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餛飩,北地的餃子|原鄉

2021-02-17 老朱煮酒

(2017年夏之,母親在庭院裡裹餛飩)

 

我每次在微博微信晾曬我家的餛飩,都會有不少不明真相的北地朋友跑來說:「喲,這餃子包得真好看。」

其實,我明明白白寫的是「餛飩」兩字,但北地的朋友,依然執著地認為,這就是餃子。

我太座是地道北方人,自她嫁給我,吃了我家的餛飩之後,從來不說餛飩和餃子是一回事。有比較,才有真相,才明事。

北方的餃子自然是好東西。好吃不過餃子嘛。或者說,餃子下酒,越吃越有。不過說實話,餃子下酒這個,討個口彩可以,真要下酒,還是算了。

我吃餃子,也有三十多年歷史了。1980年代中期來北京上學,學校裡的大鍋裡煮的,餡多是豬肉白菜,自然只有白菜,難得有一線肥肉星,那就像中彩一般。打上一份,窗口的臉盆裡放著醋,舀一勺,潑在餃子上,這就是我最初接觸的餃子。不過,對於剛剛走出飢餓的人來說,有吃就是口福。

後來與太座戀愛,太座家老北京,吃餃子自然是老北京的拿手好戲。這家裡的餃子,自然不是大學大鍋飯的餃子可比,我太座弄餃子麵食,也是一頂一的好手,頂得上餐廳的白案大師傅。當年新婚,太座跟我下江南,吃不慣江南口味,自己弄了點餃子,我祖父嘗了,嘴裡雖然誇孫媳婦手藝,卻不肯多嘗,這是南北方的差異。我也是很晚才真正習慣吃餃子的。雖說如今什麼餃子都能吃,最愛的還是韭菜雞蛋餡。

(故鄉的餛飩)

但我最愛的還是江南的餛飩。畢竟,味蕾是童年的記憶。

很多北方人並不知道,江南也產小麥,而且質量也不錯。與江南的餛飩一樣,北地的餃子用的食材也都是白面和各種菜色。

江南的餛飩與北地的餃子,最初都是手工的,擀麵擀出來的。不過,餛飩皮要比餃子皮擀的薄——薄而不破,才是過去衡量擀麵的媳婦手藝的主要標準,而北地手擀的餃子皮,確實要比餛飩皮粗糲不少。

擀餛飩皮時,要把白面擀成條片,然後一層層疊加而不斷,疊加過程要撒些生粉(澱粉),防止粘連,最後用菜刀切成梯形——標準的餛飩皮是梯形,與餃子皮的不規整圓完全不一樣——切好後,拎起一把一抖,隨著生粉抖落,一張張薄而韌的皮子就像書頁抖開一樣。

而餃子皮,卻是需要一張張擀的。

如今餛飩皮手擀的基本不見了,畢竟機器碾壓出來的薄和韌性,手工難以抵達,唯一的要求,就是軋面時對麵粉韌性的把握。而餃子皮,如今也多是機制的,不過,一般人家,不忙的時候還都是手工的。我現在不僅是裹餛飩的高手,也已經是包餃子的快手了。當然,餃子皮目前還是不會擀的。

北地一年四季傳統節日,除了端午,飲食方面,幾乎都只有一個項目,餃子。一種餃子包打全年。這也真是夠了。所以,才有俗話說,餃子雖然好吃,也不能天天吃啊。這一方面是說弄餃子不易,另一方面,也是說最好的東西,吃多了也厭倦的。再說了,吃得太頻繁,期待感就大大降低了。

江南則與北地的粗糲完全不一樣,透著特別的精緻講究,不同的節日,會有不同的主食。比如餛飩,一年有兩個節日是必須吃餛飩的,夏至和除夕的中午。夏至吃餛飩,在江南有志夏一說,吃了不會苦夏,而除夕中午吃餛飩,預示新年有新衣服穿——後因年夜飯太過隆重,很多人家把除夕中午的餛飩移到了小年夜的晚上。

如今生活條件好了,遇上陰雨天,一般江南鄉村人家就會說,弄頓餛飩吃吃吧。但吃得再多,也沒有北地吃餃子頻。真正的好東西才難得吃呢。難得吃,才有期待。

(2016年1月17日,我在包餃子)

北地的餃子,因為皮厚,什麼都可以作餡,從白菜大蔥到葫蘆蘿蔔南瓜。而江南的餛飩,對菜餡的要求很高,太過粗糲的菜,是絕不用來做餛飩餡的,寧可不吃。所以,主要集中在青菜、薺菜、夏天的豇豆、莧菜等。而葫蘆蘿蔔南瓜之類,用來做餛飩餡也是不適的,湯湯水水的,餛飩皮太薄,兜不住,一煮就散。

雖然都是用麵皮把餡包裹起來,北地的餃子叫包,而江南的餛飩叫裹。叫法不一樣,背後其實還是有文化差異的。

北地的餃子和江南的餛飩,個都比較大,說明實在。北京的早餐市場上有一種小餛飩,在江南故鄉叫抓擠餛飩,一抓一擠就成,過去故鄉鄉下說這種餛飩時,從來都帶著輕蔑,其實是一種地域歧視——據說這種餛飩發源於安徽。

北地的餃子,大多是幹蘸醋吃,當然也有蒸餃簡餃,帶著湯水的,西北有酸湯餃子。我如今吃餃子的習慣,喜歡用醬油醋香油混雜作蘸料,醬油是吃餛飩的傳統習慣。江南的餛飩,當然也可以煎蒸,但主流是湯水餛飩,用醬油豬油拌著,若是冬天,撒一把青蒜碎末,神仙也會從天上流口水的。我太座一地道北方女子,如今也很喜歡吃江南的餛飩。

哎,說到底,江南的餛飩也罷,北地的餃子也罷,各有各的好。林語堂不是說過嘛,愛國主義其實就是飲食習慣,愛國主義不過是童年味蕾的記憶而已。

但我,最愛的還是江南的餛飩,母親的餛飩。

歡迎購買朱學東作品:


《黃金般的天空——我的讀書筆記》,一個讀書人的思想之旅。購買請戳:

京東:http://item.jd.com/12025980.html

噹噹:http://product.dangdang.com/24022950.html

亞馬遜:http://t.cn/RcqfvAu (朱學東籤名本)


另有江南舊聞錄一套兩冊,故鄉的味道和故鄉風物長,朱學東著,京東、噹噹、亞馬遜有售。

關於老朱煮酒

更多分享,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餛飩&餃子|餛飩成了「嘉湖細點」的水點,分大小餛飩
    「餃子」。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一書中就評論說:「做餛飩,與餃同」。如果說有區別也只不過存在於包法上:餛飩在麵皮上放餡後摺疊包成元寶狀;而餃子在麵皮上放餡後折皺包成偃月形。2正因為餛飩與餃子有著一脈相承的血緣關係,餛飩在中國也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唐、宋、元、明、清各個歷史階段的各種有關飲食的書籍中都有餛飩的記載。
  • 餃子餛飩究竟有什麼區別?(附貴陽好吃的餃子餛飩)
    那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嘮一嘮餃子和餛飩的不同。餃子,是一種以面為皮的充餡食物,是在中國北方比較傳統的食物。在一些地方稱之為扁食。常見的有水餃、蒸餃兩種。(這貨就是餃子)餛飩,北方叫雲吞,南方習慣叫抄手。是中國的傳統食品,源於中國北方。用薄麵皮包餡兒,通常為煮熟後帶湯食用。
  • 講故事·知新疆趣談唐代西域的餃子與餛飩
    每到周末,時常看到維吾爾族一家老小歡聚在家裡包餃子的情景,當一盤熱騰騰的餃子呈上來時,一家老小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充滿了濃鬱家庭生活氣息。餃子在新疆的歷史也十分悠久,從吐魯番古墓中出土的餃子實物來看,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餃子已成為新疆人民的食品之一。
  • 過年為什麼吃餃子?吃餃子有什麼寓意?原來都跟餛飩有關
    說起來,餃子和餛飩有一點的聯繫,餃子和餛飩在今天是兩種不同的食品。其實餃子就是餛飩的一種,是由餛飩發展而來的。關於餃子的傳說,可以追溯到漢朝時期,那就是張仲景,張仲景回家的時候遇饑民,這些人都無家可歸,很多人生了病,於是張仲景利用藥材和食物製作了餡,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後,連湯帶食盛在碗裡送給百姓,百姓服下後,渾身發汗、血脈通暢,兩耳變暖。
  • 你知道抄手、雲吞、餛飩與餃子的區別嗎?
    「老闆,來二兩餃子。」「老闆,來一碗紅油抄手。」「老闆,我要一碗餛飩。」「老闆,一碗雲吞。」是不是很耳熟,然而你能分清抄手、雲吞、餛飩與餃子嗎?要說他們的共同點無非是一張麵皮包著一團餡,若論他們的區別,你且聽我慢慢道來:1、餃子餃子原為「角子」,由「偃月形餛飩」和「燥肉雙下角子」演變而來,史料記載:「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年三十包餃子、吃餃子的風俗興於明代,盛於清代,一直流傳至今,寓意吉祥,以示辭舊迎新。
  • 吉祥餛飩如何將餛飩做到極致?探索吉祥餛飩美食新思路
    傳統美食新創造:「萬物皆可為餡」說起中華傳統美食,不得不提的就是餃子這一美味。餃子原名「嬌耳」,是古老的漢族傳統麵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從東漢時期開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餃子作為藥用,而後餃子就成為了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俗話說,「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
  • 外國人爭論「餃子和餛飩有什麼區別?」老外的回答哭笑不得
    在中餐裡餃子和餛飩屬於我們不陌生的食物,他們之間區別也很大,我們想吃餃子也不會去混沌店。但是在外國人眼裡餃子和餛飩完全是無差別的食物。曾經就有老外提問道:「餃子和餛飩有什麼區別。」顯然美味的中國菜又讓他們費解了,這就好比外國人被火鍋和串串鍋搞暈了一樣。
  • 中國好吃的餛飩在哪裡?
    一樣的道理,川渝的抄手、福建的扁食、粵港的雲吞,這些帶餡帶湯的Dumplings,本質上都是「餛飩」。雖然起源於北方,但北方餛飩並不在討論範圍之內。畢竟在餃子威力下,北方早就成了餛飩的荒漠。餛飩起源於漢代。一支幹撈成了餃子,另一支放湯繼續叫餛飩。是北方人率先背叛了餛飩!/ 視覺中國南方人對自己家鄉的餛飩都有些原教旨主義般的堅持。
  • 「餛飩」到底是什麼? | 風物研究所
    明代謝肇淛《五雜俎》也有記載:「餅,麵食也,方言謂之餛飩,又為之餦。」可見,古時「餛」、「飩」是「餅」的意思,是麵食的別稱。 其實呀,宋代以前「餛飩」包括餃子。宋代以後,餃子逐漸從餛飩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區別於餛飩的麵食。乾食、蒸食的餛飩逐漸演化為現今的「餃子」,而水煮湯食的則演變為現今的「餛飩」。
  • 中國哪裡的餛飩最好吃?
    一樣的道理,川渝的抄手、福建的扁食、粵港的雲吞,這些帶餡帶湯的Dumplings,本質上都是「餛飩」。雖然起源於北方,但北方餛飩並不在討論範圍之內。畢竟在餃子淫威下,北方早就成了餛飩的荒漠。一支幹撈成了餃子,另一支放湯繼續叫餛飩。是北方人率先背叛了餛飩! 南方人對自己家鄉的餛飩都有些原教旨主義般的堅持。在人口流動都如此頻繁的今天,各地對餛飩的叫法仍能讓不懂行的人一頭霧水。
  • 深夜食堂|冬至日,吃餃子也好,吃餛飩也罷,不僅僅是味蕾的滿足
    好吃不過餃子,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北方地區在這天要吃餃子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原名「嬌耳」,是古老的漢族傳統麵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餃子的特點是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百食不厭。
  • 餃子最初不是食物而是張仲景發明的一種藥,和餛飩哪個更早出現?
    餃子是中國的傳統美食,以前主要是春節、除夕、冬至、大寒、小寒時候吃,現在是家常便飯隨時都能吃。但是餃子最初並不是一種食物,而是一種藥。由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發明,用來醫治耳朵上生凍瘡。他在餛飩的基礎上,改用更厚的圓麵皮,裡面包上祛寒的藥材,煮熟後用來治凍瘡。
  • 明日「冬至」:北方吃餃子餛飩,南方吃湯圓
    「 冬至吃餛飩有個說法:咬開餛飩皮,象徵打破寒冬的包覆,讓陽氣能夠透出來,這個叫做「破陰釋陽」,有點打破渾屯開天闢地的味道呢!2.鍋內熱油,豆腐捏碎放入鍋中炒至金黃,加入蘑菇粉粉、細砂糖拌勻,加入香菇碎炒一會,再加入作法1的小青菜末、薑末、蔥白胡椒粉及香油拌勻即成餛飩餡。3.於每張餛飩皮中,放入作法2的餡料約16公克,包成溫州餛飩的形狀後備用。4.將鮮腐皮撕碎;紫菜剪成絲,備用。6.將高湯煮開後,加入調味料B拌勻後,裝入碗中,備用。
  • 超市裡買到的盒裝餃子/餛飩,是怎麼在流水線上被批量包出來的? | 有趣的製造
    我們準備了重置 · 精修 · 餃子篇(莫名有種中二感),來講講最常見的超市貨,把邊邊捏的緊實、同時又煮不散的餃子和餛飩,都是怎麼批量包的~找的是中日韓的流水線集合成篇,東亞三國手牽手了!流水線做餃子「揉麵團」和「攪餡料」的過程都非常簡單啦~像寫「肉包」製作時那樣,和面機、絞肉機、拌餡機的聯合作業,有條不紊中就搞定了原材料。
  • 為什麼南方人過年不吃餃子?
    一個北方旗人最真實的春節飲食記錄正月初一:食餃子。正月初二:早,食餃子。正月初三:早,食餃子。正月初四:早,做羹。 於東城南小街「三成酒館」飲涼香酒半碗,食棠梨兩個。正月初五:早,包餃子。 以七十文買甜橘子兩枚。晚,做羹湯食之。正月初六:早食餃子。 買山楂一串。正月初七:早,包餃子食之。 出覺生寺至「沙鍋居」飲茶。後至「四合館」食麵。共花去六百文。
  • 包子餃子餛飩麵條能譯成英文嗎?(組圖)
    這樣的統一規定帶有強烈的官僚主義色彩,必定會無聲無息地消失掉,成為又一個勞民傷財之舉。今天6歲的兒子Tommy上學前的早餐是五穀雜糧,後來應他的要求,在蒸鍋裡又給他熱了一個包子。吃飯時,我用英文跟他說今天我們吃了4樣東西:玉米,雞蛋,土豆和紅薯。他指著蒸鍋說,我吃5樣,還有一個「dumpling」。我聽了這個英文詞十分地驚訝,dumpling這個詞怎麼會進入他的詞彙量裡的?
  • 古代餃子的吃法與現代餛飩一樣,最早以羊肉為餡,捏成耳朵模樣
    那時候,母親偶爾帶我們去親戚朋友家吃飯,有一次在一個北方阿姨家吃了2個餃子,感覺太鮮美,尤其是那肉餡極具誘惑力,但總歸不敢多吃,怕狼吞虎咽的樣子被人笑話,拂了母親的面子,回家要挨罵。因為母親不會包餃子,也不屑學,所以小時候從未在家裡吃過餃子,吃餃子成為一種嚮往,特別羨慕那些父母會包餃子的孩子,有時不諳世事的我,好想生在這樣的人家,吃一頓熱氣騰騰的餃子。
  • 包餃子餛飩,肉餡手剁還是機器絞?哪種好吃?有肉香不添加更美味
    包餃子餛飩,肉餡手剁還是機器絞?哪種好吃?有肉香不添加更美味。包餃子餛飩,必須先要把肉加工成肉餡,這1步是主要工作,也是最重要的。把肉加工成肉餡有兩種方式:拿刀手工剁碎、藉助絞肉機把肉攪碎,雖然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的,但兩種碎肉的方式,加工出來的肉餡,哪種包出來的餃子餛飩最好吃?
  • 不管是包餃子還是包餛飩,牢記如何拌肉餡這個訣竅,保證好吃不膩
    很多人由於工作時間問題或者是覺得餛飩和餃子的製作工序太難,時常會望而怯步,所以通常會選擇到超市上去買速凍的餃子或者直接上麵館吃。
  • 開家餃子餛飩店,只要努力付出總有回報
    有朋友跟我說,想跟我學習下,自己開個餃子餛飩店,看到我生意這麼好,肯定掙不少錢,而且投資又不大。他卻不知道我在店裡付出了多少辛苦。開個餃子餛飩店也算個老闆,幫自己做事,什麼事情都是自己說了算,早上想幾點開門,就幾點開門,不用籤到打卡,遲到了也不怕罰款挨罵。晚上也可以隨時關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