水水的,餛飩皮太薄,兜不住,一煮就散。
雖然都是用麵皮把餡包裹起來,北地的餃子叫包,而江南的餛飩叫裹。叫法不一樣,背後其實還是有文化差異的。
北地的餃子和江南的餛飩,個都比較大,說明實在。北京的早餐市場上有一種小餛飩,在江南故鄉叫抓擠餛飩,一抓一擠就成,過去故鄉鄉下說這種餛飩時,從來都帶著輕蔑,其實是一種地域歧視——據說這種餛飩發源於安徽。
北地的餃子,大多是幹蘸醋吃,當然也有蒸餃簡餃,帶著湯水的,西北有酸湯餃子。我如今吃餃子的習慣,喜歡用醬油醋香油混雜作蘸料,醬油是吃餛飩的傳統習慣。江南的餛飩,當然也可以煎蒸,但主流是湯水餛飩,用醬油豬油拌著,若是冬天,撒一把青蒜碎末,神仙也會從天上流口水的。我太座一地道北方女子,如今也很喜歡吃江南的餛飩。
哎,說到底,江南的餛飩也罷,北地的餃子也罷,各有各的好。林語堂不是說過嘛,愛國主義其實就是飲食習慣,愛國主義不過是童年味蕾的記憶而已。
但我,最愛的還是江南的餛飩,母親的餛飩。
歡迎購買朱學東作品:
《黃金般的天空——我的讀書筆記》,一個讀書人的思想之旅。購買請戳:
京東:http://item.jd.com/12025980.html
噹噹:http://product.dangdang.com/24022950.html
亞馬遜:http://t.cn/RcqfvAu (朱學東籤名本)
另有江南舊聞錄一套兩冊,故鄉的味道和故鄉風物長,朱學東著,京東、噹噹、亞馬遜有售。
關於老朱煮酒
更多分享,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