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 王青博士 授權!
再次轉載請聯繫作者授權!
微信公眾號:Dr-WangQing
這幾樣東西,都是中國人生活裡最基本的食物,在美國也經常碰到。他們的名稱能夠翻譯成英語嗎?翻譯以後,別人能弄得懂嗎?
家門口的「山西面家」,鍋貼、麵條的字樣每天可以見到。
語言是約定俗成的。一個詞要流行起來,誰也擋不住,就像「坑爹」這個詞,每一天在網上想躲都躲不過,雖然至今我還沒弄明白它的準確含義。反過來,有些詞大眾不接受,就必定要死亡的,就像「五四」時期的「德律風」、「梵婀玲」這些翻譯過來的舶來詞早就被人們遺忘了。眼下中國搞的這個菜名的「標準翻譯」,且不說這些英文翻譯本身準確性怎麼樣,更不用說很多同樣的菜,在中國不同地域的漢語表達也不一樣,單說文化這一層,和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菜名,「翻譯」了以後,別的語言文化背景的人能搞得懂嗎?而且,客人真這麼點菜了,服務員能聽得懂嗎?這樣的統一規定帶有強烈的官僚主義色彩,必定會無聲無息地消失掉,成為又一個勞民傷財之舉。
今天6歲的兒子Tommy上學前的早餐是五穀雜糧,後來應他的要求,在蒸鍋裡又給他熱了一個包子。吃飯時,我用英文跟他說今天我們吃了4樣東西:玉米,雞蛋,土豆和紅薯。他指著蒸鍋說,我吃5樣,還有一個「dumpling」。我聽了這個英文詞十分地驚訝,dumpling這個詞怎麼會進入他的詞彙量裡的?
在他現在的生活裡,要麼說中文、要麼說英文,反正是碰不到這個詞的。對於我來說,是國內的英語課本把這個詞作為「餃子」反覆地灌進我的腦子裡的,我每次在美國說到它聽者的臉上都是一片木然。去年春節給隔壁拉丁裔的鄰居送了一袋凍的餃子,他們誇獎說「好漂亮呀,象雪球」,說明他們應該不知道裡面還有餡兒的。
Google一下,這個詞的定義是:「dumplings are cooked balls of dough」,等於說是「做熟的麵團」。詳細的解釋說可以有餡兒,可以蒸、煮、炸,可以是甜的或辣的,然後列舉了非洲、歐洲、亞洲等等地區不同的dumpling做法。下面3款圖是Google百科列出的圖片,相信中國人很難把第3張圖片(伊拉克料理)和中國的餃子聯繫在一起。同樣,我在美國跟人說dumpling,他們也必然是雲裡霧裡的,他們很難把這個詞和他們的生活聯繫在一起。
Google上的「dumpling」圖片,煎的餃子,很接近鍋貼。(圖片來自Google網頁)
把小籠包叫「dumpling」的不少,和Tommy把包子叫「dumpling」應該算是同一個邏輯。(圖片來自Google網頁)
這個在Google上的說明是伊拉克料理,不知在中國學過「dumpling」一詞的人怎麼理解。(圖片來自Google網頁)
出於專業的好奇,我自然想搞清楚6歲的Tommy怎麼會這麼說的?前幾天我給他煎鍋貼,他問我是什麼,我跟他說是鍋貼,中國的英文叫「pot stickers」(貼在鍋上的東西),我們常去的一家日式快餐店叫「Gyoza」,家門口的一家中餐店「山西面家」把它叫「dumpling」,不知是否這個時候dumpling這個詞進了他的腦子。或是我們每次路過山西面家我都會指「Dumpling」的招牌給他看,反正他記住了。而用在包子上,就肯定不會有人教他了,因為我的英文是死活把dumpling和餃子連在一起的,我用不到包子上。
這時兒子一說dumpling,我略微楞了一下,說是誰教你的?是爸爸嗎?是在學校吃過嗎?他說不出所以然來。這正是兒童語言發展中的奇妙之處,他們自然地習得。孩子的語言生成能力是很奇妙的,不過我的專業是第二語言習得,姑且不去說他的第一語言發展的事情。中國的英語教育系統中,類似餃子這樣的詞彙完全沒有必要出現,跟英語的實際生活環境是脫節的。學了也用不到,用了別人也難聽懂。把這些「國粹」的內容加進外語的教學裡是在浪費學生的生命,國粹不是這樣推廣的,至少從語言學上行不通。
我當時想告訴他「包子」英文應該怎麼說,大腦裡搜索了一下,哇,在美國這麼多年,從沒用英文說過,倒是初中課本裡學過的一個「bun」冒了出來。我跟Tommy說,包子一般叫bun。因為我們家裡的中式餐飲習慣, bun這個詞他也很少接觸,於是我就解釋說,bun就是麥當勞裡漢堡外面的那個圓圓的麵包。兒子就更糊塗了,「是麵包嗎」?
「包子」是美國生活中沒有的東西,所以英文說不明白,除非這個東西進入美國的生活,就像我們在日式快餐店吃的鍋貼叫Gyoza(美國英語大概發音是「擱油雜」),就是直接從日語過來的。嗨,對了,如果以後包子能更深入地進入美國的生活,我知道它會叫什麼了。叫:「Bao」!
在「吉野家」的菜單上,這個東西就叫「Gyoza」。(圖片來自Yoshinoya網頁)
前一段陪兒子看了動畫片《花木蘭(二)》,裡面有一段有個老兄大呼小叫地賣「Bao」,廣東話包子就叫「包」,如果一樣東西進入了另外一個文化,最貼切的表達就是把原文化中的發音帶過去,這就最準確了,原汁原味原文化。
對於兒子來說,包子的英文沒有必要知道,天生不存在也用不到。就是用到,在特定的語境裡孩子們也會有辦法對付過去。對於學英語的成年人呢?首先是在自己母語環境裡(比如在中國國內)完全不要去學這些東西,根本脫離目的語的生活。如果教材裡有,是大綱的編制水平出了問題。到了第二語言的環境裡(比如說英語的國家),就是一個入鄉隨俗的原則了,當地人叫什麼,跟著叫。當地人如果不知道,你就算是說給他們聽,也不過就是說一個故事,隨便描述,不會影響交際,反正聽者知道你在說一個東東就好了,他/她不可能建立一個準確的語義理解的。如果一個東西在當地如果足夠普遍,直接就會有音譯的詞彙出現,比如豆腐在我身邊(加州吧)都叫Tofu(沒有人叫Bean Curd),餛燉一個詞也大量地叫Wonton(應該是廣東話的音譯)。既然生活裡有,就很好解決了。
我老爸在澳洲生活過,有一次無意跟我說到很多人不知道吧餛飩叫「Short Suop」。我說我就不知道。原來在澳洲的中餐館裡把麵條叫「Long Soup」,餛飩叫「Short Soup」,倒是十分的形象。那也好,既然大家有這個叫法,跟著學跟著用就可以了。
也不知是否早年間的粵菜裡餛飩都是做湯的,美國的中餐館餛飩也往往和湯連在一起,叫Wonton Soup,好像全美國中餐館裡的餛飩湯也有一個固定的做法,大致要加肉片、大蝦還有醬油,我去過好多個州都是這樣。我的學校UCLA附近有一家餐館,他們的Wonton Soup是遠近聞名,大家都專門趕去吃。當然他們的菜單上也有一道「炸餛飩(Fried Wonton),看來Wonton這個詞是普遍接受了。
麵條好像容易一些,就叫「noodles」。其實中國的米粉、粉絲在英文裡也都叫noodles,這些生活用詞就沒必要去尋找一一對應的翻譯,語義是不對等的。在日式料理裡面,麵條有Udon(烏龍麵)、Soba(蕎麥麵)和Romen(應該是拉麵了)等,也是音譯的。個人認為音譯最為有效,也是最有利於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手段。
這條小龍名字叫「Mushu」,源自美國對於木須肉的翻譯「Mushu Pork」。一道菜名被廣為接受、還成了一種文化的「代言人」,這才是修成正果了!(圖片來自網頁)
洛杉磯是一個多文化融合的都市,什麼國家民族的餐館都有。在這裡為了能讓其他文化背景的客人可以看懂菜單、有效點菜,一般都會在每一道菜的下面加一句說明,標明用的是什麼食材、什麼樣的烹飪方法,這樣客人才可以了解這道菜,然後用指菜單或者模仿菜單上的菜名的發音的方法來點菜。這個做法是「實戰」出來的,國內的餐館要想國際化,很值得借鑑:用拼音翻譯菜名,然後加一、二句話的簡短說明。相關部門不妨在這個簡短說明上花一些功夫,做出一個對各方面都有幫助的手冊,讓商家有案可查,又有利於遊客學習中文,可以真正提高中國的國際化程度。
作者:王青博士,美國UCLA應用語言學博士,少兒英語專著《別說你懂英語啟蒙》作者。
來源: 王青博士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10886885)
王青博士語言文化工作室微信公眾號:Dr-WangQing
版權聲明:
1.除本平臺獨家和原創,其他內容非本平臺立場
2.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千辛萬苦未找到原作者或原始出處,請理解並聯繫我們:請郵箱或微信!
3.平臺郵箱:info@taola.com.微信:tangpei2010
服務商展示:
商務洽談|Amy:510-303-8569 amy@taola.com
公司旗下海外(北美)15City微信平臺:
北美15City微信名稱微信號舊金山灣區華人資訊
洛杉磯華人資訊
大紐約華人資訊
華盛頓華人資訊
波士頓華人資訊
西雅圖華人資訊
芝加哥華人資訊
新澤西華人資訊
休斯頓華人資訊
達拉斯華人資訊
費城華人資訊
聖地牙哥華人資訊
拉斯維加斯華人資訊
多倫多華人資訊
溫哥華華人資訊
舊金山灣區房地產
美國移民
taola-com
taola-La
taola-NewYork
taola-DC
taola-Boston
taola-Seattle
taola-Chicago
taola-NewJersey
taola-Houston
taola-Dallas
taola-philly
taola-SanDiego
taola-LasVegas
taola-Toronto
taola-Vancouver
taola-House
taola-yimin
關注方法1.平臺回復相應城市名.
關注方法2.長按微信號(尾部)-拷貝-添加朋友
洛杉磯華人資訊
美國雙語編輯團隊 專業原創精心篩選
洛杉磯華人的生活/法律/房產/教育/旅遊以及其他與在美華人相關的資訊信息
更全面更真實更新更準更貼心
我們一直在努力.
向同在海外的華人朋友分享海外生活經驗教訓
來吧 你也可以.
投稿請發:info@taola.com